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軍事、經濟疑美論到疫苗陰謀論 美大選謠言挑動敏感議題
記者/陳培煌;責任編輯/陳偉婷
2024美國大選由共和黨候選人川普勝出,由於台美關係密切,這場備受全球關注的政治盛事,也深刻影響台灣的網路謠言敘事。從選舉初期到選後,軍事、經濟、台積電、晶片等台灣社會關注的議題,不時成為社群焦點,連疫苗陰謀論都趁亂「插一腳」。
根據查核中心觀察,「疑美論」一直以來都是台灣社群軍事、政治傳言的主旋律之一,中文社群的美國大選傳言也有類似的氣氛,並串連各種不同議題,例如「美國爆發內戰」、「美資撤離台灣」、「台灣要增加軍費」等,加深民眾對美國的不信任。
「美國企業撤離台灣」謠言 渲染台灣經濟危機
在美國大選結束後,川普當選引發一系列網路傳言,其中包括「美國企業將撤離台灣」,試圖暗示台美經濟合作面臨危機。傳言宣稱有多家跨國公司陸續將部分業務從台灣轉移到其他地區,包括蘋果、輝達、高通、波音、星巴克、肯德基、雅詩蘭黛、特斯拉及SpaceX等企業。這些變動涉及生產線、物流中心、技術支持部門和研發項目,轉移目的地包括印度、韓國、日本、印尼、菲律賓及歐洲等地。
此類傳言大多缺乏事實依據。根據查核中心第3344號報告,謠言內容多處不符事實,外資並沒有撤離台灣,傳言提到的企業動態與國際經濟趨勢多為長期現象,不是因為川普當選才趁勢而起。部分企業佈局海外的時序也早於美選結果,與川普的勝選並無直接關聯。
這類謠言源於台美半導體產業密切合作,被解讀為美國掌握著台灣的「經濟籌碼」,有人因此擔憂美國可能基於自身的經濟利益與地緣政治考量,做出對台灣不利的選擇,進一步加深「不信任」美台合作的情緒。
傳言誇大美國對台政策的不確定性,讓台灣民眾對美國企業的撤離與台美關係產生錯誤的認知,進一步加劇對未來經濟不確定性的焦慮。此類謠言能迅速傳播,除了反映台灣社會「疑美論」情緒,也顯示台灣在地緣政治下對國際局勢的敏感與不安。
選舉期間的軍事議題 台灣「宮廟藏彈藥」引發熱議
美國對台軍售長年也都是台灣社會關注的議題,也容易引起社群討論。美國主流政策圈中對「台灣應增加軍費」的呼籲,以及川普長年支持「盟友應承擔更多責任」的立場,在美中對抗加劇、台海局勢日益緊張下,讓「疑美論」有了更多操作空間。
今年1月,有地方民代召開記者會,公開批評國防部計劃在高雄宮廟等處存放彈藥,當時有名嘴評論「軍方要求宮廟藏彈藥變軍火庫,政府準備打仗?」還被網路製成圖卡廣傳。隨後在漢光演習前的6月,又有苗栗宮廟收到後備指揮部要求宮廟儲放彈藥的公文。
社群隨後熱烈討論「宮廟藏彈藥」,部分言論解讀政府意圖帶動民防填補國軍防衛缺口;也有輿論認為,這起事件引發的熱議反映台灣社會對於「美國可能減少軍事承諾」的擔憂,還有網路節目直接質疑是不是「美國爸爸下令」。
這些討論也反映「疑美論」的焦慮,台灣社會擔憂美國是否會在面對其他國際挑戰時,優先考慮台灣;更有質疑稱隨著美國對外政策的調整,特別是川普若上任後,美國對台灣的軍事承諾可能會減少。
德州與聯邦政府為移民政策對立 傳言渲染成內戰
今年1月,德州政府與美國聯邦政府因邊境非法移民政策爆發嚴重對立,州長公開指責聯邦政府的邊境政策無效,甚至揚言採取單邊行動,引發全美關注。
台灣社群即出現「美國內戰即將爆發」的誇大或斷章取義傳言,也意圖帶動「疑美論」,刻意渲染美國內政不穩,進一步加劇台灣社會對美國穩定性的疑慮,如「美國都自身難保,怎麼保護台灣」等論調。
「內戰」說法也成為新聞報導與政論節目的主題,某些媒體片面引用「內戰」等煽動性詞彙,誤導公眾並讓討論脫離實際情況。此爭議在美國雖然引發廣泛討論,但媒體報導時,並未使用「內戰」或「戰爭」描述德州與聯邦政府的分歧,而是聚焦於政策執行與法律爭議。
小羅勃甘迺迪出任衛生部長惹議 疫苗陰謀論回溫
川普勝選後,提名反疫苗的支持者小羅勃·甘迺迪擔任衛生部長,則將疫苗陰謀論再次推上風口浪尖。社群平台重新湧現對疫苗安全性的質疑,有些早被查證的錯誤訊息,也再度熱傳,讓本應科學討論的醫療議題與政治牽扯不清。
例如有傳言錯誤宣稱川普和小羅勃甘迺迪發布行政命令廢除美國食藥局(FDA)、疾管局(CDC)等機構,修改疫苗法規、解除疫苗強制令等。部分網路貼文也將小羅勃甘迺迪的過往言論連結到疫苗,散播不必要的恐慌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