【港大論壇】假新聞難定義 學者憂香港假新聞法恐打壓新聞自由

【港大論壇】假新聞難定義 學者憂香港假新聞法恐打壓新聞自由

記者何蕙安/報導

持不同立場的香港學者、官員與媒體人7月7日共聚香港大學,火花四射的探討香港是否應該立法管制不實訊息與假新聞。多位學者認為,由於「假新聞」難以定義,且容易被政府濫用打壓新聞與言論自由,更有效的作法應是透過學術與新聞自由、媒體素養教育等手段多管齊下。

香港大學新聞與傳媒研究中心、浸會大學傳理學院與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前(7)日舉行不實訊息研討會,其中的座談主題「香港不實訊息,立法是否就是答案?」,邀請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教授區禮安.喬治(Cherian George)、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蘇鑰機、《眾新聞》總編輯李月華、與港府行政會議成員與資深大律師湯家驊等人,共同探討香港可能推出的「假新聞法」。

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5月初透露,港府正在研究制定「假新聞法」,以應對「虛假信息、仇恨與謊言」。林鄭月娥並未透露具體立法時程,但其發言仍投下了震撼彈,被解讀為進一步收緊香港媒體管制,兩週前,香港新任警務處長蕭澤頤也高聲呼籲就打擊假新聞法立法。

在座談會中,湯家驊支持立法對抗假新聞。他強調,自己沒有內部消息,但是他主張管制「人肉搜索」(港稱「起底」,Doxxing)是現在港府的首要任務,優先程度勝於打擊「假新聞」。

參與創辦台灣《頻果日報》的《眾新聞》總編輯李月華則認為,假新聞條例因為細節不明,且可能包山包海,可能會比港府國安法造成「更大的傷害」。她坦言儘管迄今沒有香港記者因為國安法被逮,但已有愈來愈多記者失業,還有26年的蘋果日報結束營運。

「我希望我明年還能繼續以總編輯的身份,坐在這裡。」李月華說。

多數自由國家採用「教育」對抗假新聞

「面對不實訊息問題,少數的獨裁國家使用法律、逮補,更自由的國家通常以教育為手段。」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蘇鑰機指出,「我們想要問的是,哪邊的做法是香港想要選擇的?」

蘇鑰機以美國新聞研究機構波因特學院(Poynter)仍持續更新、關於各國應對不實訊息行動的彙整文章為例,表示全球目前約有52個國家針對不實訊息問題提出各式各樣作法,總共有40種,其中各國政府最常使用的手段包括「法律」、「政府任務小組」、「逮補」與「媒體素養」。

「只有大約四分之一的國家使用法律手段,且多數是獨裁政府,如白俄羅斯、柬埔寨、肯亞、埃及、越南、緬甸等。」蘇鑰機說,法國與德國則是兩個例外,兩國皆有相關的法律,但管制範圍相對限縮,前者是針對選舉不實訊息,後者則是對抗仇恨言論。

蘇鑰機指出,香港記者協會從八年前開始發布「香港新聞自由指數」,該指數在過去幾年一路下滑,其中新聞從業人員對新聞自由的評價從2003年的42分降至32.1分。當香港記者被問到如何看待國安法,有99%的受訪者表示國安法是破壞新聞自由。

他表示,自己反對以立法應對假新聞問題,擔憂會對記者與新聞造成更多傷害,「我們想知道的是,我們是否沒有足夠的法律去保護記者?」


圖:香港新聞自由指數2013年自2020年/擷自香港記者協會 

資深媒體老兵提三大擔憂

「假新聞法的傷害比國安法還要更糟。」李月華表示對於假新聞法共有三大擔憂。首先,國安法至少「相對」的只針對危害國安方面的行為,但假新聞法涉及的範圍可能會更廣,理論上新聞每一部分都可能涉及在內,可能會被政府作為武器。

「直到現在,我們都還不知道草案的細節,但我不覺得記者與媒體可以逃過這個新法。」李月華說。

其次,她也擔憂一旦政府掌控所有資訊,而記者無法足夠權力取得資訊,「政府控制資訊與民眾知情權難以取得平衡」。

李月華強調,政府若有意減少不實訊息的影響,理應要協助記者事實查核,協助獲得資訊,但實際情況是過去幾年香港媒體很難獲得資訊。她以《眾新聞》過去要求公開規範香港紀律及行為的《警察通例》的內容被拒為例,其團隊花了一年多都無法順利獲得。

她也提到了日前因為查閱香港汽車登記記錄、而被香港法院判「虛假陳述罪」的香港電台電視部記者蔡玉玲,強調蔡玉玲只是想了解「721元朗襲擊事件」中出現的汽車的細節資訊,「那是她唯一可以找到資訊的方法。」

李月華並擔心,政府下一步就是會管制記者,要求記者登記或取得執照等。

支持立法派的說法

作爲研討會中「立法派」的唯一擁護者,港府行政會議成員與資深大律師湯家驊強調假新聞法是香港的唯一出路,「考慮到2019年發生的事(反送中運動),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問題是『怎麼做』,而不是『要不要做』。」 

「假新聞法要關注的議題是如何執行、如何定義與如何劃定界線。」他說,先前香港街上發生暴動時,港府曾要求網路平台停止散佈部分內容,但因為多數服務提供商都不在香港,難以執法。

湯家驊表示,儘管國安法之下有規定,若社群平台拒絕移除國安法有關的內容、提供資訊,就會面臨罰款,但條文目前仍未實際執行過;但他也認為,即使執行了,也對科技公司沒有影響,因為多數公司都不在香港。因此,他認為應要求服務平台在港設分支,才能達到有效的懲罰。

在提到假新聞的定義時,湯家驊表示自己對臉書與推特在2020美國大選後制裁封鎖共和黨參選人川普的做法不以為然,認為應該要學習新加坡與全球最大民主國家印度的作法。但他並沒有進一步談及如何定義假新聞。

湯家驊引述《路透社》稍早的報導指出,印度政府表示,由於推特無法遵守新的IT法規,政府決定剝奪推特的「用戶內容免責保護權」,也就是說,如果用戶在推特上發布違法的內容,推特也會被追究相關責任。

學者呼籲思索「信任危機」 

「儘管大家都說我們現在面臨的(人們相信不實訊息)挑戰是新的,說是『網路』造成的,但我認為不是我們想的那樣。」來自新加坡的喬治指出。

他舉例,過去歷史上也有許多不實訊息引發的重大事件,如猶太人大屠殺、氣候變遷否認者、孤狼式的恐怖攻擊等,這些都不需要網路或社群平台的助力,就可以成功混淆大眾;「過去20年來最大的不實訊息是『伊朗有大規模毀滅武器』,而這個謊言不是網路造成的,而是來自美國白宮的最高層。」

喬治認為現在最大的挑戰在於「信任危機」。他解釋,這個時代的人們比以往更容易、也有更多機會獲得「好的」資訊,但人們卻選擇相信其他的東西。

他分析,主因是許多人對於這個體系缺乏信任,認為被背叛,覺得主流媒體不關心他們、或是沒有公平的傳播資訊,導致了這個現象。

他也認為,當各國政府對抗不實訊息海嘯時,不只是消滅不實訊息,而是要思考如何培養整體社會變得更有能力去抵擋不實訊息,包括納入學術單位與記者媒體等力量;因此要思考的應該是如何促進學術與新聞自由。

「兩年前我沒能成功讓新加坡政府重新考慮制定假新聞法... 兩年後我坐在這裡,有股既視感。」喬治說。

參考資料

紐約時報〈香港用打擊「假新聞」進一步收緊媒體控制〉2021.05.07

FEANCE24 <Hong Kong police chief calls for fake news law> 2021.06.26

Poynter <A guide to anti-misinformation actions around the world>

香港記者協會〈香港新聞自由指數業界評分再創新低 特區政府被視為元兇〉2021.05.03

眾新聞〈【警察通例】申訴專員裁定投訴成立5個月 警方仍拒提供《警察通例》「消失」的章節標題〉2020.10.07

BBC中文〈香港電台《鏗鏘集》蔡玉玲查冊案:法庭裁定「虛假陳述」罪名成立,記協嘆「黑暗的一天」〉2021.04.22

Reuters <Twitter loses immunity over user-generated content in India> 2021.07.06

首頁主圖照片:2019年8月5日,記者在記者區觀看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的記者會轉播(REUTERS/Kim Kyung-H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