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言風向球】黴漿菌「入侵」台灣和校園? 小心製造恐慌的媒體報導
【謠言風向球】黴漿菌「入侵」台灣和校園? 小心製造恐慌的媒體報導
記者陳偉婷報導;主編陳慧敏
近期媒體關注中國兒童肺炎疫情,中國醫院塞爆、候診到凌晨、重啟方艙等新聞頻傳;台灣疾管署也連日針對中國呼吸道疫情提出警訊,除了機場港埠檢疫站全面提高警覺,也發布醫界通函提醒醫師注意,看診要確實詢問確認旅遊史、職業、接觸史及群聚等資訊,對未知的肺炎疫情嚴陣以待。
傳言的世界即時呼應民眾的焦慮。查核中心觀察,近期一則「黴漿菌入侵台灣、專侵襲肺部」的傳言,從11月3日起開始流傳,在11月6日達到第一波高峰後逐漸沉寂;又從11月22日重新流傳,並在11月27日達到第二次高峰。檢視媒體近日報導方向,也從黴漿菌衛教轉向為「黴漿菌襲台」、「明年春節恐爆新疫情」、「黴漿菌入侵校園」、「狂咳2個月,黴漿菌快篩賓果了!」,新聞標題帶著情緒和威嚇,易引人恐慌。
圖1:中國各地呼吸道疾病激增,引起了世界衛生組織的關注/照片來源:達志影像
關於台灣黴漿菌疫情 首先要知道的是:
面對未知的疫情,擔憂與緊張是人之常情;因應未來可能的疫情發展,及早做好防範也是重要的工作。但過度恐慌、誇大的健康資訊也不利傳染病防治,若濫用抗生素治療黴漿菌,更可能加劇抗藥性威脅。
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黃玉成11月29日受訪時表示,目前在台灣要評估黴漿菌疫情不太容易,原因是臨床對黴漿菌診斷的標準不一,缺乏有效率的檢驗工具,若用血液快篩檢驗抗體,感染後10天才出現抗體、且抗體可持續長達半年,快篩檢驗也不準確。臨床醫師多是根據症狀判斷「疑似黴漿菌感染」,造成診斷過於寬鬆。
黃玉成說,外傳「黴漿菌入侵校園」是過於誇張、聳動的說法,台灣目前並沒有明顯的黴漿菌疫情。根據林口長庚近幾個月的PCR檢驗資料,驗到黴漿菌的比例僅約1-2%。近期會盛傳黴漿菌的傳言,主要原因可能是中國疫情相關報導,加上台灣有臨床醫師發表研究論文時,提到台灣2019年的流行狀況及黴漿菌抗藥性議題,因而引發大眾關注。
根據疾病管制署於11月27日疫情週報的最新說法,台灣全國每週類流感門診就診近7週都呈現下降趨勢,台灣呼吸道傳染病並沒有像中國有激增的情形。
疾管署11月27日指出,觀察合約實驗室近4週分離的呼吸道病原體,以流感病毒(32%)為多,其次為腺病毒(26%)、副流感病毒(14%),另有呼吸道融合病毒及新冠病毒等。此外,林口長庚醫院監測資料,檢出黴漿菌的佔比小於1%,處在低度流行。
黴漿菌並不是新的細菌,黴漿菌疫情也不是今年才出現的狀況。根據2018年版的台灣肺炎診療指引,黴漿菌在台灣社區型肺炎最常見的5種致病菌中排名第二,僅次於肺炎鏈球菌。
台北榮總胸腔重症加護室主任陽光耀11月28日表示,大部分病人感染黴漿菌都是輕微症狀,臨床診療時並不會常規檢驗病人是否感染黴漿菌,而是評估症狀、及時給藥治療,現在很多臨床專業人士提到「黴漿菌疫情上升」,其實沒有檢驗數據可供佐證。當病人因呼吸道感染且病況嚴重時,才可能到醫院進一步檢驗,因此若從醫院端數據看疫情,也可能造成低估。
圖2:黴漿菌是台灣社區型肺炎常見菌種/照片來源:美國CDC
關於中國的呼吸道傳染病疫情
世界衛生組織在11月23日發布訊息,近期中國北方呼吸道感染疫情上升,世衛要求中國要提出流行病學和臨床的資料,確認肺炎疫情是否為特殊狀況。根據中國提供的資訊,從今年5月開始,兒童黴漿菌肺炎門診與住院數就已有上升趨勢,從今年10月起也監測到呼吸道融合病毒(RSV)、腺病毒、新冠病毒與流感都在增加。
根據中國的說法,尚未發現新型病原體或不尋常的症狀表現,目前的疫情是上述多種已知的病原體所引起的呼吸道疾病。目前醫療量能也未因呼吸道疫情升溫而崩潰。
世衛評估,目前中國爆發的呼吸道疫情臨床表現是已知的病原體引起,其中黴漿菌是常見的呼吸道病原體,也是兒童肺炎的常見原因,用抗生素就可以治療。目前現有的詳細資訊有限,無法充分評估兒童呼吸道病例的整體風險,但因冬季到來,可預期呼吸道疾病呈上升趨勢,呼吸道病毒的共同傳播會造成醫療負擔。
圖3:27日民眾正帶著孩子離開中國北京的兒童醫院。/ 照片來源:達志影像
預防呼吸道傳染病 你應該要做的是:
根據疾管署疫情週報資料,近期社區流行的呼吸道病毒以流感病毒居冠、其次是腺病毒、副流感病毒,新冠病毒也持續流行中。而社區肺炎主要的致病菌則有肺炎鏈球菌、黴漿菌等。
陽光耀表示,根據2022年的死因統計,肺炎和新冠肺炎在台灣65歲以上民眾前5大死因中排名第三、第四;另根據統計也發現,流感和新冠重症也對老年人特別凶猛,容易導致死亡,打疫苗是最好的預防方式。不管是流感、新冠或肺炎鏈球菌,都有疫苗可以接種。
不過,目前並沒有針對黴漿菌的疫苗。
馬偕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邱南昌說,預防黴漿菌要靠良好的衛生習慣,有呼吸道症狀應戴上口罩、咳嗽或打噴嚏時要用紙巾摀住口鼻、經常用肥皂洗手或使用含酒精的洗手液。
(圖片來源:Canva)
黴漿菌引恐慌 專家憂:亂用藥治療加劇抗藥性
黴漿菌可用抗生素治療,但濫用抗生素可能導致抗藥性升高,未來不排除用藥困難。
根據多位醫師的觀察,對疑似黴漿菌感染個案,是以臨床症狀為診斷基準,臨床確實存在醫師聽到病人久咳不癒就開抗生素治療,但病人可能根本不是黴漿菌感染。
黃玉成說,根據一份2017年至2019年的研究,台灣黴漿菌抗藥性升高,在2019年綜合3家醫院200多個確診黴漿菌個案,其中有77%個案對第一線抗生素藥物產生抗藥性。抗生素抗藥性是全球重要的公衛議題,當細菌培養出對抗藥物的能力時,抗生素就失去作用,且因抗生素廣泛可治療多種疾病,當某種抗生素的抗藥性提高,不只可能對未來黴漿菌治療產生隱憂,也會影響到其他疾病,必須正視濫用抗生素議題。
疾管署提醒,不當用藥、療程時間不足、劑量不足、重複用藥等錯誤用藥行為,可能增加抗藥性發生,僅在需要抗生素時使用抗生素,且遵照醫師建議服藥、不要與他人共享抗生素、不要吃醫師開給別人的抗生素等,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