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網傳影片「中央音樂學院試驗培訓中心的鳥...是培訓中心培訓出來的花腔女高音。它唱的《茶花女》等外國名曲那是非常的好聽。尤其唱電影《劉三姐》插曲,那真是唱的出神入化」?

【錯誤】網傳影片「中央音樂學院試驗培訓中心的鳥...是培訓中心培訓出來的花腔女高音。它唱的《茶花女》等外國名曲那是非常的好聽。尤其唱電影《劉三姐》插曲,那真是唱的出神入化」?

事實查核報告#2128
網傳影片「中央音樂學院試驗培訓中心的鳥...是培訓中心培訓出來的花腔女高音。它唱的《茶花女》等外國名曲那是非常的好聽。尤其唱電影《劉三姐》插曲,那真是唱的出神入化」?
發布日期/2023年1月5日

經查: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3/1/10版】

一、網傳影片中的鳥類是憑空出現在枝葉,可知影片經過變造,並非自然影像。

二、網傳影片的原始事件,是民眾在四川成都的浣花溪公園拍攝,原始影像中並沒明顯可見的鳥與歌聲。

網傳影片經過變造,傳言稱「中央音樂學院試驗培訓中心的鳥」,誤導為真實畫面,因此,此傳言為「錯誤」訊息。

【20231/10 更新說明】為讓查核報告完整,新增爭議點四。

背景

通訊群組與社群平台自2022年12月26日起流傳一支39秒的影片,搭配文字訊息指稱:
「中央音樂學院試驗培訓中心的鳥,在培訓過程中不小心給飛走了。這鳥可是國寶級別的鳥,是培訓中心培訓出來的花腔女高音。

它唱的《茶花女》等外國名曲那是非常的好聽。尤其唱電影《劉三姐》插曲,那真是唱的出神入化……。它沒有飛遠,就在音樂學院的樹林中找到了這隻可愛的小小鳥。

消息靈通的記者都拿着長搶短炮的照像機,來到了音樂學院,照下這一精采…花腔鳥🐤的一幕。」


圖1:社群平台傳言擷圖。


圖2:通訊群組傳言擷圖。

查核

爭議點、傳言稱網傳影片中眾人正在拍攝中央音樂學院飛出來的花腔鳥,是否屬實?

網傳影片是否為真實畫面?

(一)查核中心檢視網傳影片,傳言所稱的「花腔歌聲」聲音蓋過背景聲,並不自然;而影片12秒處,所謂「花腔鳥」出現的地方與眾人拍攝方向並不一致,且「花腔鳥」周圍的樹枝背景經過模糊特效,不像是自然拍攝的影像。

查核記者以影像編輯軟體,將網傳影片12秒16至12秒18的片段,以0.01倍速檢視,明顯看到畫面中的鳥是從枝葉間憑空出現。

(二)將網傳影片畫面截圖以百度圖片反搜,可找到陝西網《白鹿視頻》等中國網路媒體在2022年11月21日發布的影片,影片的主要畫面均與網傳影像相同,但畫面中並沒有明顯可見的鳥類,只有以示意圖的方式搭配鳥類照片,但所搭配的鳥類照片明顯與網傳影片中的鳥類不同。

白鹿視頻》指出,網傳影片是一名李姓路人在11月11日拍攝於成都,看到許多中老年人大陣仗拍攝一隻小鳥,覺得新奇,才將這個畫面錄下來。報導中並未提到「中央音樂學院」、鳥唱「花腔女高音」等訊息;而經檢視《白鹿視頻》報導影片聽得到背景音的片段,有人聲、鳥聲與環境音,並沒有網傳影片的歌聲。

可知,網傳影片經過變造,將鳥後製到畫面中。原始影片中並沒有明顯可見的鳥,也沒有網傳影片中的歌聲。

爭議點二、網傳影片中的原始事件為何?影片拍攝地點是否在位於北京的中央音樂學院附近?

查核中心檢視中國網路媒體報導下方的留言,有網友提到網傳影片中的地點是四川浣花溪公園,眾人拍攝的鳥是紅胸啄背鳥。

以Google地圖檢視浣花溪公園的照片,比對網傳影片場景的地磚、階梯、護欄等,可確定網傳影片確實拍攝於四川成都的浣花溪公園,並不在位於北京的中央音樂學院附近。

以「浣花溪公園」、「紅胸啄花鳥」檢索,可找到多支在同一地點拍攝的影片。經檢視各影片的說明與網友留言,可知浣花溪公園是著名的觀鳥景點,常有愛鳥人士到場拍攝;而在2022年11月中,紅胸啄背鳥現身浣花溪公園,更吸引了大批愛鳥人士到場拍攝。

爭議點三、網傳影片中的鳥類為何?

查核中心請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博士後研究員洪孝宇協助檢視網傳影片,以及《白鹿視頻》附上的鳥照片,請他協助辨識鳥類。

洪孝宇說,網傳影片中的鳥是「黑領椋鳥」,黑領椋鳥十分普遍,對生態攝影愛好者的吸引力應該不大。

而《白鹿視頻》搭配的照片是「紅胸啄花」,生活在中高海拔區域,不容易見到,比較有可能吸引到這麼多人觀鳥拍攝。

洪孝宇補充,黑領椋鳥與紅胸啄花均能在台灣看得到,不過黑領椋鳥是外來種,而紅胸啄花是原生種。

綜合以上,網傳影片中的鳥類是憑空出現在枝葉,可知影片經過變造,並非自然影像。網傳影片的原始事件,是民眾在四川成都的浣花溪公園拍攝,原始影像中並沒明顯可見的鳥與歌聲。

爭議點四、要讓鳥唱歌或發出特定的聲音,需要具備什麼條件?

對於鳥類的歌唱能力,查核中心諮詢特生中心助理研究員柯智仁。

柯智仁說明,除了學習能力,還需要有溝通的必要性,鳥類才會學特定的聲音。

柯智仁指出,對鳥類來說,聲音是用來溝通的,但同時也是需要耗費能量的,因此,如果沒有溝通必要,擁有學習能力的鳥類也不會刻意學習特定聲音,才不用浪費能量。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野生鸚鵡明明具有模仿人或各種聲音的能力,卻幾乎不會這麼作,因為牠們不需要跟人溝通;而寵物鳥會把人認定成「家人或伴侶或夥伴,是需要溝通的對象」,因此當他發現人類對某些聲音會有「反應」,就會學習人發出的聲音,或觀察人周圍的聲音,這些都是因為他想要透過這些方式跟需要溝通的對象溝通。

柯智仁進一步說,吸引配偶也是某些鳥類模仿聲音的理由,有一些野生鳥類會把牠聽到的周遭聲音模仿起來,混入自己「唱歌的歌聲」,讓想要異性覺得牠技高一籌,是個有本事的好配偶。所以對這些鳥類來說(如澳洲的琴鳥 Menura novaehollandiae) ,如果周遭聲音常常有人類唱歌的聲音,他也是有可能會學起來。追根究底來說,這也是為了溝通。

除了鸚鵡科鳥類,還有什麼鳥類會模仿人類聲音呢?

柯智仁表示,廣義來說,可以模仿聲音的鳥,幾乎都有機會模仿人的聲音甚至可以形容成像「跟人一樣唱歌」,不過還是要看該種(或該分類的鳥類物種群)發出的聲音的音調(比如說音頻或圓潤程度等等)能不能像人聲。

目前已知可以模仿出很像人聲的鳥類科別,包括:椋鳥科(如家八哥、白尾八哥、冠八哥等等)、噪眉科(如黑喉噪眉,發出的聲音像口哨聲)、琴鳥科,其中,琴鳥就是一個非常厲害的例子,可參考BBC Wildlife製作的琴鳥介紹影片

結論

一、網傳影片中的鳥類是憑空出現在枝葉,可知影片經過變造,並非自然影像。

二、網傳影片的原始事件,是民眾在四川成都的浣花溪公園拍攝,原始影像中並沒明顯可見的鳥與歌聲。

網傳影片經過變造,傳言稱「中央音樂學院試驗培訓中心的鳥」,誤導為真實畫面,因此,此傳言為「錯誤」訊息。

補充資料

網傳影片中的歌聲是何曲目?如何製作出網傳影片中的歌聲效果?

傳言提到電影《劉三姐》,查核記者在中國影音平台查找並比對電影《劉三姐》的曲目,確定網傳影片中的配樂為〈畫眉困在八角籠〉。

查核記者試圖用線上編聲軟體「My Edit」編製出網傳影片的歌聲效果,發現以「花栗鼠」預設組模式,將音高調整為15,可製作出如網傳影片般的歌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