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核廢水到YouTube抖內文化,台灣如何抵抗認知戰?矢板明夫呼籲國人建立自信、冷靜看待國際觀點

🎞️🎧從核廢水到YouTube抖內文化,台灣如何抵抗認知戰?矢板明夫呼籲國人建立自信、冷靜看待國際觀點

 

 

面對認知戰的威脅,台灣社會該如何見招拆招?日本產經新聞台北支局長矢板明夫日前接受國立教育廣播電台節目Podcast節目《新聞真假掰》主持人黃兆徽專訪,除了透過案例深度解析認知戰的運作與特徵,也提醒台灣民眾與媒體在面對極化言論與不實訊息時,需更加警惕也要理性驗證。

核廢水捲起認知風暴,用合理性檢視真假

一則新聞,竟可以引發一場認知戰?矢板明夫指出,不實消息的傳播,不只誤導民眾,往往也造成社會恐慌。以之前日本排放核廢水的新聞事件為例,「某官員因飲用處理過的核廢水,卻罹癌過世」的不實消息不斷從中國傳出,最終雖被證明是一場烏龍,但仍舊影響了許多人,其中也包括台灣。「我周圍好多台灣人看到(新聞)以後都給我打電話,問是真是假?」後續甚至更引發食鹽的搶購潮。他也感慨,不實訊息的傳播速度非常快速,「因為利用大家這種恐懼不安的(情緒)」,也因此,後續的澄清、闢謠也就更要及時,避免社會陷入混亂。

該如何判別新聞真假?矢板明夫提出幾項媒體識讀關鍵,除了把握「大新聞無細節」的原則,也就是真正重要的大事件發生時,事件本身就足夠震撼,也需要快速刊出,篇幅通常不會過長,消息也不太可能只有單一、少數媒體掌握。另一方面,也須時時保有質疑的精神,注意消息來源的合理性,多方查證。

認知戰手法橫跨海陸空,防不勝防的內容農場

矢板明夫近期與路透社前亞洲金融、南亞、北亞總編輯菲爾・史密斯、端傳媒前總編輯李志德一同推出《認知戰下的台灣:寫給新世代台灣人的備忘錄》一書。對兩岸皆有深度觀察與見解的矢板明夫於書中指出,台灣之所以深受中國認知戰的滲透與分化,主因是媒體對立明顯。由於台灣媒體數量多、競爭激烈,「我只要拿到最偏激的1%,對他們喊話就可以,所以他(媒體)就會越做越偏激,慢慢中間的市場就被分化掉,就消失了。」而偏激、對立的後果,往往就是兩派陣營互不理解、猜忌,進而導致社會被撕裂,間接也讓不實資訊有生存的空間。

中國透過認知戰試圖介入台灣選舉,通常有哪些運作形式?矢板明夫指出,主要有「海陸空」三種手法,包括透過海外華僑組織管道的「海戰」、中國台商與家屬在地串聯的「陸戰」,以及假消息散播的「空戰」,對廣電媒體、社群網站,都是一大危機。他也觀察到,從臉書、YouTube到抖音,不斷變形的「內容農場」讓閱讀變得碎片化,無形中也傳播許多斷章取義的觀點。其中YouTube的抖內文化也取代了過往的「買新聞」,除了規避法律途徑、不留下對價關係,這種金錢誘因鼓勵了YouTube「批評時事」的自由言論風氣,更是讓民眾立場極化,達到中國分裂台灣的目的。

面對外媒報導、造神運動,須自信卻也別過度反應

矢板明夫同時觀察到,台灣媒體由於在國際社會上長期被孤立,因此當然就很在意別人如何看台灣,不只經常透過報導各領域的「台灣之光」,即使是發生在當地、能第一手採訪到的新聞事件,也經常優先引用外媒報導。「我覺得這是一個蠻奇怪的現象,我覺得應該更有自信。」不過他也提醒,媒體的態度其實很重要。若過度反應,反而易讓認知戰趁虛而入。如何以冷靜態度看待所有國際媒體觀點,將是一大課題。

另一方面,他也感受到台灣社會對政治人物的造神運動趨勢。近年來,幾位政治明星從攀上顛峰到跌落神壇的速度愈來愈快。當人們賦予政治人物過多期待、期望出現「救世主」,但發現事實不如預期時,就會想要「拋棄」,「但是其實政治人物都是跟我們差不多的人。」對政治人物的期待不只要理性務實,自我的判斷與思考,更是面對認知戰最重要的能力。

 

【新聞真假掰|假訊息ByeBye!】由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董事黃兆徽主持。節目中邀請各行各業的朋友暢談媒體議題,為聽眾提升媒體素養、增強對假訊息的抵抗力,希望達成「群體免疫」,讓大家都和假訊息說掰掰!

更多精彩內容請搜尋「新聞真假掰」,或上各大Podcast平台收聽,YouTube頻道則有訪談精華影片陸續上架。除了適合大眾收聽收看,也推薦各級學校老師在規劃媒體素養課程時可列入影音輔助教材。(撰文:劉騏瑋、張育騰)

 

【立即收聽】新聞真假掰 — 假訊息 Bye Bye|EP103|

從核廢水看認知戰!日本媒體給台灣的建議是?專訪矢板明夫(日本產經新聞支局長)

📌Apple:https://tfc.pse.is/5a65h4
📌Firstory:https://tfc.pse.is/57b3e2
📌Spotify:https://tfc.pse.is/59mxe8
📌Google:https://tfc.pse.is/584yn6
📌KKBOX:https://tfc.pse.is/59zqw5

【非聽不可的相關訪談】

📌認知作戰要讓你政治冷感、資訊疲乏?假訊息演化的四條路徑?專訪李志德(自由亞洲電臺亞洲事實查核實驗室主任)

📌大學首創「事實查核課」在教什麼?情感是假訊息氾濫的主因?專訪黃康妮(輔大新聞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為什麼人們喜歡分享假訊息?AI時代,如何用心理學知識打假?專訪蔡宇哲(哇賽心理學主持人)

【喜歡這集嗎?想對主持人或來賓提問嗎?】

🌟評分、留言這裡走|https://pse.is/4p9wyd

【好節目需要鼓勵~請給我們五星好評】

🌟訂閱、評分、留言這裡走|https://pse.is/4lbl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