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網傳媒體報導:「隔夜雞肉麵引發敗血症!學生吃完手指、雙腳全截肢」、「雙腳慘截肢!只因吃了隔夜雞肉麵」?

【錯誤】網傳媒體報導:「隔夜雞肉麵引發敗血症!學生吃完手指、雙腳全截肢」、「雙腳慘截肢!只因吃了隔夜雞肉麵」?

事實查核報告#1584
網傳媒體報導:「隔夜雞肉麵引發敗血症!學生吃完手指、雙腳全截肢」、「雙腳慘截肢!只因吃了隔夜雞肉麵」?
發布日期/2022年3月22日

經查: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2/3/22版】

一、網傳媒體報導引述的資訊出處為《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案例報告。

二、實證醫學專家指出,《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案例報告是講述一名男子感染腦膜炎雙球菌致敗血症,腦膜炎雙球菌的傳染途徑是飛沫或其他接觸傳染,與隔夜菜可能造成的細菌增生或是加熱不足無關。

三、營養師指出,隔夜食物確實可能有滋生細菌致病的風險,但只要做好隔夜餐保存、妥善復熱、不要重複復熱就無健康疑慮。

網傳媒體報導引述專業醫學期刊案例報告,但過度延伸隔夜餐與敗血症的因果關係,易引人誤解及恐慌,因此,傳言為「錯誤」訊息。

背景

社群平台自2月21日起流傳多則訊息並引述媒體報導,內容大致指稱:「吃隔夜雞肉麵引敗血症! 英國學生雙腳慘截肢保命」、「隔夜雞肉麵引發敗血症! 學生吃完手指、雙腳全截肢」。

進一步檢視媒體報導內容,講述英國有一名學生因為加熱食用前晚冰在冰箱的雞肉麵條,突然發燒、腹痛、皮膚呈現紫色,送醫後血液檢查報告發現,對腦膜炎奈瑟菌呈陽性反應,出現致命敗血症,膝蓋以下截肢才保助性命。


圖1:媒體報導內容擷圖


圖2:社群平台傳言擷圖

查核

爭議點一、媒體報導「隔夜雞肉麵引發敗血症」的原始出處為何?

(一)查核中心檢視媒體報導,並以關鍵字搜尋,找到媒體引述的個案資料來源為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一篇報告案例:一名19歲男子休克、多重器官衰竭和皮疹〉(Case 7-2021: A 19-Year-Old Man with Shock, Multiple Organ Failure, and Rash)。

經檢視,上述案例報告由數名醫學、病理學專家所提出。內容提及一名19歲男性因休克、多重器官衰竭和皮疹到兒科急診就醫。其入院前20小時,曾吃了餐館剩菜後出現腹痛和噁心,在入院前5小時,男子皮膚出現紫色色塊。

(二)查核中心協請基隆長庚紀念醫院實證中心檢視新英格蘭期刊的案例報告。

基隆長庚醫院實證醫學中心主任邵時傑表示,此篇文章為美國麻省總院個案紀錄(Case Records of the 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此專欄會針對特殊且具有教學意義的病例,詳細地紀錄麻省總院醫師診斷及治療病人的經過,讓臨床醫療人員能對特定疾病或治療有更多的認識。

綜合以上,媒體報導的出處為《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案例報告。

爭議點二、傳言推論「因吃隔夜雞肉麵引發敗血症需截肢保命」,是否合理?

(一)基隆長庚醫院急診醫學科主治醫師廖書晨協助檢視該篇論文後表示,該個案吃了隔夜菜(米飯、雞肉、撈麵)之後產生嚴重腹痛、嘔吐、寒顫、胸悶、虛弱無力、呼吸急促、頭痛、頸部僵硬、視力模糊等症狀,緊接著出現皮發發紫的現象而被送醫,隨後診斷因感染「腦膜炎雙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而發生嚴重敗血症。

廖書晨說,經後續臨床症狀及檢驗證實,造成敗血症的元兇是腦膜炎雙球菌,根據研究顯示,人類是腦膜炎雙球菌的唯一天然宿主(某些人為無症狀的帶菌者-在鼻咽帶菌),因此可知該名病人是吃了隔夜食物後才引發敗血症,但「兇手」並不是隔夜食物,而是在製作、運送食物的過程中,有人將喉嚨或是鼻腔分泌物(內含腦膜炎雙球菌菌株)藉由飛沫或是其他方式汙染了食物,因此才造成病人感染腦膜炎雙球菌而引發敗血症。

廖書晨說,腦膜炎的成因可能有細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寄生蟲感染、非感染性腦膜炎幾種,細菌性腦膜炎常見的病原為腦膜炎雙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流感嗜血桿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B)、肺炎鏈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pneumococcus)等。而常見因為食物中毒引發的病原菌如仙人掌桿菌、 腸炎弧菌、金黃葡萄球菌、病原性大腸桿菌、沙門氏菌、臘腸桿菌(肉毒桿菌)等並非常見細菌性腦膜炎的致病原因。

廖書晨表示,此個案感染的腦膜炎雙球菌跟隔夜菜造成的細菌增生或是加熱不足無關,真正的原因是,個案所食用的食物在製作或是包裝運送的過程中遭到腦膜炎雙球菌的汙染,而污染源可能就是製作或運送包裝食物的人員,經飛沫傳播將原本潛藏在這些無症狀帶菌者喉嚨鼻腔中的細菌,噴發沾黏到所食物中。

廖書晨說,期刊案例報告的作者也指出,個案同行朋友也有進食相同食物,然而其症狀僅僅嘔吐一次,並沒有像病人一樣嚴重。推測個案感染病況如此嚴重的原因可能是病人僅接受一劑腦膜炎雙球菌疫苗,沒有接受後續追加疫苗有關。

廖書晨表示,該個案因為猛爆性腦膜炎雙球菌敗血症而需要截肢保命,民眾確實應盡量不要食用隔夜、隔餐食物,但是此案例的焦點在於討論猛爆性腦膜炎雙球菌所造成的臨床表現,提醒在快速惡化而且有明顯皮膚表徵的敗血症患者,要盡早將猛爆性腦膜炎雙球菌納入鑑別診斷而給予積極治療。但報導產生「吃隔夜菜飯而導致截肢」這樣的推論並不妥。

(二)
邵時傑表示,《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文章屬案例報告,若用以推論隔夜雞肉麵導致敗血症,證據可信度較低。主要的原因是,透過單一個案描述並無法完全排除造成疾病的其他可能原因,必須謹慎地評估其因果關係推論。

例如,此個案也有可能是在吃雞肉麵前,旁邊有人咳嗽導致飛沫沾黏到個案的雙手,進而於飲食間受到病菌感染,所以並非是隔夜雞肉麵的錯,而是沒有在飲食前保持個人手部衛生的問題。因此,此個案發生腦膜炎雙球菌菌血症,無法直接歸咎於食用隔夜雞肉麵。

(三)奇美醫學中心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志金表示,眾多媒體報導引述《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案例報告,宣稱一名英國學生吃了隔夜雞肉麵而引發敗血症而截肢,但是,此個案並非發生在英國,而是發生於美國。

陳志金說,媒體報導個案是感染腦膜炎雙球菌而導致菌血症,此菌是經由口鼻分泌物或飛沫而傳播,不是因為「食物放在冰箱腐壞造成的」。如果真的跟隔夜食物有一點關連,可能是前一位感染者的飛沫沾在食物上導致,與食物冰冰箱隔夜無關。


綜合以上,媒體報導所述個案因感染腦膜炎雙球菌而致敗血症,但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案例報告中,並未有個案因吃隔夜食物而導致敗血症的推論。

專家並指出,個案發生腦膜炎雙球菌菌血症,而猛爆性腦膜炎雙球菌是因喉嚨、鼻腔分泌物藉由飛沫或其他方式而傳播,無法直接推論為吃隔夜食物導致敗血症。

爭議點三、吃隔夜菜對健康風險為何?

(一)查核中心採訪郵政醫院營養師黃淑惠。她說,食用保存不當、放置太久的隔夜食物確實有可能導致食物中毒,若抵抗力不佳者遇到特定致病病原如沙門氏菌,也有可能產生危急性命的狀況。但一般來說,細菌導致的食物中毒多是急性腸胃炎、腹瀉、發燒等症狀,體弱者才有敗血症等風險。

黃淑惠說,傳言強調隔夜菜的食用風險,但其實隔夜菜只要注意包裝和復熱,就可以避免食物中毒,並不是吃隔夜菜就危險。處理隔夜菜應妥善分裝、包裝,不要讓食物直接在冰箱裸露,且也不要等到食物完全冷了才進冰箱,因為食物從熱到冷已有細菌滋生。隔天要食用隔夜食物時,一定要完全復熱,且是中心溫度要達到70度才可以,很多人覺得只要食物溫熱就好,但只是稍微復熱恐怕無法徹底殺菌。

此外,隔夜餐的原則是只能復熱一次,不要吃不完又多次復熱。若食物份量大,可先分裝,每次僅取用當餐的量復熱即可。

(二)廖書晨表示,隔夜菜可能有細菌增生或是加熱不足的疑慮,常見食物中毒引發的病原菌如仙人掌桿菌、 腸炎弧菌、金黃葡萄球菌、病原性大腸桿菌、沙門氏菌、臘腸桿菌(肉毒桿菌)等,引發的症狀包括腹瀉、噁心、嘔吐、腹痛、發燒、頭痛及虛弱等,有時候伴隨血便或膿便,但是不一定所有的症狀都會同時發生。

廖書晨表示,食物中毒者的年齡、個人健康狀況、引起食品中毒的致病原因種類以及吃了多少被污染的食品等因素,均會影響中毒症狀及其嚴重程度。抵抗力特別弱的人症狀會比較嚴重。一般食品中毒的症狀通常會持續1天或2天,有些會持續1週到10天。這些病菌在經過適當治療大多可以痊癒,少見的幾種如病原性大腸桿菌、沙門氏菌、臘腸桿菌(肉毒桿菌) 有零星致死個案,但是這三種病菌都可經過加熱完全而將毒素破壞,民眾無須過度驚慌。

綜合以上,保存不當及復熱不足的隔夜餐點可能有健康風險,把握妥善保存、充分加熱、不要重複復熱原則,可確保隔餐食用的安全。

結論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2/3/22版】

一、網傳媒體報導引述的資訊出處為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案例報告。

二、實證醫學專家指出,《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案例報告是講述一名男子感染腦膜炎雙球菌致敗血症,腦膜炎雙球菌的傳染途徑是飛沫或其他接觸傳染,與隔夜菜可能造成的細菌增生或是加熱不足無關。

三、營養師指出,隔夜食物確實可能有滋生細菌致病的風險,但只要做好隔夜餐保存、妥善復熱、不要重複復熱就無健康疑慮。

網傳媒體報導引述專業醫學期刊案例報告,但過度延伸隔夜餐與敗血症的因果關係,易引人誤解及恐慌,因此,傳言為「錯誤」訊息。

補充資料

腦膜炎雙球菌小介紹

奇美醫學中心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志金說,腦膜炎雙球菌一般引起「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會有發燒、劇烈頭痛、噁心、嘔吐、頸部僵直、畏光及神經學症狀,如精神錯亂(譫妄),約75%的腦膜炎個案可在血液中分離出此細菌。即使給予合適抗生素治療,致死率仍有10%~15%。 另外,約有5%~20%的個案,未經腦脊髓膜炎症狀,直接進展至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敗血症(Meningococcal sepsis, meningococcemia),出現瘀斑(purpura)、休克、急性腎上腺出血及多重器官衰竭等,致死率可高達40%,且存活者中有20%產生相關後遺症。

腦膜炎雙球菌是所有細菌性腦膜炎中較易造成流行,尤其是在群聚密集的環境像是軍隊或學校。此菌感染多侷限於鼻咽而無症狀,或僅出現類似上呼吸道感染之症狀,但也可以引起肺炎、敗血症、腦膜炎。

陳志金說,台灣自2009年至2016年,確定個案總計共39例,每年平均約4至5例,均為散發病例,血清群以B型比例最高(74%)。因為罕見,所以沒有被列入國民的疫苗接種計劃內,如果有要出國到流行地區的人,才需要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