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事實查核工作坊/高雄場】報導二:社群媒體成假新聞產地 數位公民的生存法則

【2019事實查核工作坊/高雄場】報導二:社群媒體成假新聞產地 數位公民的生存法則

記者黃泓瑜/報導

當新聞媒體出現時,假新聞成為隨之而來的副作用,在10月26日舉辦的事實查核工作坊中,資深新聞工作者、專欄作家黃哲斌一開始就說明,從1835年紐約《太陽報》就刊登一則月球有生物生存的假新聞,以及《美國新聞週刊》也捏造希拉蕊領養外星人的不實報導,至今因為網路科技發達,假新聞的情況更為嚴重了。

他接著強調,近12、13年來科技發展的速度、讓電腦的容量增加了4,000倍,網路亦是如此,不久前電腦還是用撥接方式來上網,現在網路也在短短10年內成長千倍,但相對地,謊言也是千倍地成長。

目前人們處在充滿數位和資訊科技時代中,許多在日常的生活比過去更倚賴網路資訊與媒體,例如,過去迷路會使用紙本地圖來查,現在開啟Google地圖就可以直接顯示路線來指引;過去旅遊要了解當地有趣的景點或美食,會購買旅遊書來參考,現在上網就可以看到其他遊客的遊記、旅遊社團或粉絲頁的分享;甚至,健康醫療相關資訊過去都要親自前往醫院諮詢醫師,現在網路上都有各種資訊參考,還有少部分提供線上看診的服務,人們能在網路中擁抱各種資訊。

黃哲斌認為,人們難以得知這些資訊是否具有可信性或專業性,或者存在其他的目的來引導人們接觸,「我們一直生活在被操弄的資訊裡面」。

為了對抗假訊息,行政院於去年12月公布「防制假訊息危害因應作為」方法,在識假、破假、抑假和懲假階段,制定防制假訊息危害策略與目標,包括提升公民識讀素養、養成獨立判斷能力;提升澄清機制效率,推廣第三方查核機制;強化媒體平台協力,有效抑制危害擴散;追究違法責任,公正獨立司法審查。黃哲斌認為,面對假訊息這些目標的挑戰尚未完成,社會仍需要重灌升級。

對此,黃哲斌提出5點建議來改善假訊息問題,善用搜尋工具、參與核實行動、重視資訊履歷、重建資訊生態系、強化線下分享與溝通,同時強調,若是在社群媒體看見驚悚報導標題就要懷疑、不要未看資訊內容就先轉發分享。

意見可以自由 事實不能假造

除此之外,網路去中心化的特殊性,人們擁有在網路世界中貢獻自己內容的權利,但同時人們也有責任來維護,從一般網民成為數位公民,讓資訊能夠順暢地交流,人與人之間能在網路有意義地溝通、討論公共事務,台北市電腦公會產業政策暨法制推動中心資安法律組組長、Facebook數位公民培育計畫講師劉昱均則認為:「數位公民需具備正確使用數位科技的相關能力和知識,因此才能了解自己在網路上所見內容、正向參與,並與他人溝通。」

劉昱均表示,在網路上人們時時刻刻都在溝通,通常在網路上的溝通會思考四個要點,分別是接收資訊;製作訊息,例如留言、發文和發圖;觀眾,不同觀眾有不同的對話方式;溝通平台,如網頁瀏覽器、社群媒體、App或線上遊戲,這些都是影響人們在網路上面相互溝通的方式。

她進一步強調,網路對話和真實生活聊天對話只有文字呈現,少了人們對話時的情緒和其他社交線索,更難了解完整的訊息,經常在溝通過程中產生誤會,因此需要增添表情符號或圖片來表達。

劉昱均呈現不同動物圖卡和配合文字的陳述,教導講座參與者分辨事實、意見和不實資訊的差別。她認為,網路上充斥著各種訊息,多數人無法辨認此訊息是真或假,還是意見的表達,人們應該培養數位思辨能力來分辨不同,因為事實是可以驗證的,但意見是一種價值判斷,既不是事實也非不實資訊,每個人頭腦中資料庫不一樣,會影響直覺與判斷,這些觀點可能是過往曾經歷過或學習的事情所形塑出來,如朋友、家人、學校、工作場所或是社會氛圍與價值,立場不同就擁有不同的觀點,這些觀點沒有對或錯,因此人們需要學習聆聽與包容不同的觀點。

辨認不實報導有訣竅 連結、格式、出處皆有線索

劉昱均教導不實報導的辨認訣竅,她提出10種辨認方式,分別是對標題持懷疑態度,不實報導通常會使用內含驚嘆號的聳動標題來吸引目光,如「10億人都驚呆了!」,除仔細留意連結外,假新聞通常會假冒或是使用其他網站類似的連結,這些網站經常伴隨著木馬詐騙;調查新聞來源,藉由查看該組織網站「關於我們」來判斷;注意不尋常的格式,假訊息通常會使用與台灣用字習慣不同的語句,如中國用語;檢查圖片,搜尋相片或圖像來確認原始出處;檢查日期,不實報導經常會篡改事件的發生日期或不合理的時間順序;查核證據,檢查作者的資料來源是否其專業知能與報導引用專長不一致;參考其他報導,若其他具有權威性的新聞媒體沒有報導相同或類似的內容,便可能是不實報導;報導是否為博君一笑;刻意捏造的報導內容,在網路閱讀報導時,需帶著批判性思考,並分享可信任之新聞。

另外,劉昱均強調,在社群媒體觀看資訊時需要擁有3種思辨能力,包括是誰發佈此訊息,了解傳布者角色;此訊息內容是什麼,是否為真假資訊;為什麼要發佈這訊息,了解此訊息要達到之目的。她表示,若是在社群媒體接收不實資訊時,請忽略、封鎖或檢舉此訊息,但此訊息為真實,希望可以不要吝嗇地分享出去。

不僅如此,劉昱均教導在Facebook辨識真假粉絲團需要注意4點,經過Facebook認證的粉絲頁擁有藍勾勾或灰勾勾;觀察粉絲團追蹤人數,若該粉絲頁標榜是知名的企業或是商家,但粉絲頁人數很少有很大機會是假粉絲團;點擊粉絲專頁資訊透明度,可以了解此粉絲頁相關資訊;點擊連結資訊的「i」,了解發佈此資訊的網站相關資訊、起源或內容等。

Facebook公共政策專案經理李卓蓓(Charis Lee)則根據Facebook調查指出,台灣有高達89%的人每天會使用社交媒體一次以上,為全亞洲最高;70%台灣人在網路上曾經有不愉快的負面經驗;57%台灣人評估自己擁有辨識不實資訊的能力。Facebook身為社群媒體的一員,她認為需要有責任培育民眾成為數位公民,因此啟動「Facebook數位公民培育計畫」從網路安全、數位隱私與足跡,以及辨認不實訊息的技巧與工具等三個主題教導,來培育人民四大能力,包含同理心、思辨能力、尊重的互動和安全隱私意識,以提高數位素養及數位公民責任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