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網傳影像「可怕的猴痘感染」?

【錯誤】網傳影像「可怕的猴痘感染」?

事實查核報告#1760
網傳影像「可怕的猴痘感染」?
發布日期/2022年6月29日

經查: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2/6/29版】

一、專家稱,網傳照片、影片的皮膚病灶是「多發性神經纖維瘤」,是一種罕見遺傳疾病,並非猴痘感染導致的丘疹病症。

二、專家指稱,感染猴痘導致的皮疹一開始會出現斑塊,中間突起的丘疹型態,會出現囊泡膿皰型態 ,最後會結痂脫落且好轉。目前針對猴痘有抗病毒性藥物,多數病患以支持性療法為主。傳言稱「目前還找不到治療的方法」是錯誤訊息。

三、專家指出,猴痘以接觸感染為主,台灣目前僅有一個境外案例且已隔離,社區感染風險低,民眾不需要過度恐慌。

傳言挪用其他疾病照片,誤稱為猴痘感染,因此,為「錯誤」訊息。

圖文版(可左右滑動)

 

 

背景

社群平台、通訊軟體2022年6月開始流傳多張皮膚病灶照片,並指稱是「猴痘感染」。



圖1:通訊軟體流傳說是猴痘感染的圖片擷圖


圖2:通訊軟體流傳說是猴痘感染的影片擷圖

另外也有其他傳言訊息在說明猴痘的傳染途徑:「疫區猴痘傳染途徑,被病毒汚染的麵包,便當菜類,水菓,衣服都是飛沫傳染,内文提及所有食類必需熟食,水菓,購物袋要完全清洗乾凈,奶茶,麵包千萬不能買 ! 便當買回要再蒸熱才能食用。」

另外也有訊息指稱:「#猴痘# 1猴痘傳染途徑:來自體液、血液、口水,身上有傷口,飛沫,有近距離接觸或親密的接觸。2潛伏期為6到12天 3症狀:發燒,喉嚨痛,淋巴結腫大、皮疹後口腔溃爛,全身包含生殖器附近都會長水泡 這些症狀是有次序的不是同時發生,先是一些與新冠病毒一樣的症狀,再到到淋巴結腫就要進入長皮疹了,皮疹後才水泡,所以要觀察自己的症狀不要等到全身長滿水泡,目前還找不到治療的方法。 再三叮嚀:沒事不要到處趴趴走,口罩要戴好因為飛沫也會傳染,有輕微以上症狀時趕快就醫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查核

爭議點一、網傳照片是「猴痘感染」的皮膚病症嗎?

查核中心採訪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主任陳柏齡、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皮膚部教授紀景琪,協助確認網傳照片、影片。

紀景琪和陳柏齡均表示,照片、影片的皮膚病變是「多發性神經纖維瘤」( Neurofibromatosis),是一種罕見遺傳性疾病,不是感染猴痘後的丘疹。神經性纖維瘤通常分佈於全身各處,也比較大顆突出。

猴痘的症狀為何?

紀景琪說,感染猴痘後長丘疹的樣式是中間隆起膿皰,有點像水皰,最後也會結痂脫落。根據WHO的統計,猴痘的丘疹多是長在臉部、手腳,但每個人長在哪裡、長的數量都不一樣,有些人可能症狀輕微只長幾顆,有些人會長到上百顆。

陳柏齡說,真正的猴痘感染導致的紅疹、丘疹會有明顯中間突起膿泡的樣子,形狀也會比較圓,散布在臉部、四肢。

陳柏齡說,猴痘的潛伏期通常是6至13天。感染病症大概可分為兩個時期,前期會出現發燒、肌肉痠痛、淋巴結腫大。在前期發燒、淋巴結腫大之後,感染者皮膚開始會出現皮疹,皮疹一開始會出現斑塊(平坦的病病),再來是突起來的丘疹型態(中間隆起的水痘型態),再過幾天就會出現囊泡膿皰 (充滿透明液體),最後會結痂脫落。根據國外的案例分析,皮疹主要會長在口腔、臉和手腳四肢上、生殖器部位。

猴痘臨床的病症圖片如下:


圖3:關於猴痘臨床病症圖示說明,擷取自台大公衛學院2022年6月29日新冠肺炎科學園地:大流行到地方流行影片

爭議點二、傳言稱「猴痘傳染途徑:來自體液、血液、口水,身上有傷口,飛沫,有近距離接觸或親密的接觸」、「疫區猴痘傳染途徑,被病毒汚染的麵包,便當菜類,衣服都是飛沫傳染...」,猴痘傳染途徑為何?

查核中心採訪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陳貞志。他指出,猴痘是人畜共通疾病,在1970年代首次發現人傳案例,主要流傳在西非、中非,中間宿主包括囓齒類、靈長類動物。

陳貞志說,猴痘最主要的傳染途徑是「接觸傳染」,包括接觸已感染的動物體液、血液、皮膚、傷口;人與人的傳播主要是接觸感染者的皮膚粘膜、傷口膿液,也有的是呼吸道飛沫傳播,但通過飛沫傳播需要長時間的面對面密切接觸,機率較低,主要還是透過皮膚接觸傳染。

陳柏齡說,現在也有討論指出,接觸感染者物品有感染風險,假設在很短的時間內,接觸到感染者的物品、衣物,確實有被感染到的可能。因此,如果是在疫情風險比較高的地區,或是高接觸暴露風險的族群,會要小心接觸物品的傳播可能,包括勤洗手、勤換洗衣物、與接觸者分開洗衣物、降低親密皮膚接觸行為、食用熟食等,都能降低傳染風險。

爭議點三、傳言說「目前還找不到治療方法」是否屬實?目前全球疫情情況?民眾日常可以注意什麼?

(一)陳柏齡說,猴痘病毒株有2個,一個是西非病毒株,另一個是中非病毒株,截至目前(2022年6月29日)全世界的猴痘感染案例約超過3000例,主要流行的病毒株是西非株,西非株較溫和致死率大約1%,目前來看,比起Omicron的高傳染力R0約為8,即病人在沒有任何防護治療措施或疫苗保護之下,1人可傳給8人),猴痘的傳染力相對很低(R0約為1~2,即1人傳1-2人),WHO雖然有示警提醒世界各國要注意猴痘感染情況,但也認為其大規模傳染可能性不高。

陳柏齡說,針對高風險族群,WHO建議可以施打新世代天花疫苗作為預防,但一般民眾無需大規模接種。事實上,多數病患的病程為自限性(self-limiting),大約2-4週就會自己好,症狀嚴重程度與接觸病毒量、民眾自身免疫狀況有關。針對其治療方法,目前有幾款抗病毒藥物可治療猴痘,但主要是給予免疫功能低下者使用,多數病患採用支持性療法如退燒藥、皮膚藥等即可康復。

(二)紀景琪說,很多民眾擔心感染猴痘的疹子是否會留下疤痕,要看是否傷到真皮層,若傷到真皮層確實可能會留下疤痕。目前針對感染猴痘的皮疹病症,多會幫助病患以生理食鹽水或煮開過的冷開水先將傷口洗乾淨,並塗抹藥膏,大概2-4週都會結痂脫落。

 (三)陳貞志說,現在猴痘在全世界5月初到6月有3000多個案例,病毒演化速率相對很慢,不太可能會突然變高風險、高傳染性的疾病,WHO目判斷認為,猴痘演化成高傳染風險的疾病機率低。

陳貞志說,目前全世界沒有針對猴痘的疫苗,但猴痘病毒與天花病毒親緣關係近、臨床表徵類似,因此目前可替代性用天花疫苗防止感染猴痘。目前全世界並未建議要大規模接種,只建議高風險暴露族群可施打。

陳貞志說,至於台灣目前有一例境外移入個案,但已隔離和匡列接觸者,社區感染風險極低。

陳貞志說,民眾保持基本衛生措施勤洗手、勿隨意亂摸口鼻等。此外,人類感染猴痘最主要的傳播途徑仍是接觸野生動物,因此,會提醒民眾不要隨意購買、接觸來路不明的動物,尤其病毒的中間宿主囓齒類動物。

綜合以上,目前針對猴痘感染有抗病毒藥物,及輔以支持性療法。傳言稱「目前還找不到治療的方法」並不正確。

結論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2/6/29版】

一、專家稱,網傳照片、影片的皮膚病灶是「多發性神經纖維瘤」,是一種罕見遺傳疾病,並非猴痘感染導致的丘疹病症。

二、專家指稱,感染猴痘導致的皮疹一開始會出現斑塊,中間突起的丘疹型態,會出現囊泡膿皰型態 ,最後會結痂脫落且好轉。目前針對猴痘有抗病毒性藥物,多數病患以支持性療法為主。傳言稱「目前還找不到治療的方法」是錯誤訊息。

三、專家指出,猴痘以接觸感染為主,台灣目前僅有一個境外案例且已隔離,社區感染風險低,民眾不需要過度恐慌。

傳言挪用其他疾病照片,誤稱為猴痘感染,因此,為「錯誤」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