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CN Talks1】封鎖政要帳號 社群平台需要更清楚的規則

【IFCN Talks1】封鎖政要帳號 社群平台需要更清楚的規則

記者何蕙安/報導 

2021年1月美國國會山莊被闖入事件發生後,多家社群平台先後封鎖前美國總統川普與陰謀論支持者的帳戶,被認為是數位時代以來規模最大的「去平台化」(Deplatforming,又稱「平台驅逐」)。在國際事實查核聯盟日前舉辦的座談會上,專家們認為社群平台對於相關決策應該要有更多的透明度;而「事實查核」在去平台化中扮演的角色,也成為討論焦點。

國際事實查核聯盟(International Fact-Checking Network)在2月初舉行首場IFCN Talks座談,邀請專注網路政策研究的巴西「網路實驗室」(Internet Lab)總監佛朗西斯科.布里托.克魯茲(Francisco Brito Cruz)與威斯康辛大學新聞與大眾傳播學院助理教授盧卡斯.葛瑞夫(Lucas Graves)討論去平台化議題。

「去平台化」指的是將某個人或某團體從某發言平台移除,剝奪其發言的權利,如今多指社群平台或網站對某用戶或團體的封鎖。近期最受矚目的去平台爭議要追溯至「美國國會山莊遭闖入事件」,臉書、推特、YouTube、TikTok等主要社群平台在事件發生後、接連對鼓勵示威的川普與相關份子祭出懲罰措施,其中推特在同月8日以「煽動暴力的風險為由」,封鎖川普帳號,格外引起關注。

「(把川普從平台上移除的)平台多到我都快記不起來了。」IFCN Talks主持人、IFCN副總監克里斯汀娜.塔達戈勒(Cristina Tardáguila)開場時指出,事件發生後,墨西哥總統羅培茲歐布拉多(Andres Manuel Lopez Obrador)批評社群平台行為是言論審查;德國總理梅克爾則認為言論的干預應該要以法為據,而非讓私人公司掌握大權。

「去平台化真的有效嗎?」塔達戈勒提出了這個大哉問。

去平台化短期或可見效 但風險巨大

一系列的「去平台化」事件發生後,《華盛頓郵報》1月17日率先發布了一篇題為〈推特封鎖川普及其盟友一週後,不實訊息顯著顯少〉的文章。報導引述研究公司Zignal Labs數據,表示在推特暫停川普的帳戶後一週(1月9日至15日),關於選舉舞弊的網路不實訊息顯著的大幅下降了73%,從250萬則銳減至僅剩68.8萬。

葛瑞夫認為該研究的方法學與關於「不實訊息」的定義不明,對相關數據持保留意見。不過,他強調,高追蹤者的社群帳戶在散布不實訊息上,的確扮演了不成比例的關鍵角色,例如川普推文動輒就有上百萬用戶轉推川普。因此,去平台化能夠在短時間內減緩不實訊息數量,此結果並不令人意外。

「我們應該要問的是,這個(不實訊息減少)效應會持續多久?這些論述會去哪裡?轉發不實訊息的用戶跑去哪裡?」葛瑞夫說。 

對他來說,另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是,即使去平台化被證實可以減少一半的不實訊息,「但這是正確的做法嗎?代價是什麼?相關的風險又是什麼?」葛瑞夫指出,若科技公司有如此大的權力可以決定一個人在社群平台上的存在,令人感到不安。

葛瑞夫分析,2020美國大選的不實訊息問題主要是依附在堅定的美國政治結構與政治理念,具有一定的抵抗力與生命力,不會因為去平台化而消失。與其寄望於社群平台,他認為更應該關注「政治人物與意見領袖們反覆傳播錯誤謠言」的議題;倘若政治人物能夠彼此監督、咎責,彼此「去平台化」,其效果將會比社群平台的措施更有威力。


圖1:威斯康辛大學新聞與大眾傳播學院助理教授盧卡斯.葛瑞夫(Lucas Graves) /擷自IFCN Talks1影片

社群平台需要更明確的「去平台化」規則與價值

回顧此次前所未有的去平台化事件,兩位專家一致認為,社群平台的決策缺乏透明度,需要提供更清楚的準則與依據。 

「川普長久以來都被社群平台賦予這麼大的自由度,尤其他當時已經輸了選舉,很難理解這些平台到底想要回應什麼議題?」葛瑞夫說。平台應該要有清楚、簡單、具有一致性的規則,可惜社群平台並未透露太多決策細節,讓人霧裡看花。 

律師出身的克魯茲則認為,與其立法規範要求社群平台處理有害內容、而不慎落入「不實內容」難以定義、平台過於強大的情況,不如立法要求社群平台提供價值觀為主的原則與透明度。

他甚至大膽提出,不妨立法管制政治人物等具影響力傳播者,規範他們在社群平台上的行為。

「科技公司決定是否要將某個用戶從平台上移除時,應該要基於用戶是否有違反一個清楚明確的平台價值,而不是因為某個用戶在說謊。」克魯茲說。

來自巴西的他認為,隨著「以美國為中心」的社群平台在美國持續改變其言論控管標準與標的,接踵而來的就是平台是否能將相同的去平台化標準用於其他國家、能否達到「一致性」的壓力。這將是克魯茲下一步的觀察重點。


圖2:巴西「網路實驗室」(Internet Lab)總監佛朗西斯科.布里托.克魯茲(Francisco Brito Cruz) /擷自IFCN Talk影片 

事實查核的角色

為了應對不實訊息問題,事實查核與社群平台的合作愈發密切,包括臉書、Instagram與抖音皆與獨立事實查核組織合作,推特則是在日前推出了實驗性質的群眾查核機制。而在去平台化的行動中,事實查核組織究竟該扮演什麼角色、事實查核組織強調高透明度的方法學是否能夠成為助力,也成為這場座談的焦點。

長期研究事實查核的葛瑞夫認為,事實查核已成為社群平台內容管控與執法機制的一部分,他支持社群平台在進行相關決策時,公開的使用事實查核的結果作為依據,「這正是事實查核應該努力的方向,成為一個公眾機構。」

但他也坦言,此種作法也會使得事實查核工作者進一步暴露在公眾之下,不僅面臨更多細部檢視與壓力,也會有更多的威脅與騷擾,包括法律、政治、甚至人身方面的風險。 

克魯茲則憂心社群平台會利用事實查核轉移自己的責任,強調平台在進行此一類攸關價值考量的決策時,不應該將事實查核工作者當作「盾牌」。他提醒,當社群平台企圖讓事實查核工作者為平台的決策承擔責任時,查核組織們一定要據理力爭。

「如果他們(社群平台)想把事實查核記者放進決策過程中,可以,但最終的結果還是要靠社群平台自己決定。」克魯茲說。

推薦閱讀

〈【示威者闖入美國國會】移除有害言論 vs 社群極端化 資訊生態系的權衡之難〉2021.01.14

〈【示威者闖入國會】社群媒體封鎖川普帳號 管制機制面臨大挑戰〉2021.01.08

參考資料

IFCN Talks #1影片: Is deplatforming a solution for disinformation?

IFCN <IFCN Talks #1: ‘Fact-checkers shouldn’t be shields for social media platforms,’ researchers say> 2021.02.08

Washington Post <Misinformation dropped dramatically the week after Twitter banned Trump and some allies> 2021.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