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捐款支持事實查核
台灣事實查核學苑

ENGLISH

Facebook X Instagram YouTube Apple Podcasts Threads
看見真實,才能打造美好台灣
  • 最新消息
  • 查核報告
  • 謠言風向球
  • 議題觀察室
  • TOP10
  • 重點專區
  • 名家專欄
  • 國際視野
  • Podcast
Account 登入
English
捐款支持
看見真實,才能打造美好台灣

【2022/1/24-2022/2/6】闢謠TOP10

2022-02-072022-02-07 每週謠言TOP10

在春節前後兩週,台灣事實查核中心觀測到最熱傳的Top10傳言,主要仍跟疫情相關,隨著Omicron在各縣市延燒,引發民眾擔憂的疫情傳言,跟Omicron變種病毒的特性、防疫措施和副作用等議題相關。

查核中心觀測到,近期也有一波疫苗陰謀論和反疫苗傳言,傳言的傳播力並不強,但傳言的數量很多,不僅在Facebook特定粉專或社團流傳,也流入LINE通訊軟體。查核中心發布多則查核報告,一一破解這類傳言。

|疫情延燒 別去特定通路的不實傳言

隨著春節期間的各縣市疫情變化,從2月4日起熱傳一則傳言「這14天特定的便利超商不要去,因為他們的物流公司有人染疫」,經過查證,有確診個案的物流公司廠區從2月2日起已停工,相關運能已交由該物流公司的其他廠區支援,相關接觸者已進行隔離14天或預防性隔離5天。

針對領取物流商品或包裹的防疫原則,查核中心採訪專家,專家說,傳言稱「不要去特定通路」過於誇張,也完全不必要。民眾若有擔憂,可以再領取包裹物品前後勤加洗手,去除商品包裝,用酒精噴消物品,即可達到防疫安全處置。

另一則傳言在春節前大傳,稱「不要去大賣場買年貨,跟確診者足跡重疊,會被匡列而不能在家過年」,經過查證,依據現行疫調,與確診者在大賣場的足跡重疊,不會直接被匡列為「密切接觸者」。民眾去商場購物,若僅有短時間與確診者交錯,且有戴好口罩,並不會被列為密切接觸者,不過,「足跡重疊」民眾仍要提高防疫警覺,落實「自主健康監測」,若身體有不適,應做好防護去就醫。

查核中心採訪六都衛生官員指出,疫調會依據實際情況進行判斷,由於Omicron變種病毒的傳染力強,現行匡列隔離原則是與確診者近距離相處10到15分鐘,或調閱相關錄影紀錄,發現民眾與確診者接觸時,剛好未有適當防疫防護,比如脫下口罩講話或飲食,或者接觸空間過於密閉不通風等,就會被匡列為密切接觸者。

|Omicron嚴重會引發失智?不再需要採取防疫措施?

Omicron變種病毒的特性為何?媒體報導「Omicron感染者每4個人有1人會有腦霧,腦霧更嚴重可能變成失智症」,此訊息令人擔憂,,經過查證,這調查出自一個商業App,並不是正式學術研究,醫師指出,腦霧是無力、憂鬱、頭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描述,像是嚴重感冒、喝酒宿醉」睡眠不足等都可能導致腦霧。

查核中心採訪醫師表示,感染新冠病毒造成的神經精神問題可能是暫時性、可恢復的,不能因為新冠病患有腦霧現象,就直接推論為「腦霧嚴重就會變成失智」或「失智症就是從腦霧開始的」,且病毒感染也非失智症常見危險因子。

另一傳言則是認為Omicron變種病毒可視同流感,不再需要採取防疫措施,查核中心採訪專家,專家強調,Omicron的重症率和死亡率已低於過去的新冠病毒變異株,但這是在民眾打兩到三劑疫苗的前提之下,Omicron傳染力強,造成大流行仍會導致多人死亡,尤其未打疫苗者的重症率和死亡率仍較高,因此,世界各國仍未將Omicron視為流感,目前仍採取嚴格防疫管制措施。

|公投後流傳的影片假訊息

公投雖已落幕,查核中心發現,公投結束後到一月底,網路仍陸續熱傳影片,指稱「某一政黨官員為公投慶功」,甚至有一段熱舞影片被指稱為國安局長陳明通,查核中心查核影片出處和原始事件之後,發現流傳的影片的原始事件為民間企業或協會機構的聚會或尾牙活動,跟特定政黨無關。

特別感謝排行榜技術提供:#資策會數位服務創新研究所
特別感謝排行榜資料來源:#Cofacts真的假的資料庫

【❌】這14天不要去特定超商,因為物流染疫?

【❌】這陣子不要去大賣場買年貨,易被匡列隔離?

【❌】感染Omicron恐腦霧,嚴重會失智?

【❌】喝茶能把病毒推入胃部,茶葉能殺死病毒?

【❌】科學發現缺維他命D,疫情控不下來?

【❌】補充維生素D、C和鋅可防重症,不需打疫苗?

【?】電話匡列為疫調對象,怕是詐騙?

【❌】影片:新冠病毒死亡率等於普通流感?

【❌】影片:民進黨有功尾牙,國安局長熱舞?

【?】60歲以上已感覺不到體內缺水,易脫水?

事實查核需要你的一份力量 捐款贊助我們

本中心查核作業獨立進行,不受捐助者影響。

事實查核需要你的一份力量 捐款贊助我們

本中心查核作業獨立進行,不受捐助者影響。

看見真實.打造美好台灣!

假新聞與假資訊破壞人類溝通最根本的真實原則,傷害民主運作最基礎的信賴原則,必須加以遏止,以免斲喪公共生活的品質。

02-2501 7010

[email protected]

  • 成立宗旨
  • 董事會
  • 組織架構
  • 查核團隊
  • 查核準則及說明
  • 捐款報告
  • 年度報告
  • IFCN的認證與申訴
  • 媒體報導
  • QA
© 2024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Taiwan FactCheck Center 更正政策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政策

Scroll to top
Invalid search form.
聯絡我們

關於我們

  • — 成立宗旨
  • — 董事會
  • — 組織架構
  • — 查核團隊
  • — 查核準則及說明
  • — QA

支持事實查核

  • — 捐款報告
  • — 年度報告
舉報與申訴

  • 最新消息
  • 查核報告
  • 謠言風向球
  • 議題觀察室
  • TOP10
  • 重點專區
  • 名家專欄
  • 國際視野
  • Podcast
  • 台灣事實查核學苑
  • 關於我們
    • 成立宗旨
    • 董事會
    • 組織架構
    • 查核團隊
    • 查核準則及說明
    • QA
    • 捐款報告
    • 年度報告
    • IFCN認證與申訴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