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生誤解】網傳「花茶好毒,菊花殺菌劑超標,普洱茶葉含黃麴毒素」?
【易生誤解】網傳「花茶好毒,菊花殺菌劑超標,普洱茶葉含黃麴毒素」?
經查: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4/10/24版】
近期有傳言稱市售菊花驗出殺菌劑、普洱茶容易有黃麴毒素等,是可能引人恐慌的誤導訊息。
一、傳言提到「嘉義和高雄菊花驗出殺菌劑」實為2011年的舊食安事件,並非近期發生。
二、根據食藥署統計,2022年至2024年9月期間,總計抽驗179件花草茶原料及茶葉原料,檢驗農藥、殺菌劑殘留等項目,其中菊花、普洱茶葉都過關。
三、毒物專家表示,一般而言,只有在菊花出現染病跡象時才會使用殺菌劑;如果是合法及適量使用農藥,因為其健康風險都有經過安全性評估,應不會危害健康或致癌。
四、食安學者表示,根據多項相關研究結果可知,普洱茶茶葉不是適合黃麴毒素產生的環境。
一篇台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的碩士論文《普洱茶中黴菌毒素之研究》也曾抽驗市售共44件普洱茶樣品,所有樣品均未發現含有黃麴毒素。
不過,專家提醒,茶葉若長期存放在不當環境,受到具毒害微生物的污染,都有危害健康的疑慮。建議注意包裝材質是否透濕與透氣性低,且為真空,並避免照光、用0~5℃低溫貯藏。
傳言提及「菊花殺菌劑超標」發生於2011年,並非近期事件,且近年抽檢菊花及普洱茶葉也都合格,傳言為易引人誤解的錯誤訊息。
背景
近期通訊軟體及社群平台流傳一則訊息,稱「乾菊花好毒,驗出嘉義菊花殺菌劑超標27倍...其次,普洱茶長年霉變產生大量黃麴毒素...」等,並勸大家要喝菊花普洱茶前應三思。
圖1-2:通訊軟體、社群平台流傳訊息擷圖
查核
查核點一:網傳菊花被驗出殺菌劑,是否為真?
近年國內抽檢179件花草茶原料及茶葉原料,菊花及普洱茶葉均合格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10月18日回覆查核中心詢問時表示,為確保市售食品衛生安全,食藥署與地方政府衛生機關每年都持續在傳統市場、大賣場、超市、食品原料行等地抽驗市售食品。
食藥署統計,2022年至2024年9月期間,總計抽驗179件花草茶原料及茶葉原料(包含菊花和普洱茶葉),檢驗農藥、殺菌劑殘留等上百種項目,其中有9件玫瑰不符規定,已由轄管衛生局依法處辦,至於菊花、普洱茶葉則都過關。
食藥署表示,根據食安法第30條規定,業者自國外輸入的食品(包括供食用的乾菊花產品、茶葉等),應向食藥署申請輸入查驗,查驗結果符合食安法相關規定者才放行。目前乾菊花產品在邊境採取「一般抽批查驗(2-10%)」,檢驗項目為農藥殘留、重金屬、二氧化硫,並滾動式調整。
傳言指稱嘉義菊花有農藥殘留,實為2011年新聞報導,非近期事件
查核中心將傳言關鍵字利用google搜尋,可查找到「嘉義菊花驗出殺菌劑」這段文字的來源應為國內媒體《華視新聞》於2011年3月22日的報導,由此可知並非近期事件。
根據過去的新聞可知,位於嘉義和高雄的2家貿易公司,菊花被驗出有毒的殺菌劑貝芬替。
菊花有染病跡象才會使用貝芬替殺菌劑,合法適量使用不致危害健康
台北榮民總醫院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特聘教授兼主任楊振昌表示,傳言提及的「貝芬替」是一種農藥,並非所有菊花都一定要使用貝芬替等殺菌劑,一般而言是有染病(如菊莖腐病)跡象時才會使用;如果是合法及適量使用農藥,因為其健康風險都有經過安全性評估,因此應該不會危害健康或致癌。
楊振昌也說明,傳言提到的殺菌劑貝芬替雖然被美國環保署歸類為可能致癌物(possible carcinogen),但其致癌性尚無定論,以往有些研究甚至顯示貝芬替可能具有抑制腫瘤生長的作用。
而針對傳言稱「所有的花茶都必須用殺菌劑保鮮」;國立中興大學食品安全研究所助理教授林哲安表示,花茶為鮮花經乾燥所製成的產品,一般來說水分含量及水活性低,不易腐壞,因此乾燥的花茶產品不須使用藥劑保鮮,傳言敘述有問題。
查核點二:普洱茶經長年霉變,會產生大量黃麴毒素,是真的嗎?
(一)林哲安表示,一般來說,會產生黃麴毒素的黴菌常見於含高量碳水化合物的榖類中,如玉米、小麥、花生、豆類等,而這些黴菌需在合適的溫度(約25℃∼30℃)、合適的環境相對溼度(約75%以上)、受污染的穀類水分高(約20%)及pH值中性偏酸等情況下,才容易產毒。
普洱茶是以綠茶為原料,經微生物、酵素 、濕熱或氧化等後發酵作用的茶葉,屬於後發酵茶的一種。
林哲安說,由於濕熱的後發酵過程可能導致特定黴菌產生黃麴毒素,影響普洱茶食品安全,過去有學者針對這部分的危害風險進行研究。許多研究分析報告均指出,普洱茶中的黃麴毒素含量低於定量極限(即未檢出),有些研究雖有檢出黃麴毒素,但含量都很低。一份2020年的普洱茶黃麴毒素風險分析研究報告亦說明,普洱茶中可能存在的黃麴毒素含量低於可接受的致癌風險。
部分研究結果進一步說明,普洱茶中主要的微生物為Aspergillus acidus及Aspergillus fumigatus等,而主要產生黃麴毒素的黃麴菌(Aspergillus flavus)與寄生麴菌(Aspergillus parasiticus)並未在普洱茶中被發現。此外,也有研究顯示,普洱茶本身具有抑制黃麴菌的效果。
林哲安表示,由以上研究結果可知,普洱茶茶葉並不是一個適合黃麴毒素產生的環境。
(二)另外,一篇2003年台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的碩士論文《普洱茶中黴菌毒素之研究》也曾抽驗一般傳統市場與商店所販售共44件普洱茶樣品,所有樣品均未發現含有黃麴毒素。
根據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官網,普洱茶製程可分為經自然陳化及採用濕熱渥堆方法製成,茶改場過去曾檢驗保存良好的緊壓普洱生茶55種,其生菌量皆符合衛生標準。
不過,無論茶葉製程是否有經過微生物後發酵,只要是長期存放的茶葉,若貯藏在不當環境,受到具毒害微生物的污染,皆有危害健康之虞。農業部茶改場提醒,貯存茶葉時要注意包裝材質是否透濕與透氣性低,且為真空,並避免照光、用0~5℃低溫貯藏,以有效維持茶葉品質。
查核點三:傳言稱花茶可能會殘留毒素,因此第一泡、第二泡茶水應倒掉,專家看法為何?
楊振昌表示,如果是為了減少喝到花茶表面殘留的接觸性農藥,先倒掉第一泡茶水應該是有些幫助,但傳言提及的貝芬替為系統性殺菌劑,農藥已經吸收進植物體內,因此即便將前兩泡茶水倒掉,應該也沒有太大作用。
林哲安也表示,透過熱水泡洗幾次,雖然理論上有助於去除花茶中殘留的化學物質,然而其效果卻未經科學證實,因此,購買標示清楚且合法的商品是比較妥當的自保方式。
他建議,購買花茶產品時,應先確認相關製造廠商是否為合法登記的食品業者,以及相關產品是否有檢驗報告,以確認該產品的安全性。
(記者:曾慧雯;責任編輯:陳偉婷)
事實查核需要你的一份力量 捐款贊助我們
本中心查核作業獨立進行,不受捐助者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