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網傳「印度權威科學家證實:類似愛滋病病毒植入新型冠狀病毒,懷疑是中國人工合成的生化武器」?

【錯誤】網傳「印度權威科學家證實:類似愛滋病病毒植入新型冠狀病毒,懷疑是中國人工合成的生化武器」?

事實查核報告#305
網傳「印度權威科學家證實:類似愛滋病病毒植入新型冠狀病毒,懷疑是中國人工合成的生化武器」?
發布日期/2020年2月10日

經查:

一、報導引述的研究確實存在,但是一篇未經同儕審查(peer-reviewed)的預印本(preprint),作者已撤稿。該學術期刊網站和專家皆提醒,未經同儕審查的論文,不適合媒體報導,也建議讀者要審慎閱讀。

二、此論文僅提及新冠肺炎病毒並非自然產生,未提及是人工合成的生化武器。該研究提出的證據,也不足以說明新型冠狀病毒是中國製造的生化武器。

三、台灣專家解讀,此論文所稱「新冠病毒的S蛋白中發現了4個插入點」,並非如論文宣稱為2019-nCoV獨有,更無證據與愛滋病毒(HIV)有關。此研究的可信度很低。

因此,此訊息為「錯誤」。

【更新說明 2020/2/21 5:30PM】

1. 本查核報告處理的是,傳言指稱「印度科學家證實:病毒疑是中國人工合成的生化武器。」因此,處理的是原始印度研究是否有這樣的指稱。

2. 至於新型冠狀病毒從何而來、是否為人工病毒,是科學界近期正在熱議的話題,並非本查核報告討論的範圍。

背景

多篇網路文章指稱,印度科學家在bioRxiv網站上發布研究報告,指稱新型冠狀病毒被植入愛滋病病毒序列:「我們目前正在見證一場由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引起的重大流行病。2019-nCoV的演變仍然難以捉摸。我們在S蛋白中發現了4個插入點,它們是2019-nCoV獨有的,在其他冠狀病毒中不存在。重要的是,所有4個插入物中的氨基酸殘基都與愛滋病毒HIV-1 gp120或HIV-1 Gag中的氨基酸殘基相同或相似。」並在報告中指稱這有可能是非自然發生的現象,暗指病毒可能為人工製造。

社群平台和網路文章引述印度專欄作家Anand Ranganathan 推特指稱:「印度科學家剛剛在2019新型冠狀病毒中發現了HIV病毒樣的插入物,這在其他任何冠狀病毒中都沒有發現。他們暗示了這種中國病毒被設計出來的可能性。如果是真正的就太可怕了!」他的推文被擷圖,並在社群媒體流傳。但此研究被撤稿後,他為求謹慎,也刪除了原始推文。


圖1:網路文章擷圖


圖2:網路文章擷圖


圖3:社群媒體擷圖


圖4:社群媒體擷圖

查核

爭議點一、印度科學家的研究報告出處為何?

查核中心檢索,報導提及的bioRxiv網站,於1月31日刊出科學研究報告,名為
《Uncanny similarity of unique inserts in the 2019-nCoV spike protein to HIV-1 gp120 and Gag》,作者群來自印度理工學院Kusuma School of biological sciences與印度新德里大學Acharya Narendra Dev College。

爭議點二、該研究是否有學術可信度?

(一)該文章已被作者群撤稿。網站在撤稿說明指出,此研究由作者群撤稿,他們從學術社群得到修正意見,將在研究技術方法和結論詮釋上,進行修正。

(原文)This paper has been withdrawn by its authors. They intend to revise it in response to comments received from the research community on their technical approach and their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sults.

網站同時聲明,近期有多篇關於2019-nCov相關論文投稿,但要提醒讀者這些都是預印本(Preprint),是未經同儕評審(Peer-reviewed)的報告。不應被視為具有權威證實的結論,或運用在媒體報導中。

bioRxiv is receiving many new papers on coronavirus 2019-nCoV. A reminder: these are preliminary reports that have not been peer-reviewed. They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conclusive, guide clinical practice/health-related behavior, or be reported in news media as established information.


圖5:查核中心製圖

(二)查核中心透過新興科技媒體中心,諮詢台灣大學獸醫系教授陳慧文。她表示,一般論文要刊登在期刊上須經過嚴謹的同儕審查程序,也就是經過多位該領域的學者提出意見,作者據以修改,反覆印證、答辯,過程可能長達數月,甚至數年。因此,近年來有預印本(Preprint)的論文形式,由研究者在第一時間公開研究成果,此舉原本是加速知識傳播的美意,但也可能讓一些不夠完整、精確、成熟的研究直接攤開在讀者面前,讀者則需要有相當的批判思考能力,才能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中去蕪存菁。

陳慧文提醒,事實上,即使是已通過同儕審查的論文,都有「公開後才有更多學者發現重大缺失、遭到撤稿」的情況發生,更何況是完全未經審查的預印本。建議應抱持相當審慎的態度來閱讀。

(三)查核中心透過新興科技媒體中心,諮詢中興大學獸醫系教授吳弘毅。吳弘毅指出,此篇論文的證據力薄弱,而且解讀數據偏頗,並非嚴謹科學研究。

他建議,讀者可以將這一些未經同儕審查的科學研究當參考,是否要相信,就等此篇論文經同儕審查正式發表之後,讀者再審慎看待。

爭議點三、社群媒體擷圖印度專欄作家Anand Ranganathan推文引介此研究,是否屬實?

查核中心檢索Anand Ranganathan的推特。他是在2020年2月1日發表這篇推文,但他當天已自行刪除,並以另外幾則推文表示,他只是引述公開在網站上的研究報告,他覺得未經同儕審查的報告也可受公評,但在研究撤稿之後,他為求謹慎,也刪除推文。他也分享另外一篇反駁此研究的文章


圖6:查核中心製圖


圖7:推特擷圖

爭議點四、報導指稱,此研究表明「該病毒是人工合成的生化武器」,「中國出於製造武器目的,經過基因改造的生化武器」,是否屬實?

中興大學獸醫系教授吳弘毅表示,第一,該研究報告僅提到「新型冠狀病毒不可能是在自然變異下產生」,沒有提到這是人工產生的生化武器;第二,該研究提出的證據不足以說明新型冠狀病毒是中國產生的人工生化武器,因此傳言並非事實。

爭議點五、台灣學者如何解讀此印度研究?

此篇研究認為「2019-nCoV的S蛋白4個片段插入點與愛滋病毒HIV-1 gp120或HIV-1 Gag中的氨基酸殘基相同或相似。」該研究推論指稱「2019-nCoV的S蛋白中發現了4個插入點,在其他冠狀病毒中不存在,這巧妙的變異不可能在自然界產生。」

(一)台大獸醫系教授陳慧文

陳慧文表示,此篇研究指出的四個片段,事實上並非如論文宣稱為2019-nCoV獨有,例如,圖8的第二個片段(Insert2)就可在其他蝙蝠冠狀病毒的相同位點上找到類似的殘基,且這4個片段長度皆非常短,在公開的資料庫上可以找到非常多類似的片段,且這4個片段長度皆非常短(4段氨基酸序列長度為6至12),以這4個片段的相似性,不足以顯示是來自外在的基因序列,無法證明與HIV的關聯性。


圖8:研究報告擷圖

陳慧文說,冠狀病毒的突變原本就包含了基因序列的取代(substitution)、插入(insertion)與刪除(deletion)等多樣性,此篇論文並無證據支持2019-nCoV與HIV的關聯性,因此,此論文推論之可信度相當低。

陳慧文表示,冠狀病毒以基因序列的親疏遠近可分類為四大型別(第一型到第四型),有多種不同的感染宿主(人、蝙蝠、豬、牛、犬、貓、鼠、雞等),其基因序列皆已公開在資料庫上可供下載,但此篇論文僅僅比對2019-nCoV與SARS-CoV兩種病毒,這樣的數量在冠狀病毒家族內的序列分析尚且不足,更無法用來推斷2019-nCoV與其他非冠狀病毒的關聯。


圖9:研究報告擷圖

(二)中興大學獸醫系教授吳弘毅

吳弘毅指出,該研究報告只比較三種冠狀病毒的序列,並且只比較6 至12氨基酸的結果,不容易證明此結果有其生物上的意義。目前也沒有證據顯示此短片段序列變異是不是容易自然發生。

吳弘毅說明,他將這幾段氨基酸序列去做比對,包括真核細胞、果蠅、細菌及藻類的蛋白質,也都發現有相同或是類似的氨基酸序列。但作者只選擇他想要的結果(插入HIV的序列)去論述,並沒有考慮其它事實(這幾段氨基酸序列也存在於真核細胞、果蠅、細菌及藻類的蛋白質氨基酸序列內)。

根據以上分析,認為此篇論文的證據力薄弱,而且作者解讀數據有其偏見,在沒有足夠證據下,其推論以及延伸也太過聳動,這在科學的研究當中不是很嚴謹,也不合適,當然就不能顯示出此研究結論的重要性。

結論

一、報導引述的研究,是一篇未經同儕審查(peer-reviewed)的預印本(preprint),作者已撤稿。該學術期刊網站和專家皆提醒,未經同儕審查的論文,不適合媒體報導,也建議讀者要審慎閱讀。

二、此論文僅提及新冠肺炎病毒並非自然產生,未提及是人工合成的生化武器。該研究提出的證據,也不足以說明新型冠狀病毒是中國製造的生化武器。

三、台灣專家解讀,此論文所稱「新冠病毒的S蛋白中發現了4個插入點」,並非如論文宣稱為2019-nCoV獨有,更無證據與愛滋病毒(HIV)有關。此研究的可信度很低。

因此,此訊息為「錯誤」。

參考資料

Biorxiv網站
研究報告原文連結
Anand Ranganathan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