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亞洲事實查核專業論壇】在複雜政治夾縫求生 亞洲事實查核的重大挑戰
記者何蕙安/報導
「2021亞洲事實查核專業論壇」昨(16)日登場,專研亞洲事實查核運動的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副教授鍛治本正人(Masato Kajimoto)坦言,「事實查核難以改變人們的政治行為」,他認為事實查核工作的真正價值在於「傳播查核工具與策略」,幫助全民學習辨識不實訊息的技能,進而停止謠言的有機傳播。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主辦的第二屆【亞洲專業事實查核論壇】於11月16日拉開序幕,第一場論壇以「疫情、政治與事實查核」為主題,第二場「華文圈的事實查核」和第三場「疫情時代的事實查核挑戰與發展」將接連在17日、22日輪番登場。
此次論壇以「政治與事實查核」主題開場,反應了亞洲地區複雜的政治經濟生態。此主題由台大新聞所教授兼所長洪貞玲主持,三位講者,除了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副教授、《Annie Lab》創辦人鍛治本正人(Masato Kajimoto),還有菲律賓調查報導媒體和事實查核組織《Rappler》技術策略長潔瑪・曼多莎(Gemma Mendoza),與《蒙古事實查核中心》董事會成員兼蒙古《Faro基金會》創辦人賓嘉(Byambajargal Ayushjav)。三地的查核組織都在複雜的政治環境中,以事實查核實踐捍衛真實與準確資訊的理念。
以揭露政府與權貴貪腐聞名的《Rappler》,在菲律賓持續受到來自政府勢力的攻擊與打壓,甚至在2018年一度面臨被撤照的重大危機。《Rappler》創辦人兼CEO瑪麗亞.瑞薩(Maria Ressa)因其對言論自由的努力與守護,與俄羅斯獨立報《Novaya Gazeta》總編輯穆拉托夫(Dmitry Muratov)共同獲得了2021年諾貝爾和平獎。
「直到現在,都還有很多針對瑞薩與《Rappler》的法律訴訟。我們在對抗這個危機時也了解到,我們之所以能存活下來,都是因為我們經營社群的努力…我想這是我們的故事的最大啟發。」曼多莎說。
查核中心在推特摘錄了曼多莎的這段演講談話,當晚,瑞薩在推特上轉推了這段話。
亞洲查核組織的挑戰:政府干預事實查核工作
昨天負責開場的鍛治本正人,在9月甫發布亞太區事實查核研究,主題為〈更快的事實:事實查核高速擴張〉。在這份基於亞太18個國家與區域共40家事實查核項目的研究中,鍛治本呈現了亞洲各國政府與事實查核組織不同程度的關係與合作模式,也提出了政府介入查核工作的挑戰、擔憂與思考。
鍛治本指出,在泰國、越南、馬來西亞等許多亞洲國家,許多設立事實查核項目的新聞媒體,不管是電視台、通訊社或是報紙,都是國營或是附屬於政府,不管是泰國歷史悠久的電視查核節目「Sure and Share」,還是馬來西亞新成立的事實查核組織《My Check》。
政府直接介入事實查核工作有隱憂,也有益處。以越南新組織《Anti Fake News》為例,在政府投入大量資源、經費與人力的情況下,其成立的第一天就是「全國最大的查核組織」,有足夠的能量對抗不實訊息,其觸及廣度、資源與影響力等規模,都是小型獨立查核組織望塵莫及的。
此外,不能否認的是,政府打擊不實訊息的工作,仍然具有向大眾推廣媒體素養的功能。
但另一方面,這些政府主導的查核項目中,不只可能會有特定立場與利益衝突,且也可能侵犯言論自由,甚至被濫用,作為政治活動的武器。
鍛治本分享指出,一些有政府色彩的查核組織明確表示較難去查核政治言論,也會有一些「不能碰的題目」,特別是牽涉到執政當局的時候。
「在亞洲,查核組織要能證明致力中立與公正,而且保持資金來源與組織透明,非常困難,政府對於事實查核的干預幾乎無法避免。」鍛治本說,「但這些事實查核工作就沒有價值嗎?這個值得我們深思。」
在昨天的講座中,鍛治本也介紹了亞洲地區另一種常見的「政府支持事實查核」或「政府與查核組織合作」模式,包括印尼、中國與台灣都屬於該模式之列。他認為該合作模式有好有壞,好處包括擁有較高的編採立性、記者也可以查核或調查政府;但考慮到記者的角色在於監督政府,若與政府關係過於緊密,或是政黨輪替等,也可能會有反效果與不確定性。
鍛治本也播放了一小段影片,當中台灣總統蔡英文點名稱讚台灣事實查核與假訊息防治的民間組織。他說:「被表揚固然是好,但蔡英文總統的讚美之詞,聽在職志監督政府的查核記者耳中,內心也一定很擔憂吧,怕民眾誤解查核組織偏袒政府或某一方。」
圖1: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副教授、學生查核項目《Annie Lab》創辦人鍛治本正人(Masato Kajimoto)/擷自研討會影片
菲律賓Rappler:查核記者成為不實訊息的攻擊標的
2022年即將邁入成立10週年的菲律賓調查報導媒體《Rappler》遭遇,恰好呼應鍛治本的研究發現。
在亞洲,「假新聞」一詞被一些政治人物或政府用來攻擊自己不喜歡的新聞媒體或報導,而菲律賓總統杜特蒂正是這樣批評《Rappler》,還表示要成立親信的事實查核團隊。
曼多莎表示,在社群媒體逐漸成為主流,以及獨立新聞業較難生存以及擴大規模的現實下,《Rappler》很早就開始思考如何透過「社群」與「科技」製作新聞,透過公民參與確保經營的可持續性、影響力與編採獨立性,進而達到強化民主等目標。
《Rappler》最早的核心是獨立新聞與調查報導,「事實查核」原先只是報導的一部分,而非重點。直到2016年菲律賓大選,《Rappler》發現網路上仇恨言論、網路霸凌與惡意不實訊息激增,促使其開始加強研究不實訊息,分析這些行動背後的操盤手。於是,在當年度正式開始事實查核單位,並在隔年獲得國際事實查核聯盟(IFCN)的認證。
曼多莎指出,《Rappler》持續發揮調查報導的優勢,追查網路上的不實訊息行動與網絡,其所做的不光是事實查核網路上的錯誤資訊,也報導與披露不實訊息的行動與網絡。
在一個案例中,《Rappler》將其搜集的資訊操弄數據與臉書分享後,臉書展開調查並移除不實內容,且發現這些傳播不實訊息的粉絲專頁背後是菲律賓軍方。曼多莎形容,一些不實訊息網絡的作為基本上是在「竄改菲律賓的歷史」,捏造一些假網頁,取信於民眾。
「2018年的時候,《Rappler》經歷了重大危機。」曼多莎回憶,當時菲律賓官方裁決表示要撤銷《Rappler》的媒體證照,同一時間,他們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量網路攻擊。
直到今日,《Rappler》仍在對抗多方的打壓。即使《Rappler》共同創辦人兼CEO瑞薩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光環,在她眼前的,仍是極為煎熬的多宗法律訴訟與危機。
當回首《Rappler》的十年發展,以及一次又一次從政治危機中茁壯成長,曼多莎將功勞全部歸功於「社群」。
「我們透過社群線上與線下的互動,發展出了一個支持系統,這群民眾參與者為我們挺身而出,幫助我們度過危機,包括財務危機。」曼多莎說,《Rappler》持續審視「新聞學」、「科技與數據」、「社群」三大支柱,希望不只是存活,而且可以在網路空間茁壯。
圖2:菲律賓調查報導媒體和事實查核組織《Rappler》技術策略長潔瑪・曼多莎(Gemma Mendoza)/擷自研討會影片
蒙古:事實查核運動正要興起
賓嘉(Byambajargal Ayushjav)所創立的蒙古Faro基金會從2017年起致力於在蒙古推動媒體素養教育。賓嘉同時也是2020年3月成立的《蒙古事實查核中心》(Mongolian Fact-Checking Center)的董事會成員。
蒙古約在30年前從社會主義轉為民主制度,大小媒體如雨後春筍冒出。目前蒙古約有500個媒體機構,但當地媒體生態仍不成熟,多數媒體仍與政治掛鉤,且欠缺足夠的知識與能力進行事實查核。
目前包括《蒙古事實查核中心》在內,蒙古共有兩個事實查核組織。另外一個是由蒙古20家電視、報紙與廣播媒體在2019年9月國會選舉前組成的「Fact Check Mongolia」專案。兩個查核項目也聯手在社群平台上推廣正確資訊,為民眾提供線上訓練。
「在蒙古,有很多關於政治、疫情、名流、公眾人物的新聞,有很多危險的不實新聞,且以很負面的方式出現… 惡意行動者會無所不用其極的製造各種麻煩。」賓嘉表示,除了《蒙古事實查核中心》出現,蒙古政府也意識到了不實訊息問題的嚴重性,在國家教育課綱內納入數位與媒體素養,幫助學生學習相關的知識,以應對未來的數位世界。
賓嘉也坦言,如何管理與所有合作夥伴的關係,以及與政府的合作該如何拿捏,的確是一大挑戰;如果跟政府關係太緊密,會很難得到公眾的信任。
「我們試著去保持透明度。」她說。
長期在教育界耕耘的賓嘉,也與包括臉書、美國在蒙古大使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等多個部門合作,在網路上、到偏遠地區展開數位素養的培訓計畫。
「蒙古就像一台載著300萬人的大卡車,當中220萬人可以上網,而他們的資訊都來自臉書與社群媒體… 因此,讓民眾意識到不實訊息的問題極為關鍵。」賓嘉說。
圖3:蒙古《Faro基金會》創辦人Byambajargal Ayushjav/擷自研討會影片
事實查核的意義:查核記者要讓全民愛上查核
亞洲事實查核運動在過去幾年快速擴張,迄今亞洲有超過100多家查核組織(包含政府主導或支持的項目),而2020年全球一半以上的查核報告更是來自亞洲。但對於事實查核的實際影響力,鍛治本態度保留。
「我不覺得事實查核有改變人們行為的影響力… 要改變人們的意見非常困難。」在香港任教的鍛治本以當地的情勢為例,香港2014年沒有一家事實查核項目,在近年來民主派示威活動後,現在香港已經有7個查核項目,但他不認為港人的政治傾向會因此出現變化。鍛治本本身也是香港大學學生查核項目《Annie Lab》的創辦人。
「事實查核的確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這些工具與策略應該要怎麼傳給下一代。」他解釋,打擊不實訊息工作中,最困難的是停止不實訊息的散布,因此最大關鍵仍在於「教育」。
《Rappler》的曼多莎也同意「事實查核影響力有限」,如果僅做查核,而沒有跟主要傳播謠言的社群平台合作,也是徒勞無功。因此,《Rappler》不只查核,也調查數據,追蹤謠言背後的行動者。
「另外,我們發布查核報告時,會考量人們會如何吸收資訊… 所以民眾在尋找資料時,會先找到事實查核報告,而不是先看到謠言。」曼多莎說。
從新冠病毒爆發以來,《Rappler》已經舉辦了超過40場網路研討會與工作坊,分享事實查核的方法學、以及資訊素養,迄今已經有超過1萬人參加,包括旅居海外的菲律賓人。現在,《Rappler》正在為2022年的大選準備,培訓更多守門員偵測選舉不實訊息。
「推廣『批判性思維』是事實查核運動中最重要的一環。」曼多莎說。
鍛治本同時也給事實查核記者一個傳神的形容:「專業事實查核記者更像是專業國家隊球員,帶領全國民眾都愛上(事實查核)這個運動。」
推薦閱讀
2021.10.02【亞洲事實查核新圖像】政府干預和過度依賴科技平台 是亞洲查核組織的大挑戰
2021.10.09【為事實而戰】菲律賓查核組織Rappler創辦人瑞薩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2020.06.16【揭露血腥掃毒】菲律賓查核組織《Rappler》創辦人瑞薩被判罪 國際事實查核機構齊聲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