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網傳「不管在哪,看見不能飛,不能走,在地上掙扎的鳥,千萬不能抓,怕是猴痘傳染」?
【錯誤】網傳「不管在哪,看見不能飛,不能走,在地上掙扎的鳥,千萬不能抓,怕是猴痘傳染」?
經查: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4/9/13版】
猴痘病毒傳播至全球,網路流傳訊息稱不要抓在地上掙扎的鳥,因為鳥身上可能已有猴痘病毒,會傳染給人。是真的嗎?
一、猴痘病毒只會傳染給哺乳動物,目前沒有禽鳥會感染猴痘病毒的科學證據。
二、專家建議,野生動物可能帶有病源,因此民眾不應該觸碰任何野生動物。若民眾看到受傷動物,需要幫助,應通報1999,請專業人員處理。
因此,傳言稱「鳥類會帶著猴痘病毒傳染給人」是錯誤訊息。
【查核聲明】疫情資訊若有更新,本報告亦會同步更新。
圖卡版(可左右滑動)
背景
社群平台與通訊軟體自2022年7月10日起流傳一則訊息,稱:
「各位。 不管在那,看見不能飛,不能走,在地上掙扎的鳥,千萬不能抓,怕是猴痘傳染,有關社區己通知,望大家注意。 切記!以上美國和西方國家對亞洲地區通過鳥類可以帶猴痘病毒傳染到亞洲地區!」
自2022年7月12日起,也有零星版本為:
「大家請小心 最近美歐地區一些鳥類可能會帶著猴痘病毒陸續傳染到亞洲地區!因此,如果看見不能飛不能走,在掙扎的鳥兒還有齧齒類,請不要去抓去逗,恐感染猴痘,有關社區已做了通知,切記!」
而隨著猴痘病毒逐漸傳播至全球後,2024年9月起,網路流傳的版本則刪去「美歐地區鳥類可能帶著猴痘病毒傳染到亞洲」敘述,直接聲稱:「各位。不管在哪,看見不能飛,不能走,在地上挣扎的鳥,千万不能抓,怕是猴痘傳染,有關社區己通知,望大家注意。」
圖1-2:社群平台傳言擷圖。
圖3:通訊群組傳言擷圖
查核
爭議點一、傳言稱「鳥類會帶著猴痘病毒傳染給人」,是否屬實?猴痘的傳染途徑是否包括禽鳥?
(一)查核中心採訪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陳貞志。陳貞志說,猴痘病毒只會傳給哺乳動物,雖然鳥類有鳥類的痘病,但猴痘不可能感染鳥類。
(二)查核中心採訪中興大學微生物暨公共衛生研究所所長徐維莉,她表示目前看過的文獻都沒有提及猴痘會傳染給禽鳥,比較有可能的傳染對象是齧齒目動物。
徐維莉說,不同動物有自己物種的痘病毒,例如禽鳥類就有「禽痘」,會出現羽毛脫落、皮膚長痘結痂等症狀。然而,病毒有「宿主專一性」,她表示目前並沒有禽鳥被傳染猴痘的例子。
(三)查核中心檢視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網站上對於猴痘的說明,目前有多種野生哺乳動物被鑑定為對猴痘敏感,包括一些齧齒動物或非人類的靈長類動物。染病動物傳染給人的途徑包括咬傷、抓傷、狩獵活動中直接接觸到易感染動物的體液或肉類等。而人與人之間的傳播主要是通過密切的身體接觸發生。
綜合以上,猴痘病毒只會傳染給哺乳動物,目前沒有禽鳥會感染猴痘病毒的科學證據,且因病毒無法在宿主外生活太久,因此禽鳥也難透過物理性傳播的方式跨洲傳播。此外,極少候鳥是以東西向遷徙,過境台灣的候鳥絕大多數是從西伯利亞或阿拉斯加飛來,傳言對候鳥遷徙路徑的敘述也不正確。
爭議點二、面對在地上掙扎的鳥兒或齧齒類,民眾要怎麼處理?
(一)陳貞志表示,雖然鳥類不會感染猴痘,但齧齒類是猴痘的保族宿主,保族宿主的意思是病毒可在這個族群中不斷傳染,甚至可能溢散到其它動物身上。
陳貞志說,其實一直以來都建議民眾不要靠近任何奇怪行為的野生動物,不只猴痘,野生動物之間還有各式各樣的病源,很多人畜共通的傳染病都是人在與野生動物接觸時感染到的,且有些染病動物可能會攻擊民眾。
陳貞志說,若民眾是懷疑野生動物可能受傷,想要幫助牠,仍不建議民眾主動救傷,因為一般民眾沒有專業技術也沒有個人防護裝備,一不小心就可能對人跟動物都造成傷害,較為合適的作法是與動物保持距離並通報1999,各縣市政府都有專門救傷野生動物的人員,讓專業人員來處理。
(二)查核中心採訪中興大學獸醫病理生物學研究所教授吳弘毅,他表示不管是禽鳥或齧齒類動物,所有的野生動物都不應該靠近觸碰,因為動物身上可能帶有的不只是猴痘病毒,甚至會有其他人畜共通的細菌或病毒,隨便觸摸會有感染風險。
吳弘毅說,動物身上的細菌及病毒傳染途徑很多,例如透過飛沫、血液、尿液都有可能傳染。像歷史上著名的「黑死病」,就是一種人畜共通傳染病,藉由跳蚤叮咬而將鼠疫桿菌由齧齒類傳播到人類身上。
綜合以上,野生動物身上有各種病源,因此不管是禽鳥、齧齒類或是其它野生動物,都不應該觸碰。若民眾覺得動物受傷需要幫助,應通報1999,請專業人員處理。
結論
一、猴痘病毒只會傳染給哺乳動物,目前沒有禽鳥會感染猴痘病毒的科學證據。
二、專家建議,野生動物可能帶有病源,因此民眾不應該觸碰任何野生動物。若民眾看到受傷動物,需要幫助,應通報1999,請專業人員處理。
因此,傳言稱「鳥類會帶著猴痘病毒傳染給人」是錯誤訊息。
補充資料
對於2022年傳言版本稱「歐美的鳥類會帶著猴痘病毒傳播到亞洲」,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陳貞志表示,有一種極小的可能性是鳥類作為物理性的載體,例如並未感染但身上沾染到病毒,在短時間短距離的情況下傳播病毒,但傳言指稱的是長距離的遷徙,病毒不可能在生物體外存活這麼久,因此病毒難以藉由鳥類跨洲物理性傳播。
陳貞志同時指出,傳言的另一個錯誤是鳥類的飛行途徑,美洲的候鳥遷徙途徑是從北美到南美,歐洲的候鳥則是遷徙到非洲,台灣屬於東亞澳遷徙線,鳥類會從西伯利亞或阿拉斯加飛來或過境台灣,只有極少數例外的候鳥會有東西向(歐美來台灣)的遷徙線。
圖4:全球候鳥遷徙圖。台灣位於圖中綠色區塊,為東亞澳遷徙線。圖片來源: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8) State of the World’s Birds: Taking the pulse of the planet.
參考資料
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8) State of the World’s Birds: Taking the pulse of the planet.
【更新說明2024/9/13】因應猴痘(Mpox virus,疾管署已修正中文名稱為M痘)疫情變化,為讓讀者更容易掌握最新資訊,查核中心調整查核報告標題、摘要及全文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