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網傳「大潭藻礁區其實就是廢物石頭區...下面的藻類真的很爛很爛了...水混濁到沒甚麼你肉眼可見的可以存活」?

【錯誤】網傳「大潭藻礁區其實就是廢物石頭區...下面的藻類真的很爛很爛了...水混濁到沒甚麼你肉眼可見的可以存活」?

事實查核報告#829
網傳「大潭藻礁區其實就是廢物石頭區...下面的藻類真的很爛很爛了...水混濁到沒甚麼你肉眼可見的可以存活」?
發布日期/2021年2月26日

經查:

一、大潭藻礁區的科學研究與環評報告均指出該地的藻礁生態。傳言稱「廢物石頭區」、「藻類已經很爛很爛」,並無科學依據。

二、環境紀錄片工作者柯金源說,西北海岸為泥沙水質和懸浮微粒較高的海域,在高潮帶礁石有泥沙覆蓋,往低潮帶走,可見生機盎然的藻礁發育區。傳言稱「水混濁到沒有肉眼可見生物」,是因為只看到沙丘和藻礁接壤處,誤以為全是礁石。

三、學者研究與環評調查均指出,大潭藻礁區有生物活動。傳言稱「水混濁到沒有肉眼可見的生物」,不是事實。

因此,傳言為「錯誤」訊息。

背景

社群平台流傳訊息指出:

「我真的很不好意思說,大潭藻礁區其實就是廢物石頭區,跟一般漁港一樣,因為水太髒了。
很多人分不清楚「藻礁 VS 藻礁生態系」,「保存 VS 保育」的差別,我真的很頭痛。
大潭藻礁區的生態系其實已經爛掉很久了,它就是個七千五百年的石頭區,的確它有古老的歷史,但下面的藻類真的很爛很爛了,十年前那邊的海水能見度就已經沒有幾公尺,水混濁到沒甚麼你肉眼可見的可以存活。
說真的,大潭藻礁那一帶的環境,其實早已跟一般漁港沒甚麼兩樣,甚至我覺得更糟。
以上報告。

#隨文附上推動藻礁公投背後人士之一的背景」


​圖1:社群平台流傳訊息擷圖

查核

爭議點一、傳言宣稱「大潭藻礁區其實就是廢物石頭區...下面的藻類真的很爛很爛了」,是否屬實?

(一)查核中心採訪觀察桃園藻礁20多年環境紀錄片工作者柯金源。柯金源說,關於藻礁完整的科學調查,可參考多位學者研究成果,第一份最完整的調查是由台大海洋研究所教授戴昌鳳於1998年完成,是觀塘工業區和接收港環評而補做的調查報告;另外,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倫於2017年調查發現保育類的柴山多杯孔珊瑚;近期有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林綉美於2020年12月底,發布的藻礁生態系調查報告。

柯金源說,多份學術研究均可說明藻礁區的珍貴與生物多樣性,同時,環評調查和學術調查甚至已用GPS定位去標定柴山多杯孔珊瑚位置,資訊均公開審閱且可受公評,傳言稱「廢物石頭區」、「藻類很爛很爛」並沒有任何科學根據。

柯金源指出,學術報告解釋此區域為何會有藻礁發育,是因為西北海岸為沙質海岸,距離海岸地帶一公里的懸浮微粒多,加上沿岸流和水質特性,造就藻礁發育的條件。藻礁和珊瑚礁不同,珊瑚礁需要水質清澈,屬於溫帶或亞熱帶區域,水溫較高的地區;藻礁適合懸浮物質多、水溫較低的環境,此區域的藻礁發育近7600年。

從樣本剖面去看,此區域發現同時有藻礁和珊瑚礁,在水溫高一點,有造礁珊瑚藻發育,而在水溫較低、水質混濁的時候有藻礁,因此,此區域發現有屬一級保育類的柴山多杯孔珊瑚。

(二)根據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林綉美2020年12月發布的藻礁生態系調查報告。此報告調查發現,「大潭藻礁海域在四季調查共發現最多的殼狀珊瑚藻種類(22種),次之為觀新藻礁海域(20種),最低為白玉藻礁海域(12種)。」

爭議點二、傳言宣稱大潭藻礁區「水混濁到沒甚麼你肉眼可見的可以存活」,是否屬實?

(一)多次前往該地拍攝的柯金源說,此區是泥沙水質和懸浮微粒較高的海域,在高潮帶礁石上覆蓋泥沙,但在低潮帶都是屬於藻礁的發育範圍,柴山多杯孔珊瑚也是在這附近。一般人可能只看到沙丘和藻礁接壤的地方,以為全部都是礁石,但往下走就可以看到發育完整、生意盎然的藻礁與魚類、蟹類等其他生物。

(二)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助研究員林子皓說,生多中心和東海大學近年有一個關於大潭藻礁的大型計劃,研究中有記錄到一些新物種,還有非常珍貴的一級保育類動物「柴山多杯孔珊瑚」。

林子皓指出,藻礁表面看起來只是像一般潮間帶的裸露礁石,但其生物豐富的地方是在水底,礁石裡有很多生物躲藏。他以水下聲音去聽生物活動,有聽到很多無脊椎動物的聲音。生多中心和東海生科系的專家學者們,也透過用潛水調查、蒐集魚類標本、魚類耳石、DNA分析等各種方法來研究藻礁的物種。從研究中可以看到,大潭藻礁的生物相還是很高。

(三)東海大學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副教授劉少倫指出,他參與2018年農委會林務局委託大潭藻礁區研究調查發現,大潭藻礁一帶水質混濁,許多沉澱物覆蓋在礁體上,但沖洗掉泥沙後,可以看到礁體上有許多生物,光是藻類就有20多種以上,此外還有許多蟹類(如:兇猛酋婦蟹總族群數量至少16萬隻)、槌頭鯊、裸胸純等魚類,以及無脊椎動物等,因此大潭藻礁的生物物種是很豐富的。

(四)查核中心檢視2018年10月通過的《桃園市觀塘工業區開發計畫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報告書〈第六章〉為「藻礁生態系因應對策暨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報告」。在此章節,在觀塘工業區的大潭藻礁區進行六次調查,包括潮間帶砂質區和礁盤區的底棲生物、藻礁潮間帶魚類、螺類、蟹類、貝類等,並記錄此區域的生物種類與其密度,報告書並附上在此水域所拍攝到之生物。

此報告書與傳言內容相似的段落為,2017年和2018年的觀塘工業專用港水下攝影調查,調查結果提到「港區海水濁度高,透光度很低,海床被沙質覆蓋,僅有零星底棲生物,生物多樣性不豐富」。此報告書仍觀察到生物活動,而不是傳言稱「水混濁到沒甚麼你肉眼可見可以存活的」。

(五)傾向支持中油第三座天然氣接收站規劃的學者則指出,「大潭藻礁區在G1、G2區還是有生物活動的」,這也是因此當初中油在規劃第三座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時採取迴避措施,將工業港採離岸配置並以棧橋連接,避開藻礁生態敏感區。

爭議點三、大潭藻礁區的現況為何?

(一)柯金源指出,觀塘工業區的開發是2000年至2007年,在這七年當中,對環境影響最大的是大潭火力發電廠的引水口和排水口。這兩道突堤興建後,使引水口南方海岸被侵蝕,兩者之間的G3區形成淤積,導致藻礁被破壞,但現在G1、G2區仍維持不錯的生態狀況。G3區則是在低潮帶、水面以下仍有不連續分布的礁體。

柯金源說,如果要看到整片活的藻礁和柴山多杯孔珊瑚,要在大潮低潮的時候才能看到。在中間段只有點狀的藻礁,其中死亡的藻礁形成多孔隙的、生物可以棲息環境,是生態觀察最適合地帶。

柯金源補充,如果要到當地觀察低潮帶的藻礁,建議由專業研究人員帶領,在適當的時間去適當的區域,避免踩踏活的藻礁和柴山多杯孔珊瑚。而且低潮帶是大潮退到最低,它的時間很短,可能再半小時就會漲潮,沒有經驗的人自己去會很危險。

(二)林子皓說, 桃園地區的藻礁雖然部分受到工業汙水的破壞,但大潭地區的藻礁狀況還是很好的。

(三)劉少倫說,目前桃園北部大園跟觀音兩大工業區出海口的藻礁受到工業汙水的破壞,但桃園南部海岸、包括大潭藻礁地區仍有許多生物存活。

結論

一、大潭藻礁區的科學研究與環評報告均指出該地的藻礁生態。傳言稱「廢物石頭區」、「藻類已經很爛很爛」,並無科學依據。

二、環境紀錄片工作者柯金源說,西北海岸為泥沙水質和懸浮微粒較高的海域,在高潮帶礁石上有泥沙覆蓋,往低潮帶走,可見生機盎然的藻礁發育區。傳言稱「水混濁到沒有肉眼可見生物」,是因為只看到沙丘和藻礁接壤處,誤以為全是礁石。

三、學者研究與環評調查均指出,大潭藻礁區有生物活動。傳言稱「水混濁到沒有肉眼可見的生物」,不是事實。

因此,傳言為「錯誤」訊息。

參考資料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109年度藻礁生態系調查計畫_成果報告〉

《桃園市觀塘工業區開發計畫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

 

〈首圖來源:Google街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