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素養推廣系列4】「龜頭斷了」是假新聞?別急著轉發,先查證再說!
【媒體素養推廣系列4】「龜頭斷了」是假新聞?別急著轉發,先查證再說!
陳鴻溢/影 曾富謄/文
今年4月花蓮發生規模7.2強震,有媒體以民眾提供之照片刊出報導稱龜山島「龜首」斷裂,相關單位實地確認後澄清僅有土石崩落,媒體也隨之修正用詞,但原先聳動的報導內容已經在網路上流傳⋯⋯。
速度與正確的拔河戰:當新聞搶快,誰為真相買單?
你認為就新聞而言,「速度」和「正確性」難以兩全時,何者應該優先考慮,哪一個可能被犧牲呢?
一篇篇寫著「即時」、「最新」的報導不斷更新在各媒體版面。除了新聞價值的衡量上對時效性的重視外,網路技術的成熟、普及提供了更有效率的資訊收集方式與更大量的內容來源,網路社團、「爆料專線」等管道更有利於媒體工作者得到異於傳統新聞學的取材方法。
然而,做「三器新聞」、查證不足等批評,都反映出更便利的取材管道和產製工具,加劇了一般人對新聞媒體的不信任。
另一方面,也凸顯了從業人員的困境:新聞頻道24小時連播、網路媒體即時更新的競爭常態,媒體工作者要在更短的時間裡內發更多稿,追求量與速度,犧牲的便是查證、調查、交叉比對等能夠確保新聞品質的重要工作。
有趣就能分享?錯誤訊息怎麼讓你一秒變傳聲筒!
對閱聽人而言也是如此:資訊量大、更新快速到難以消化完所有內容,勢必得作出取捨,閱聽人有時也放棄了「橫向閱讀」、移動到其他的資訊來源交叉比對確認的基本功。那什麼樣的資訊會被閱聽人優先選擇呢?誇張聳動、消息還「新鮮」未經確認即刊出的報導,往往爭取到了點閱率。
在你的印象中,什麼樣的資訊最容易被轉傳?是搞笑有趣的、可愛溫馨的、驚人聳動的,還是令人憤怒的?無論是何種類型,它們的共通點在於會引起觀看者的情緒反應。國外就曾有研究指出,資訊越有趣則被分享的次數越高。
然而,有趣的資訊若是錯假訊息,則這種「因為有趣而分享」的心理便可能助長不實訊息傳遞。如「龜山島斷頭」的報導標題中「龜頭斷了」的用詞,便吸引部分網友以玩笑口吻轉傳,報導沒有確實查證、分享者也不疑有他,共同造成這則假訊息的廣泛流傳。
當媒體陋習與閱聽人情緒共舞⋯⋯
「龜山島」的報導可以說是集上述缺點於一篇,如果記者不需衝量、搶快、搶點閱,或許會更願意先打通電話向相關單位求證,或是自己走一趟現場,拿幾分證據說幾分話。
另外,雖然在報導前做好查證是媒體的責任,但假訊息的傳播不只是產製者的問題,流傳過程同樣值得注意。按下「分享」前能停下來想一想,或者等待更多可靠證據(例如現場畫面)出爐再決定,即使網路世界可能會因此少了幾句玩笑話,卻能阻斷或降低假訊息流傳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