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釐清】網傳「塗雪芙蘭可以防小黑蚊」?
【事實釐清】網傳「塗雪芙蘭可以防小黑蚊」?
經查: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4/6/20版】
一、昆蟲專家表示,小黑蚊不是蚊子,正式的名稱是臺灣鋏蠓,屬於蠓科吸血昆蟲。人呼吸呼出的二氧化碳、身上散發的味道,可能吸引臺灣鋏蠓叮咬。
目前科學實證可有效防止小黑蚊叮咬的,是含有敵避(DEET)或派卡瑞丁(picaridin)成分的防蚊液,防範時間較長且安全;穿長褲、鞋襪也可達到物理性防範效果。
二、檢視網友實測雪芙蘭防臺灣鋏蠓的結果,有些人認為有效、有些人認為無效,說法並不一致。
昆蟲專家表示,網傳說法未有科學根據,難以推測效果。
三、昆蟲專家說,網傳塗乳液可防小黑蚊,推測可能是因為擦上厚厚一層乳液,其濃烈香味蓋掉人的體味,也讓皮膚變得較黏膩,因此才能短暫阻隔小黑蚊的叮咬。理論上各種品牌的乳液只要擦得夠厚,都能達到同樣效果。
不過,專家也提醒,由於雪芙蘭有添加綿羊油,其中的醇類成分對一般蚊子有吸引效果,因此如果厚擦該品牌乳液,也許氣味會驅趕小黑蚊,但卻可能會引來其他蚊蟲。
四、皮膚科醫師表示,皮膚科文獻未曾建議用乳液防蚊。在夏天擦較厚的乳液,皮膚容易悶熱不適,且若是使用含香精成分的乳液,還有可能引發過敏。
背景
近期社群平台和通訊軟體大量流傳訊息稱,在身上塗雪芙蘭乳液可防止小黑蚊。在Tiktok上也有不少民眾拍短影片,驗證雪芙蘭防小黑蚊效果;但也有一些網友留言分享經驗,認為塗雪芙蘭無助防小黑蚊。
圖1-2:社群平台流傳訊息擷圖
查核
查核點:塗雪芙蘭可以防小黑蚊嗎?專家怎麼說?
(一)長年研究小黑蚊(臺灣鋏蠓)的中興大學昆蟲學系教授杜武俊表示,小黑蚊其實不是蚊子,正式的名稱是臺灣鋏蠓,屬於蠓科吸血昆蟲。雌蟲交配後會在人群活動頻繁的地方等待吸人血,有吸血才能產卵、繁殖,若能不被叮咬,有助防治臺灣鋏蠓氾濫。
杜武俊說,氣味對臺灣鋏蠓會產生誘引效果,人呼吸呼出的二氧化碳、身上散發的味道,可能吸引臺灣鋏蠓叮咬。目前科學實證有效的是含有敵避(DEET)或派卡瑞丁(picaridin)成分的防蚊液,防範時間較長且安全;穿長褲、鞋襪也可達到物理性防範效果。
至於塗抹雪芙蘭有沒有效果;杜武俊表示,對於沒有科學實證的作法,無從評論。
杜武俊說,過去坊間也曾傳聞塗抹麻油可防臺灣鋏蠓,他們買了很多麻油進行相關實驗,發現有些麻油似乎真的有效;但問題是,麻油塗在身上油膩且散發濃濃麻油味,就算有效,也不是很方便。
臺灣鋏蠓目前全台均有分布,杜武俊說,民眾若前往可能有臺灣鋏蠓出沒的地方,如花圃、綠地、公園、遊樂園、廟口等,應使用防蚊液,一來防止叮咬、造成身體搔癢不適;二來也可積極防止臺灣鋏蠓繁殖、降低蟲害密度。
(二)研究台灣鋏蠓防治的中臺科技大學醫學檢驗生物技術系副教授吳正男表示,雪芙蘭乳液成分絕對沒有防小黑蚊效果,但網友實測後,有人覺得有效,有人卻認為無效,關鍵應該在於塗得夠不夠厚,如果塗得夠多,可以遮蔽人的體味,半小時內小黑蚊可能不會來叮咬,但半小時後乳液被皮膚吸收,小黑蚊還是會來。
吳正男指出,坊間流傳許多防小黑蚊的偏方,例如擦精油、明星花露水、麻油等,原理都跟擦雪芙蘭乳液一樣,是靠濃烈的氣味蓋掉體味,但只能維持約半小時,因此並不建議民眾以偏方防蚊,使用含敵避或派卡瑞丁成分的防蚊液,效果更好。
另外,吳正男也補充說明,由於雪芙蘭有添加綿羊油,其中的醇類成分對一般蚊子有吸引效果,因此如果厚擦該品牌乳液,也許氣味會驅趕小黑蚊,但卻可能會引來其他蚊蟲。
(三)台大昆蟲學系名譽教授徐爾烈表示,網傳擦乳液可以防小黑蚊,推測可能是因為擦上厚厚一層乳液,皮膚變得油膩且黏,因此才阻隔了小黑蚊的叮咬,理論上各種品牌的乳液只要擦得夠厚,都能達到同樣效果。
徐爾烈舉例說,這就像牛隻會刻意在泥漿裡打滾,讓全身沾滿厚厚一層泥巴來阻絕蚊蟲一樣,這是「物理性的防蚊法」。
徐爾烈表示,含敵避、派卡瑞丁成分的防蚊液是經科學實驗驗證有效的防蚊產品,也能驅逐小黑蚊,其實並不需要在身上塗抹過多乳液。
(四)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朱家瑜表示,坊間流傳塗抹乳液、精油等可以防蚊,但實際上並未經過雙盲實驗,無法證實有效,皮膚科文獻也未曾建議用乳液來防蚊。因此,建議民眾還是使用經實驗證明有效的防蚊液為佳。
朱家瑜提醒,如果在夏天擦較厚的乳液,皮膚容易悶熱不適,且若是使用含香精成分的乳液,還有可能引發過敏。
(記者:曾慧雯、陳偉婷;責任編輯:陳偉婷)
補充資料
根據國科會生科處研究人員周玲勤(前科技部生科司)於106年計畫成果「小黑蚊(臺灣鋏蠓)防治技術研發成果之研析與彙整」,臺灣鋏蠓雌蟲會在陰暗潮濕生有青苔或藍綠藻的土壤表層產卵。幼蟲生長於潮濕、有光照,且孳生需光合作用的藍綠藻、綠藻等藻類的土壤地表,竹林、花 圃、綠地、菜園、邊溝、樹下等。成蟲的雄蟲交尾後死亡,雌蟲交配後會在人群活動頻繁的光影交 界處,等待吸食人血,如樹蔭下、走廊、涼亭、庭院、遊樂場及廟口等。
臺灣鋏蠓的吸血的高峰期上午11時到下午3時。人被叮咬後可能會出現過敏反應,被叮咬的部位會產生癢痛,同時出現紅腫,數日不易消退,造成生活上的不便。不像蚊子會傳播登革熱、日本腦炎等傳染病,臺灣鋏蠓目前沒有傳播疾病的疑慮。
臺灣鋏蠓的危害,早期只在鄉村地區有零星的發現,現在都市也可發現其蹤跡,目前已遍佈全台,連離島的金門也有臺灣鋏蠓出沒。此外,臺灣鋏蠓危害情形也由平地往中海拔山區移動,早期紀錄的分布都低於海拔150公尺,但已有研究發現,在900 公尺以下都有可能採集到小黑蚊。
臺灣鋏蠓要靠吸血才能繁殖,雌蟲的吸血活動與溫度及光度呈現正相關。研究發現,溫度在18℃以下雌蚊不吸血,但原因是低溫影響人體氣味發散、低溫影響雌蚊的活動力尚待進一步試驗釐清。
經實驗證實,只要保持行進狀態均不會被雌蟲所叮;但是停下腳步後雌蟲可以在短短數秒鐘內叮上小腿,推測小黑蚊雌蟲並無主動搜尋寄主的行為,因感應到氣味後起飛前往吸血。
【更新說明 2024/6/20】新增受訪專家,更新摘要三及內文(二)。
事實查核需要你的一份力量 捐款贊助我們
本中心查核作業獨立進行,不受捐助者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