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素養推廣系列2】真相只有一個!別再「看圖說故事」了,「學生欺負老師」敢有影?
【媒體素養推廣系列2】真相只有一個!別再「看圖說故事」了,「學生欺負老師」敢有影?
陳鴻溢/影 曾富謄/文
今年3月,一支「疑似」為師生間發生不當肢體互動的影片在社群平台上流傳,轉發者逕自寫上「為什麼要欺負老師」、「教改成功」等質疑或反諷,煽動網友撻伐當事人或教育政策⋯⋯。
謠言滾雪球:片段資訊如何長大長歪
資訊爆炸的時代,多數人在清醒的每分每秒,都接受著不斷襲來的訊息,你是否曾停下來思考,要有多少資訊才足以讓我們對某件事情作出正確的判斷和理解?
無論是主動搜尋需要的資料,抑或是在社群平台上不斷向下滑、接收演算法推播的內容,當中往往有許多資訊是零星、不完整的片段——或許只有一張看不出拍攝時間與地點的照片、僅有幾秒的影像,或欠缺脈絡的簡短描述,沒有其他背景資訊,接收者依賴自己的直覺或片面理解,「看圖說故事」地推敲事件的樣貌。
然而,這其實相當於把僅有的片段資訊嵌入到我們主觀認知下覺得合理的背景中作解釋,在如此「嫁接」的情況下,這樣的詮釋常會導向錯誤結論,而這些錯誤結論如果再向外傳播,就可能演變成下一波流傳的假訊息,導致誤會進一步擴大。
在師生肢體接觸的影片中,單論影片內容的確有可能會造成誤會,看起來就像「學生在欺負老師」,但這終究只是「去脈絡化」的理解。「真實」經過影像的擷取、轉譯成文字時丟失更多細節資訊,收到訊息的人幾乎不可能還原真相,若又有人在傳播過程中加入詮釋,只會讓人更加遠離真相。
瞎子摸象:誰容易陷入錯誤推論陷阱?
試想,當你看到一段「疑似」學生與老師起衝突的影片,配上「教改太成功」這樣諷刺意味濃厚的描述,會有什麼感受呢?是認同、難過、憤怒,還是停下來思考影片內容與文字的關聯性和推論的合理性?
事實上,我們沒辦法只透過幾秒鐘影片就得出「教改成功與否」的結論。暫且撇開內容並非網傳的「欺負老師」這點,影片中也僅顯示師生有肢體互動、接觸——可能是在玩鬧,也有可能是起衝突。無論是何者,分析和評論都只限對「單一事件」的「個案解釋」,沒有一定程度的案件量,或完全指向「教改成敗」的證據,恐怕不適合直接導向這樣的推論。
這其實是個典型的「資訊判讀」案例。首先,解讀資訊時應先區分何者為「事實」、何者為「觀點」,就這段影片來說,在校方、當事人回應之前,可以判讀的事實只有影片內容本身,任何由轉傳者加上的描述、註解、評論文字都可看作是觀點,原因無他,這部影片所記錄下的資訊並不包含前後脈絡,且轉傳者皆非當事人,不會知道實際情況為何。
但為什麼會出現偏離事實的「推論」,又為什麼有人認同這種論點呢?或許是因為出現了「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這種思考陷阱表示人傾向蒐集支持自己想法的證據、資訊,或是將模糊不定的訊息視為支持己方觀點。舉例來說,近年來社會上對教改的討論眾說紛紜,的確有不少民眾認為教改的成效有待檢討。從廣設大學、廢除聯考,到近年來採行常態分班、108課綱等,這些政策無一不影響深遠,也不免面臨質疑和檢視。若加上了這些「立場」,接收者就很可能把片段的訊息「腦補」成個人所認定的「真相」或現象。即使推論過程裡存在瑕疵,仍願意相信甚至助其流傳得更廣。
當偏見遇上資訊碎片:如何避免淪為不實訊息的幫兇?
從單純在個人社群上分享高中的回憶片段,演變成被廣泛轉載、報導的新聞事件,背景脈絡的「缺席」,使偏離事實的各種解讀與想像有了出場的空間。這類「看圖說故事」而成的不實訊息,本質上就是針對既有的影像衍生出相應、符合特定認知,實則錯誤或矛盾的描述,往往會令人陷入難以辨認事實與觀點的陷阱。這類訊息以引起認同或情緒反應的方式,搭著特定觀點、立場的「順風車」廣為流傳。
面對網路上如恆河沙數多到難以計量的資訊,閱聽人很難一一檢驗、深入查證,但若在認同、或進一步行動去分享之前,先停下來辨別哪些是「可能的事實」、哪些是「觀點」或「去脈絡化的解讀」,至少能免於直接接受他人強加的觀點、成了不實訊息傳散的幫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