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言風向球】看起來像新聞,其實不是! 拆解假冒「媒體報導」的假訊息

【謠言風向球】看起來像新聞,其實不是! 拆解假冒「媒體報導」的假訊息

馬麗昕、陳偉婷/報導

新聞媒體是民眾取得資訊的重要窗口,「新聞有報」成為驗證資訊可信度的方式之一。查核中心近期觀察,社群平台出現多個「假冒新聞擷圖」的造謠案例, 作為攻擊總統參選人或政府的素材,民眾若一時不察,很可能受騙。

分析假冒媒體報導謠言的目的,主要是利用媒體的名聲,增加謠言的信任度,也可能進一步造成民眾對媒體的不信任。面對網路上流傳來源不明的「媒體擷圖」,民眾應首先查證來源,再確認該新聞媒體是否有相關報導。

假訊息偽裝媒體報導  增加可信度

近期社群就出現多個案例,是仿造媒體報導做成的擷圖,讓民眾誤以為是媒體報導。其中一個與總統大選參選人柯文哲有關,藉此攻擊參選人形象;另一個則是假冒媒體報導,攻擊現任民進黨政府。

各方總統參選人的社宅政見備受外界關注,日前網路盛傳前台北市長柯文哲任內曾在台北市晨會對前台北市都發局長林洲民表示,社宅不必蓋那麼好,「這些人不必這那麼好」,並稱「這些人包括低收入家庭、身心障礙者、家暴或性侵害及其子女、災民、遊民等」。

然而,本來是公眾討論的政治話題,卻變成假訊息利用的對象。

社群平台流傳一張看似「網路新聞報導」的擷圖,圖片搭配柯文哲的照片,標題則為「要求社宅蓋爛一點 『這些人』不配住太好」,讓人誤解是媒體報導,增添謠言的可信度。


圖1:社群流傳訊息疑似「新聞報導」截圖

擷圖看似新聞體例,有社群符號跟報導日期,但並無採訪記者或編輯;查核記者以擷圖新聞標題和日期搜尋,查無該則報導,該擷圖疑有造假的痕跡。

進一步以網傳圖片上的時間「2023/10/17 20:13」檢索,可找到《自由時報》發於10月17日20時13分的報導經比對可確認網傳擷圖是由《自由時報》10月17日的報導變造而來。

除了模仿媒體報導格式的擷圖,近期還有一個假訊息案例是直接利用《法廣》的網站、商標捏造假的新聞報導擷圖稱「台灣要軍援以色列」,讓人一時難辨真假。


圖2:社群流傳訊息疑似《法廣》截圖

檢視該張報導截圖,明顯捏造媒體《法廣》(RFI)官網格式,其作者標示為「弗林」,發布時間為2023年10月21日。

實際搜尋發現《法廣》並無任何相關的報導,該作者弗林也並無撰寫過相關報導。此外,報導截圖提到內容是引述《華盛頓郵報》,但《華盛頓郵報》也無相關報導,擷圖純屬虛構捏造。

偽裝「新聞」的謠言 破壞民眾對媒體生態的信任

國際媒體如《BBC》、《CNN》等都是常見的謠言受害目標,然而,知名媒體被當作仿冒對象,除增加謠言的可信度外,長期來看更讓民眾對媒體產生不信任感。

如在2022年烏俄戰爭,以及近期以哈戰火期間,《BBC》、《CNN》多次被假訊息利用,捏造假的新聞報導傳播假訊息。

此外,媒體的X平台帳號也是被造假的對象,如烏俄戰爭期間、日前首相安倍晉三逝世時,X平台上出現假的YahooNews、BBC帳號,試圖混淆資訊。


圖3:社群流傳訊息疑似《法廣》截圖

針對此現象,《德國之聲》曾發佈文章指出,假訊息利用《BBC》、《CNN》、《德國之聲》等發佈虛假訊息,更指出此類手法「利用媒體以增加假訊息的可信度,另一方面也增加對媒體生態的不信任。」

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新聞與媒體學院教授約瑟芬·盧基托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時分析,「烏俄戰爭中,有許多利用媒體地位以及組織的假訊息案例,長期目標就是讓閱聽眾對媒體生態產生不信任。」盧基託說。

隨著選戰將近,此類假冒媒體的謠言可能會變多,傳播手法更可能日新月異。

民眾在社群收到不明來源的新聞報導擷圖時,首先應先確認擷圖來源,若沒有附上新聞連結,只有擷圖,應先存疑;再進一步搜尋,查找該新聞媒體是否有相關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