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生誤解】網傳「美國防疫專家佛奇承認,防疫規定多『編造』」?

【易生誤解】網傳「美國防疫專家佛奇承認,防疫規定多『編造』」?

事實查核報告#3079
【易生誤解】網傳「美國防疫專家佛奇承認,防疫規定多『編造』」?
發布日期/2024年6月20日

經查: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4/6/20版】

美國防疫專家佛奇(Anthony Fauci)6月3日因新冠疫情議題出席美國眾院聽證會,英國媒體《每日郵報》於6月2日報導,佛奇承認編造防疫政策,包含社交距離、兒童戴口罩都沒有科學根據。有部分台灣媒體引述《每日郵報》報導,並於社群媒體流傳。

佛奇真的有承認其「編造」防疫政策嗎?

(一)檢視美國眾議院「新冠肺炎特別小組委員會」於5月31日發布、共和黨議員與佛奇的完整紀問答記錄可知,佛奇並未承認他編造防疫規定,提問的議員也未提到佛奇編造防疫規定。

在討論社交距離和兒童口罩政策時,佛奇解釋,在緊急防疫時,更多時候仰賴的是經驗性的判斷,不代表背後有相關研究數據支持。由於時間緊急,很多決策必須果決並且即時應對;公共衛生官員的決策,會隨著更多證據出現而有所調整。

(二)美國公衛專家紀駿輝表示,擬訂防疫政策的是研究人員、政府決策者,媒體報導對政策制定也會產生很大影響,各方都需依最新發現的證據適時修正。

在新冠疫情期間,有3項極重要的資訊作為早期決策依據,但後來都被新證據推翻,分別是:病毒傳染途徑是氣膠傳播,而不是原本以為的飛沫傳播;原本的說法傾向疫苗保護效果比自然免疫好;以及原以為病毒在不同材質的表面都可以存活很長時間,其實存活的時間很短。

專家表示,佛奇在疫情初期確實有提供錯誤資訊,其中最被批評的是「民眾不需要戴口罩」的說法。當時以為病毒是飛沫傳播,因此建議維持安全距離即可防護;但後來證明,病毒是氣膠傳播,在室內需戴上口罩才能有效防疫。

(三)台灣公衛專家陳秀熙則說,佛奇確實制定了引人爭議的防疫決策;但疫情初始各界對病毒並不瞭解,大家都束手無策,只能依循過去經驗訂定防疫規範。隨著釐清病毒特性、疫苗和藥物研發,防疫政策也就隨之修正。以「沒有科學證據」去批評疫情初期的防疫政策,並不公平。

綜合以上,佛奇在接受訪談時並無承認編造防疫政策,而是說明緊急防疫下的防疫政策未必有科學證據支持,但會依據經驗判斷,而隨著科學證據更新,防疫政策會滾動調整。

網傳報導引用外媒誇大標題,讓讀者誤以為佛奇承認自己「捏造」出沒有根據、無用的防疫政策,因此為易生誤解的錯誤訊息。

 

背景

美國防疫專家佛奇(Anthony Fauci)6月3日出席美國眾院聽證會,回應新冠疫情相關議題。多家台灣媒體報導指出「佛奇承認防疫規定多『編造』, 6呎社交距離、兒童戴口罩都沒科學根據」。

報導內容指出,美國聯邦眾院6月3日將舉行聽證會,邀請前國家過敏及傳染病研究院院長佛奇到場,由於佛奇已經坦承抗疫防疫規定多數是「編造」,要求社交距離、學童戴口罩等都沒有科學依據。  


圖1:媒體報導擷圖


圖2:臉書流傳擷圖

查核

查核點:台灣媒體報導來源為何?佛奇真的有承認「編造」防疫規定嗎?

媒體報導來源

台灣媒體報導是引述英國《每日郵報》6月2日的報導,該報導標題為「被揭露:安東尼·福奇博士承認他「編造」(made up)了新冠規則,包括社交距離規定和兒童口罩政策」(REVEALED: Dr. Anthony Fauci confesses he 'made up' covid rules including 6 feet social distancing and masking kids)。

《每日郵報》報導指出,佛奇出席美國眾議院聽證會(6/3)的前幾天,新冠肺炎特別小組委員會公布與佛奇訪談的對話紀錄。訪談中,共和黨議員聚焦於社交距離防疫政策,以及學童戴口罩政策、新冠病毒起源等議題。

例如,共和黨議員詢問佛奇,「是否知道6呎社交距離政策是何時開始討論的」?佛奇回應,他並不記得,他也不知道有哪些研究支持社交距離,並說明此類研究非常困難。

關於兒童口罩政策,共和黨議員詢問「是否記得回顧過任何支持兒童戴口罩的研究」?佛奇回應,他不記得他有這樣做。他也認為關於兒童戴口罩有許多研究,但研究結果可能是相互矛盾的,目前仍未有定論。

《每日郵報》雖然標題下成「佛奇承認編造防疫規定」,但報導的內容卻未提及「佛奇承認編造」。用英文關鍵字查詢,也沒有其他任何外國媒體報導「佛奇承認編造防疫規定」。由此可知,「編造」一詞來自《每日郵報》的詮釋。

眾議院原始訪談對話內容

查核記者實際檢索報導提及的「訪談文件」。該份文件由美國眾議院「新冠肺炎特別小組委員會」於5月31日發布。該委員會主席為俄亥俄州共和黨議員布拉德·溫斯特魯普。

為了調查新冠病毒起源,COVID-19大流行時美國防疫政策失敗,以及美國公共衛生改善情況,特別小組委員會訪談COVID-19期間擔任公共衛生發言人的佛奇博士。

檢視完整的對話訪談內容,佛奇並未提到他「編造防疫規定」,提問的議員也未提到佛奇編造防疫規定。

關於「6呎社交距離」,議員質詢佛奇,還記得是在何時討論6呎社交距離政策嗎?也追問佛奇為何不是3呎、4呎、5呎?

佛奇回應,他不記得是何時開始討論,也不知道有相關支持該政策的科學研究。然而,佛奇強調,這類的科學研究難以執行,且在緊急防疫時,更多時候仰賴的是經驗性的判斷,這不代表背後有相關數據支持。

關於「兒童戴口罩政策」,議員詢問佛奇是否審查過任何兒童戴口罩研究?佛奇回應可能有,但不記得。佛奇也說明,他相信有許多相關研究,但目前研究結論仍無定論,有些研究稱戴口罩會影響兒童學習能力,但有些則否。

佛奇也強調,新冠疫情剛開始時,由於時間緊急,很多決策都必須果決並且即時應對,然而他也同意,公共衛生官員的決策,一定會隨著更多證據出現而有所調整。

針對「佛奇編造防疫規定」說法的專家意見

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全球衛生中心主任紀駿輝說:當人們面對新事物資訊缺乏時, 僅能依據現有資訊做判斷;而且許多目前認為正確的證據和資訊,未來也可能被新證據推翻。 面對疫情等緊急事件,需要在很短時間做判斷及決策,只能依據既有的最新資訊或研究證據做判斷,例如新冠疫情剛開始時,專家判斷病毒應該是透過飛沫傳染,據此認為保持物理距離可以有效防疫;後來更多科學證據顯示,新冠病毒是氣膠空氣傳播,在室內保持安全距離也沒有用,必須戴口罩才行。

紀駿輝說,重要的是研究人員、決策者及媒體,都必需隨時跟上最新證據,並據以修正政策。在新冠疫情期間,有3項極重要的資訊作為早期決策依據,但後來都被推翻。第一是上述的病毒傳染途徑;第二是美國CDC原本強調疫苗的保護力強過自然免疫,但後來發現,自然免疫的保護效果更高;第三是新冠病毒在不同物體表面都可存活相當時間,但早期研究因研究設計錯誤,導致錯誤的結論,但事實上,病毒在不同物體表面可存活的時間都很短。

紀駿輝表示,佛奇在疫情初期的確有宣揚錯誤訊息,其中最受批評的是「民眾不要戴口罩,戴口罩不會保護你」;世界衛生組織在疫情初始的幾個月,也犯了相同的錯誤。佛奇、美國CDC及世衛組織在2020年底到2021年時都承認,當時是說了「善意的謊言」,因當時口罩不夠,怕民眾搶購,此事也招致學界嚴厲批評。此外,各國也檢討當初關閉學校是錯誤的決策。

台大公衛學系教授陳秀熙則表示,擬定防疫政策的決策過程確實會遇到矛盾和困難,尤其面對新興傳染疾病,對病毒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只能依據過去經驗法則,擬定可以執行的防治手段。例如在疫情初期至2020年6月疫苗問世前,全世界對新冠病毒束手無策,大家都不確定怎麼防治,以現在的時間點去批評科學家當初做了錯誤決定,或當初的決定沒有科學依據,比較沒有道理。陳秀熙說,但佛奇在對抗新冠病毒的政策擬定確實有爭議,例如他對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所做的使用指引。

(記者:馬麗昕、陳偉婷;責任編輯:邱家宜)

補充資料

站在第一線打擊新冠疫情的佛奇,在過去幾年,是疫情假訊息攻擊的「常客」,他在2021年接受美國事實查核組織《PolitiFact》專訪,曾解釋因他而起的幾個爭議事件,包括他支持繼續調查新冠病毒的起源,支持重症機率較低的孩童也應該施打疫苗,並還原2020年3月備受爭議的「大家不需要戴口罩」的背後決策。

查核中心【美國佛奇博士 V.S. 查核組織】佛奇對付病毒之外 最大的敵手是不實訊息流行病一文指出,他當時之所以建議民眾不要戴口罩,有三大理由:當時他聽說個人保護設備(PPE)短缺,不希望人們買光所有的口罩,讓醫療人員沒有口罩可以使用;沒有證據顯示口罩在醫院外的環境有保護效果;以及當時並不曉得無症狀的新冠確診者也會傳播病毒。

「當時我不知道口罩有用… 多數的呼吸道疾病通常都是被有症狀的人傳播。」佛奇回憶,「我們當時並不知道『感染』會是一個影響疫情的關鍵,後來發現有5到6成的病例其實是被沒有症狀的人傳染。」

佛奇指出,隨著疫情演進與許多研究出爐,當初他認為不該戴口罩的三大原因一一消失,包括口罩並未短缺、無症狀者傳播,以及研究顯示,口罩不只可以保護民眾不被其他帶原者傳染,甚至也可以預防病人把病毒傳播出去。

事實查核需要你的一份力量 捐款贊助我們

本中心查核作業獨立進行,不受捐助者影響。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捐款連結 (或掃QR Code) /接受捐助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