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薩紀錄片首映會】映後座談:假訊息橫行 資深媒體人為民主社會守住底線

【瑞薩紀錄片首映會】映後座談:假訊息橫行 資深媒體人為民主社會守住底線

記者陳培煌、陳慧敏、陳偉婷/報導

菲律賓媒體和事實查核組織《Rappler》創辦人瑪麗亞・瑞薩紀錄片首次在台灣放映,瑞薩的溫柔堅持與勇敢強悍,讓許多資深媒體工作者看完之後,都難掩激動,並各自分享自己堅守在新聞崗位多年的堅持與思考。


圖1: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瑪麗亞・瑞薩紀錄片台北首映會(攝影:趙家興)

 


(攝影:趙家興)

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今日(12月11日)舉辦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瑪麗亞・瑞薩的〈A Thousand Cuts〉紀錄片首映會,吸引近200名觀眾參加,包括:台灣資深媒體主管和記者,以及來自各領域關注新聞自由和人權的官員、學者和公民團體。其中,包括台權會前會長黃文雄、監察委員葉大華、紀惠容、王幼玲和賴鼎銘夫婦,玉山傳播學者李金銓夫婦、NCC委員與台大新聞所教授林麗雲等。

瑞薩紀錄片首映會的映後座談,由台灣事實查核基金會教育總監黃兆徽主持,與談人包括: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羅世宏、日本《產經新聞》台北支局長矢板明夫、香港媒體人張潔平、本屆卓新獎調查報導獎得主吳明儀,以及首位獲得國家文藝獎的紀錄片導演暨調查報導記者柯金源。

傳播學者羅世宏:瑞薩獲獎的三大理由


​圖2: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羅世宏(攝影:趙家興)

羅世宏同時也是台灣事實查核中心董事和台灣媒體觀察基金會董事長。他補充紀錄片外的最新資訊,他指出,瑞薩在七天之前,才獲得菲律賓法院同意出席領獎,在她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榮耀的同時,仍面對當權者險惡的壓迫,她背負著十件訴訟案件,若都成立,刑期長達一百年。

他說,透過這部紀錄片,可以清楚看到,政治強人和極權會運用不實訊息和陰謀論來操弄民粹,更需要深具勇氣來挖掘真相的媒體記者,追求公共利益,保衛民主社會,而你我都可以是這群新聞記者的後援。

羅世宏說,瑞薩之所以能夠獲獎,來自三項深具全球關懷與視野的工作,第一個是事實查核,《Rappler》是國際事實查核聯盟編號第37號成員,也是亞洲第一家獲得國際認證的查核組織,而台灣事實查核是第53家:她的第二項任務是對數位平台的監督和問責,瑞薩組織《The Real Facebook Oversight Board》,進行國際串聯,監督社群平台應負社會責任;第三個任務是她為了中低收入國家的獨立新聞業奔走,籌募10億美金的公共利益媒體國際基金,要支援緬甸、墨西哥等國家的獨立新聞媒體。

其他講者分別以資深媒體工作者的身份,分享他們看完瑞薩紀錄片的感觸和心得。

日本《產經新聞》台北支局長矢板明夫:民主社會更需事實查核機構


圖3:日本《產經新聞》台北支局長矢板明夫(攝影:趙家興)

曾在中國跑新聞的日本產經新聞社台北支局長矢板明夫說,他投入記者工作以來,謹記前輩教誨,認為記者的職志就是揭露不公義而為弱勢發聲。多年以來,他深感記者工作在不同的國家與社會有不同的挑戰,當他在極權國家,處處皆有不公義題材,揭露需要實踐的勇氣,而當在民主國家,卻是要靠智慧來對付流竄而難辨的假訊息。此外,媒體過度競爭,閱聽眾對媒體越來越不信任,也成為媒體人的新挑戰。

看完紀錄片,矢阪明夫體會到,民主社會需要對假訊息有自我防衛能力,也更加需要「事實查核機構」,透過社會民眾支持事實查核,讓民主社會能夠擁有理性對話的能力。

《Matters》項目發起人張潔平:媒體和民眾要共同“守住底線”


圖4:香港媒體人張潔平(攝影:趙家興)

Matters》項目發起人張潔平在看完瑞薩的紀錄片,緊緊握著瑞薩標語的小紙條「We will hold the line」(我們會守住底線),她的感觸很複雜。她說,她在2005年到香港寫中國新聞,報導香港、世界,甚至是中國的人權與社會運動議題,都能在中國和香港社會獲得很大迴響,像是劉曉波獲得諾貝爾和平獎、香港雨傘運動等,都獲得非常多的支持言論。身為媒體人,她所堅守就是社會共同的價值底線,是大家的共識,像是新聞自由、言論自由、民主理性對話與討論等。

張潔平說,然而,時至今日,那條底線已逐漸消失,如同瑞薩提到的「一個成功的仇恨共同體被打造出來」開始蔓延,尤其是當權者擁有更多資源和證據,有能力操弄與動員,造成香港內部撕裂,加上非常多的假新聞,持續捲起仇恨,導致民眾開始不在乎那條線的存在。

張潔平思考的是,作為媒體工作者,不能只對線另一邊的敵人講話,不僅是要「守住底線」,必須要再多想幾步,思考如何讓更多人到線的這一邊,並呼籲大家共同保有「這條線」,讓整個社會為了「這條線的存在而奮鬥」。

《鏡週刊》執行副總編輯吳明儀:來自當權者的假訊息最可怕


圖5:《鏡週刊》執行副總編輯吳明儀(攝影:趙家興)

曾經揭露藍綠陣營醜聞、弊案和司法黑幕的《鏡週刊》執行副總編輯吳明儀,看完瑞薩的紀錄片,一方面慶幸自己在台灣的民主社會擔任調查記者,「實在太幸福了」,感覺鬆口氣,但有對於瑞薩和《Rappler》揭弊的政治壓力,則是感同身受。

吳明儀說,看到紀錄片的防彈背心,他想到先前在《壹週刊》任職時,為了要踢爆黑道新聞,不僅公司被砸,當時社長還得穿防彈背心。

吳明儀說,他從事新聞工作25年,如同紀錄片中的主角所遭遇的狀況一樣,最可怕的假訊息,其實是來自執政與擁有權力者,他曾報導阿扁洗錢弊案、馬英九三中案和特別費用案,處理總統等級的弊案,到近期 報導「石木欽案」到「銀行員之死案」,揭發司法黑幕,遭遇的政治壓力極大,採訪過程也遇到有權有勢的人對記者發起的攻擊和壓力,而且釋放出的假訊息是非常可怕,但記者就是必須在這些政治壓力下,揭發弊案,讓社會大眾獲得真相。

紀錄片導演和調查報導者柯金源:假訊息撕裂社會  讓媒體工作更艱困


圖6:紀錄片導演柯金源(攝影:趙家興)

長期關注環境議題的紀錄片導演和調查報導者柯金源說,他看完紀錄片感觸極深,台灣近十年來也不斷上演片中相同處境。他說,他在1990年代進行環境新聞調查報導,只要找到受訪者、污染現場,就能揭露此訊息,被監督的公部門和大企業都會正面回應,當時,媒體工作者對抗的是黑金、黑道。

他說,到了2000年,環境報導工作者的最大挑戰是科學爭議,媒體工作者透過公民團體和學者的支援,挖掘真相,卻會遇到公部門或企業拿著不同研究方法所做的科學調查,進行挑戰和質疑,讓挖掘真相的調查採訪工作難度增加。

柯金源說,到了今日,更看到藍綠政黨操弄假訊息,用網軍在網路上發動攻擊,讓媒體工作者早期仰賴的律師、獨立公民團體等,分裂成兩邊,網內互打,讓媒體工作者想要進行有用的調查報導,更形艱困。

柯金源:「情勢再怎麼困難,我們都沒有悲觀的權利」。他認為,「我們必須要立即採取行動,要不然民主、新聞自由就會死亡,我們面對的敵人很多,都對新聞媒體界產生很大的傷害。」他套用瑞薩結尾的話指出「我們要心中有愛,要用愛來化解社會爭端。」

導演曹瑞原:台灣需要討論假訊息如何傷害我們共同的未來


圖7:導演曹瑞原(攝影:趙家興)

前來觀影的導演曹瑞原也上台發言。他感性表示:「現在正是時候,透過紀錄片,台灣需要共同討論、思考假訊息如何傷害我們原來的信仰價值,如何傷害我們共同的未來。」

曹瑞原說,台灣面對的是很險惡的處境,尤其是外來勢力,企圖引起人和人仇恨。他呼應瑞薩在片尾的結論,「只能回到愛與善良,只有我們真正成為人,這世界才有救。」他說:「現在正是時候,讓我們一起為台灣努力,共同追求的是更完整的明天。」

曹瑞原說,身為文化人,如果他在一個社會找不到相同欣賞的人就會選擇離開,他如果在菲律賓可能就離開,因為找不到跟自己一樣想法的人,他很佩服瑞薩願意留在菲律賓繼續努力。

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教育總監黃兆徽:公益放映巡迴起跑

黃兆徽說,在民主社會中,調查報導和事實查核為了民眾守護真相和真實,透過瑞薩的紀錄片,我們都能夠共同討論和理解新聞自由的珍貴與重要性,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將展開此紀錄片的公益巡迴播映計畫,提供20場免費放映場次,歡迎各大專院校、高中、社區大學,以此規劃媒體素養相關課程,來提案申請到校播映,以偏鄉學校優先。


【欲申請播映請填寫表單 https://forms.gle/eCyCe9TAoWnVTc6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