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捐款支持事實查核
台灣事實查核學苑

ENGLISH

Facebook X Instagram YouTube Apple Podcasts Threads
看見真實,才能打造美好台灣
  • 最新消息
  • 查核報告
  • 謠言風向球
  • 議題觀察室
  • TOP10
  • 重點專區
  • 名家專欄
  • 國際視野
  • Podcast
Account 登入
English
捐款支持
看見真實,才能打造美好台灣
生活

【部分錯誤】網傳「雷雨時切勿在樹下避難,且應立即關閉手機或調至飛航模式…口袋裡的手機正處於天線位置會引雷」?

事實查核報告#2989

【部分錯誤】網傳「雷雨時切勿在樹下避難,且應立即關閉手機或調至飛航模式…口袋裡的手機正處於天線位置會引雷」?
發布日期/2024-04-30 05:59:40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4/4/30版】

一、專家表示,「不要在樹下躲雨」的提醒是正確的,因為空曠地區中的高物或絕緣體尖端確實容易「引雷」。

二、專家表示,「大雨時應立即關閉手機或調到飛航模式避免引雷」說法並不正確,因為手機的功率不大,並不會形成強大電場,放在口袋裡也不會吸引閃電。

如果有人在雷雨中「伸手」或是「舉高」手機,形成突起的尖端,才有可能引雷,但這和手機電磁波無關。

傳言提醒不要在樹下躲雨是正確的,但手機電磁波並不會吸引閃電,因此,傳言為「部分錯誤」訊息。

背景

近日網路流傳訊息稱「雷雨時切勿在樹下避難,且應立即關閉手機或調至飛航模式…口袋裡的手機正處於天線位置會引雷」。

此外,部分傳言會搭配一段長度13秒、4人在樹下躲雨遭雷擊的影片一起流傳。

圖1-2:通訊軟體、社群平台流傳訊息擷圖

查核

查核點一:網傳大雨時不要躲在樹下、手機要關機等,是否正確?

查核中心採訪成功大學物理系教授陳炳志,以及在第2427號查核報告曾就「雷雨中手機電磁波易引雷擊」的傳言採訪中央大學太空科學與工程學系教授郭政靈。

大雨時不要在樹下躲雨?

陳炳志表示,「不要在樹下躲雨」的提醒是正確的,因為空曠地區中的高物或絕緣體尖端的確容易引雷,這也是都市中的高樓、戶外空曠地區的樹木、人在空曠處撐傘時容易遭雷擊的原因。

大雨時關手機或調飛航模式避免引雷?

陳炳志表示,傳言提及大雨要立即關機等建議,則不正確。手機的功率不大,並不會形成強大電場,放在口袋裡也不會引雷。

不過,陳炳志說,如果有人刻意在大雨時於戶外「伸手」或是「舉高」手機,形成突起的尖端,確實有可能引雷,但這和手機電磁波並沒有任何關係。

郭政靈說明,要產生雲對地閃電,地面的背景電場要至少為1kV/cm,要產生至少1kV(1000伏特)的電壓(位)差,這數量級的電場應該不是手機發話的瓦數(4G為0.2瓦)所產生電磁波的電場擾動能影響的。因此,手機的電磁波不太可能吸引閃電。

郭政靈表示,老式的手機因外觀有「天線」結構,確實容易造成尖端放電,引發雷擊,但這跟突起物體有關,並非是電磁波造成。現在手機都是智慧型手機,外表並沒有「天線」,手機發話功率也很低,不太可能會因為手機本身的電磁波產生強大電場、引發雷擊。

每次雷雨相當於一萬伏電力?

陳炳志表示,傳言說法有多處錯誤,第一,每次雷電的壓差都不同;第二,伏特是「電壓」單位,不是電流單位;第三,物理學上並沒有「電力」這樣的說法,會致人於死的是「電流」而非「電力」。

綜合以上,網傳「不要在樹下躲雨」的提醒是正確的,因為空曠地區中的高物或絕緣體尖端確實容易「引雷」,但「大雨時應立即關閉手機或調到飛航模式避免引雷」說法並不正確,因為手機的功率不大,不會形成強大電場,放在口袋裡也不會吸引閃電。

查核點二:網傳影片原始事件為何?

查核中心將網傳影片擷圖後利用google以圖反搜,可查到國內媒體如《中國時報》、《自由時報》、《TVBS》、《ETtoday》、《三立》等均有報導,2021年3月12日,印度有4名園丁在戶外工作時碰到大雨,跑到樹下躲雨卻遭雷擊,4人接連倒下,其中1人不幸身亡。

若進一步以google搜尋「4 men lightning strike」等關鍵字,可查找到印度媒體如《印度斯坦時報》、《今日印度》的報導,稱監視器拍到4名園丁在樹下躲雨時遭雷擊昏迷的影像,隨後4人被送往醫院搶救,1人身亡。但報導均未提及受害者身上是否有手機,以及手機是否吸引閃電等推測。

補充資料

戶外如何預防雷擊?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的建議,雷雨期間室外沒有任何地方是安全的(包括門廊、涼亭等),應盡快進入安全、封閉的室內環境。因此,戶外活動前應先查看天氣預報,如果顯示會打雷,請延後活動或確保隨時有合適的安全庇護所。

如果被困在戶外,附近也沒有安全的避難所,以下措施可降低被閃電擊中的風險:

1. 立即離開丘陵、山脊或山峰等高地區域。

2. 切勿平躺在地上。建議蹲下呈球狀,低頭,雙手摀住耳朵,這樣做可以保持較低的姿勢,盡量減少與地面的接觸。

3. 遠離高大的結構,例如電線桿和樹木,因為周圍最高的物體最容易吸引閃電。但如果人在森林中,請在較低的樹木附近避難。

4. 切勿使用懸崖或突出的岩石作為庇護所。

5. 遠離高爾夫球場、公園、遊樂場、池塘、湖泊、游泳池和海灘等開放空間及水體,並立即尋求庇護。

6. 遠離導電物體(例如鐵絲網、電線或風車)。

7. 與他人分開。一群人彼此分開,可以減少閃電擊中地面時造成的傷害。

8. 雷雨期間應避免使用敞篷車、摩托車和高爾夫球車等敞篷車輛。

查核結果說明:

錯誤

部分錯誤

事實釐清

正確

事實查核需要你的一份力量 捐款贊助我們

本中心查核作業獨立進行,不受捐助者影響。

查核結果說明:

錯誤

部分
錯誤

事實
釐清

正確

事實查核需要你的一份力量 捐款贊助我們

本中心查核作業獨立進行,不受捐助者影響。

看見真實.打造美好台灣!

假新聞與假資訊破壞人類溝通最根本的真實原則,傷害民主運作最基礎的信賴原則,必須加以遏止,以免斲喪公共生活的品質。

02-2501 7010

[email protected]

  • 成立宗旨
  • 董事會
  • 組織架構
  • 查核團隊
  • 查核準則及說明
  • 捐款報告
  • 年度報告
  • IFCN的認證與申訴
  • 媒體報導
  • QA
© 2024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Taiwan FactCheck Center 更正政策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政策

Scroll to top
Invalid search form.
聯絡我們

關於我們

  • — 成立宗旨
  • — 董事會
  • — 組織架構
  • — 查核團隊
  • — 查核準則及說明
  • — QA

支持事實查核

  • — 捐款報告
  • — 年度報告
舉報與申訴

  • 最新消息
  • 查核報告
  • 謠言風向球
  • 議題觀察室
  • TOP10
  • 重點專區
  • 名家專欄
  • 國際視野
  • Podcast
  • 台灣事實查核學苑
  • 關於我們
    • 成立宗旨
    • 董事會
    • 組織架構
    • 查核團隊
    • 查核準則及說明
    • QA
    • 捐款報告
    • 年度報告
    • IFCN認證與申訴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