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平台挑戰】紐大研究:被Twitter封鎖的川普推文轉到其他社群平台瘋傳
【科技平台挑戰】紐大研究:被Twitter封鎖的川普推文轉到其他社群平台瘋傳
記者何蕙安/編譯
還記得2020年底美國大選郵寄選票、選舉舞弊謠言滿天飛的亂象嗎?當時推特(Twitter)軟硬兼施,對於含有選務不實訊息的推文採取封鎖互動或加註警吿的作法。最新研究顯示,當時在推特被凍結互動功能的川普推文,轉向其他社群平台,甚至傳得更久、更廣。
美國紐約大學社群媒體與政治中心(Center for Social Media and Politics)近日發表在哈佛甘迺迪學院期刊《不實訊息評論》(Misinformation Review)的研究指出,當各大平台採取不同的社群標準與執法規定,「單一社群平台」採取的干預措施可能不但無法阻止不實訊息傳播,恐怕使其在其他平台獲得更高的能見度。
不只如此,研究顯示,當川普推文被加註警語後,其推文在推特平台上的平均轉推數,也比沒有被加上任何警告的川普政治推文還要高。
「這些數據不能證明推特的警告標籤有沒有效。」該研究的共同作者、紐約大學社群媒體與政治中心主任札夫.桑德森(Zeve Sanderson)在新聞稿中強調,可能是因為這些推文本身就容易被熱傳,也可能是推特的舉動產生逆火,讓這些推文更受關注。
不過,該研究清楚呈現了「被干預訊息跨平台傳播」的動力與證據,研究團隊呼籲有關機關與科技公司要從資訊生態系的角度來思考言論管控(Cotent moderation)。
為打擊選戰不實訊息 推特軟硬兼施
桑德森等五人研究團隊,選定在美國大選期間深具社會影響力,且易取得研究數據的推特,研究社群平台干預政策與用戶實際行為的關係,此項研究鎖定川普推文,是因為有證據顯示川普是選舉不實訊息的傳播媒介,透過川普推文受到推特干預前後的社群變化,可呈現較清晰的對比。
在研究中,團隊將推特對於不實訊息的介入手段概分為兩種,包括「強干預」(Hard intervention)與「軟干預」(Soft intervention)。
前者包括從時間軸上封鎖該推文,用戶必需點選才能看到內容,或是封鎖推文的互動功能,用戶可以觀看推文,但禁止按讚、轉推與評論。「軟干預」則是指在推文下方加上「有關選舉詐欺的說法具有爭議」或「含有潛在誤導性內容」的警語。
圖1:上圖為加註警語與連結的軟干預,下圖則是封鎖貼文與互動的強干預/擷自研究報告
研究團隊將時間段限縮在2020年11月1日至2021年1月8日,針對川普推特帳戶被凍結期間的所有推文,根據研究統計,川普在這段期間共有1149則內容涉及政治議題,另有157則無關政治。
研究人員接著一一檢視1149則推文,在發布後48小時內是否有面臨推特出手干預,最終彙整出:303則推文受到軟干預,16則有強干預,830則推文並未受到任何干預。之後再分別計算每則推文的轉推數以及推文者的追蹤者數量,得出三種干預手段推文的平均數據。
川普推文被加上警語後仍繼續廣傳
「我們發現,『強干預』的手段通常是在推文發布後一小時內實施,目的是預防該推文進一步傳播或其他用戶與其互動。」此報告指出。研究數據顯示,強干預的推文在發布後第一個小時內轉推率較高,但因為隨後遭遇推特嚴格的干涉措施,有效阻絕了這一類推文的傳播。
反觀「軟干預」的推文與「毫無干預」的推文,這兩類推文在發布前兩個小時轉推率相似;但之後「無干預」推文的成長放緩,而「軟干預」推文的流傳更廣且更長久,也有更高的互動數字。互動數字包括按讚、轉推與評論等數字。
圖2:深紅色的線為「強干預」推文在發布後的平均轉推數,顯示發布一小時後就不再成長;反觀黃色的「軟干預」推文的轉推數量比綠色的「無干預」推文還要高/擷自研究報告
儘管如此,報告也強調,相關數據並不能直接得出「軟干預手段無效」的結論,較高的轉推數可能是因為選舉相關的推文本身就受到大家青睞。推特若不干預,推文恐怕還會傳得更廣;但也不能排除在推特出手後,引發了「史翠珊效應」(Streisand effect),意思是愈有意隱藏或移除某資訊,反而吸引愈多關注,被標注的推文反而吸引更多目光。
推特強干預推文 在其他社群平台廣傳
為了瞭解推特干預的推文在其他平台的流傳情況,研究團隊也利用Crowd tangle等數據監測工具,以推文的連結、文字內容等方式搜集了川普被封鎖推文在臉書(Facebook)、Instagram與Reddit如何跨平台傳播。
結果顯示,雖然被推特封鎖的川普推文,僅在推特平台傳播受限,卻仍在臉書、Instagram、Reddit等三個主要平台廣傳,觸及數甚至比被推特軟干預、或沒干預的推文還要高。
以臉書為例,軟干預與無干預推文在臉書上出現的發布、分享數相近,但強干預推文在臉書上的曝光度較高,且被發布在較受歡迎的粉絲頁面,也擁有較高的用戶互動數。也就是說,被推特封鎖的推文在臉書上傳的更廣更遠。
桑德森向《USA TODAY》表示,這些在推特上被封鎖的川普推文,最後以連結、引述或是擷圖的形式在臉書上流傳,平均每則被封鎖推文在臉書上獲得了超過30萬次的互動數。
圖3:在三種不同干預措施的川普推文發布後,在臉書的流傳情況,顯示強干預推文(暗紅色)的流傳度遠高於弱干預推文(黃色)與無任何干預的推文(綠色)/擷自研究報告
社群平台各自為政 難堵謠言
研究團隊認為,其發現也呼應了其他學者關於「用戶被平台禁止後、移動到其他平台」的研究結果,特別是在其他平台無法執行同樣標準的情況下,單一社群平台的言論管控政策並無法有效影響不實訊息的傳播。被某平台禁止的貼文或資訊,會以不同的形式在其他平台出現與成長。
報告以臉書2019年成立的獨立監督委員會為例,認為該委員會若只能影響臉書平台,對於解決不實訊息跨平台傳播的問題可能有限。研究建議科技平台應採取資訊生態圈層面的解決方案,包括多平台審議組織、中介組織(middleware,為用戶調控內容的第三方機制),與採取由價值驅動的演算法標準等。
推特的政策多次演變
2006年成立的推特,是歐美世界最熱門的社群平台之一。推特多年來對於其平台上含有錯誤資訊的內容主要採取「不主動介入,透過公共辯論讓不實訊息獲得釐清」的策略,也未與事實查核建立合作機制,直到2021年初才推出了群眾查核機制Bird watch。
推特的政策逐漸轉變,主要發生在2020美國大選前,當時隨著美國總統選戰不實訊息發酵,推特終於在2020年5月底首度出手,查核時任美國總統川普指稱「郵寄選票會導致舞弊」的推文。推特當時破天荒在爭議推文加註了「了解郵寄投票的事實」的警語,並在連結頁面整理多家事實查核報告,破解川普說法。
隨後,推特又陸陸續續在川普多篇含有錯誤選舉資訊的推文加註警語或封鎖;另外也有一些非關選舉、但含有錯誤且可能有害的新冠病毒資訊的推文,推特也開始採取標註警語措施。在2021年1月6日美國國會山莊遭闖入事件爆發後,推特宣佈永久封鎖當時有8870萬追隨者的川普帳號。
根據推特統計,其在2020年10月27日至同年11月11日,共將約30萬則選舉相關的推文標示為具有爭議、或是具有誤導性。推特預估這些「軟干預」措施可減少29%的引用轉推。
推薦閱讀
〈【示威者闖入美國國會】 社群媒體封鎖川普帳號 管制機制面臨大挑戰〉2021.01.08
〈【示威者闖入美國國會】移除有害言論 vs 社群極端化 資訊生態系的權衡之難〉2021.01.14〈【美國國會山莊事件之後】推特首次發布群眾事實查核機制「Birdwatch」〉2021.01.28
參考資料
首頁代表圖片:Photo by John Cameron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