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事實查核工作坊/高雄場】報導一:情緒主導假新聞傳遞 悖離溝通本質

【2019事實查核工作坊/高雄場】報導一:情緒主導假新聞傳遞 悖離溝通本質

記者黃泓瑜/報導

近年「假新聞(Fake News)」一詞襲捲全世界,讓「事實查核」成為傳播界顯學,優質新聞發展協會與台灣事實查核中心今年度最後一場的工作坊,於10月26日在高雄舉辦,第一場課程由優質發展協會理事長、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胡元輝主講。

胡元輝一開始就指出,從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開始的「披薩門事件」,因美國男子誤信媒體報導某家披薩店是希拉蕊利用兒少性交易,來獲取選舉資金的收入,進而持槍攻擊店員;以及2017年印度比德爾縣(Bidar)當地村民收到通訊軟體What’s App散播人蛇集團在當地綁架兒童的不實訊息,誤打死一名Google工程師艾薩姆(Mohammad Azam);到後來2018年燕子颱風重創日本關西,造成台灣旅客受困關西機場,台灣媒體引用尚未查證網路訊息與中國網站內容「中國駐大阪總領事館派巴士救援中國旅客」,大量網友開始在Facebook、PTT使用不滿情緒和威脅字詞來表達台灣駐日單位無作為,雖最終證實是捏造的不實消息,但間接造成臺灣駐大阪辦事處處長蘇啟誠因在輿論壓力下自縊,這些事件都是假新聞所造成的影響。

胡元輝分析,很多不實訊息在網路廣泛散佈都是情緒主導一切,人們會因為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而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來排除與自我認知不同的資訊,所以進入同溫層,另一方面,因為人類喜歡驚奇、恐懼、憤怒的事物,當人看到網路訊息產生負面情緒時,就會傳達出去,這些假訊息都是靠利用這個社會存在的矛盾與衝突,利用這種方式而造成社會關係的撕裂,悖離溝通基於事實的本質,難以在公共議題、社會議題方面實際討論,戕害民主相互信賴的基礎。

假訊息三元素:惡、害、假

對當今社會上廣泛使用「假新聞」來形容刻意捏造的不實訊息,胡元輝解釋,假新聞是指涉媒體生產之新聞或報導,但現在網路上許多不實訊息並非僅是由媒體生產,部分是透過個人有意製造或是無心傳播之訊息,故使用「不實訊息(misinformation)」或「假訊息(disinformation)」較為貼切。胡元輝更進一步說明,假訊息是由三種元素組成,分別是惡、害與假。「惡」是指故意、有意圖性地目的來製造、轉發訊息;「害」指得是利用假訊息來損害、傷害特定目標;「假」則意指此訊息本質是捏造、虛構出來,不是根據事實來生產的訊息。

然而,假新聞不是現代社會的產物,過去人類從事交易行為利用虛假訊息、政治人物透過造謠來宣傳,以及新聞媒體捏造假新聞來增加收視率或查證不周造成社會恐慌,如台灣在1990年發生的「中廣丐童事件」、2005年的「腳尾飯事件」和2006年「瀝青鴨事件」等。但是,當時除了上述事件外,鮮少在生活或媒體上看到「假新聞」一詞,直到近年來,網路科技和社群媒體開始發展後才又重新出現,並且滲透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胡元輝指出,網際網路與社群媒體讓假新聞大進化,首先是「散播成本低」,由於利用網路散播假新聞的成本非常低,不像過去僅有透過大眾媒體或書信來傳達資訊,更容易傳遞假新聞;其次是「受眾與信任」,因為現代人都透過通訊軟體來聯絡和傳遞訊息,若一則訊息是由不知名來源提供,人們就會忽略或難以信任此訊息的真實度,但訊息是由關係要好的家人、親戚和朋友傳遞,人們會更加相信訊息的可信度;最後是「法律與規定」,目前在台灣還沒有出現任何一條正式法律來管制網路內容,仍採用去管制或低度管制方式來治理,無法有效地管制網路中的不實言論,造成假新聞蓬勃發展。  

除此之外,胡元輝更加說明假新聞已經開始發展一套自身的生態系統,共有5個面向參與其中,分別是「政治與商業力量」、「專職網軍與產業」、「網路與社群平台」、「不求甚解的媒體」和「生產性使用者(prosumer、producer)」等,它們在產製端、消費端和傳輸端各司其職不斷地循環著。例如,政治網軍生產一則假新聞,在網路平台上散播,生產性使用者接收到假新聞後,在原先假新聞增加自身意見又再度轉發出去,原先假新聞不僅存活下來,甚至讓假新聞產生新的變體。

其中,胡元也輝強調,媒體功能原先是傳播真實和傳播真相,但由於現在新聞媒體在網路追求點閱率和即時性的狀況下,媒體老闆不願意給媒體工作者擁有良好工作條件,媒體工作者無法在充足時間內查證事實而不求甚解,並且人力逐漸減少的情況下,更容易報導內容不實的假新聞。

「懷疑」是破解假訊息的關鍵

由於網路科技蓬勃發展造成假新聞在全球氾濫,不再只是影響人民安全,更提升去影響國家的安全,因此科技公司、各國國家政府和學術機構等都在思考對抗假新聞的作法,胡元輝指出,全球開始利用事實查核(fact checking)來對抗假訊息,現在已經有195個事實查核組織計畫,其中亞洲有39個,包含透過專人查證、群眾外包(crowdsourcing)或自動化技術這三種方式。

另外,跨國科技公司(如Google、Facebook、Line)也開始與當地事實查核組織合作,協助查證與辨識疑似假訊息之內容,胡元輝表示,數位工具跟人們工作和生活息息相關,但這些工具已經成為假新聞的溫床,建議這些平台業者需要積極來推動資訊素養。目前Facebook有在平台上提供不實報導的辨認訣竅來教導民眾辨認,人們也可以利用Google的搜尋功能和以圖搜圖功能進行簡單查證。

然而,胡元輝強調,假訊息會不斷流傳的原因還是在人,而非科技,人們在轉發訊息之前需要懷疑這則訊息是否正確,經由查證後再進行下一步傳播行動,因此能夠破解假訊息的關鍵就是要保持「懷疑」和獨立思考的精神,才能在基於事實的基礎進行溝通。因此,他同時表達,人們不僅要了解辨認真假新聞的方法、事實查核的方式,更需要增進媒體素養的能力,建議教育部持續推動媒體素養的概念,懂得思辨與了解媒體、假新聞的背後意涵,更有效來對抗假新聞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