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網傳「感染Omicron後每4個人就有1個人出現『腦霧』,嚴重可能變成失智症」、「大家都害怕的失智症就是從腦霧開始的」?

【錯誤】網傳「感染Omicron後每4個人就有1個人出現『腦霧』,嚴重可能變成失智症」、「大家都害怕的失智症就是從腦霧開始的」?

事實查核報告#1482
網傳「感染Omicron後每4個人就有1個人出現『腦霧』,嚴重可能變成失智症」、「大家都害怕的失智症就是從腦霧開始的」?
發布日期/2022年1月28日

經查: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2/1/28版】

一、傳言所提「感染Omicron後每4個人有1人腦霧」等分析內容是出自一個APP統計資料,非正式學術研究,且是由確診者自行回報症狀,調查結果有諸多變數和不確定性。

二、醫師指出,腦霧並非特殊疾病的專有名詞,比較像是廣泛性的症狀描述,包含無力、疲倦、憂鬱、頭痛、注意力不集中等,都可廣泛稱為腦霧,且生活中很多狀況都可能導致腦霧,如嚴重感冒、喝酒宿醉、睡眠不足等。

三、醫師表示,感染新冠病毒造成的神經精神問題可能是暫時性、可恢復的,不能因為新冠病患有腦霧現象,就直接推論為「腦霧嚴重就會變成失智」或「失智症就是從腦霧開始的」,且病毒感染也非失智症常見危險因子。

四、醫師臨床觀察,並無新冠康復者反映腦霧症狀。

傳言和相關媒體報導誇大宣稱Omicron致腦霧風險,並過度將腦霧與失智症連結,因此,傳言為「錯誤」訊息。

 

圖文版(可左右滑動)

背景

社群平台和通訊軟體近期流傳訊息並搭配媒體報導連結指稱:「感染Omicron後每4個人就有1個人出現『腦霧』

『腦霧』屬於認知功能障礙,症狀如失憶、思維混亂、注意力難集中、頭暈和遺忘日常詞彙等,可能損害日後工作能力和日常自理能力,嚴重更可能變成「失智症」.這比會致死的重症還可怕QQ」

也有傳言指出,「之前omicron 還沒出來的時候,就有報導提出輕症仍可能腦霧,造成永久傷害。現在omicron來了,不太會讓你進重症,可是造成腦霧後遺症的比例卻增加了。」

另有部分媒體報導指出,「部分專家對於Covid-19初期症狀的變化,卻顯得憂心忡忡,並指出1/4患者疑似出現一種可能影響終身工作能力的可怕後遺症。」「越來越多的染疫後康復的民眾提到,腦霧正在損害他們的工作能力和日常運作,而大家都害怕的失智症就是從腦霧開始的。」


圖1:社群平台流傳訊息擷圖


圖2:通訊軟體流傳訊息擷圖

查核

爭議點一、傳言宣稱,「感染Omicron後每4個人就有1個人出現『腦霧』」,原始脈絡為何?

(一)查核中心以關鍵字檢索,傳言說法來自英國醫療保健公司ZOE,在2022年1月18日發佈的Omicrom症狀分析報告。分析報告指出,該公司在2021年12月整理新冠陽性病例在COVID APP回報的健康狀況,並與在2021年10月收集的資料進行比對,當時的流行株主要為Delta變種病毒。

分析報告指出,在兩個時期,確診者前五大症狀為流鼻水、頭痛、疲勞、打噴嚏、疲勞。Omicron和Delta造成的症狀沒有明顯差異,以往典型的症狀如嗅味覺喪失變得不那麼常見。


來自ZOE COVID研究的科學家也在影片中分析,確診者的症狀以流鼻水最為常見,有73%;也有超過6成確診者反應,曾出現頭痛、疲倦、打噴嚏和喉嚨痛;其他症狀包含持續咳嗽、聲音沙啞、發抖、發燒、暈眩,也有24%回報有「腦霧」(brain fog)。

(二)查核中心諮詢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他分析上述研究,為ZOE公司旗下的APP「ZOE COVID Study」,有24%的使用者主動透過APP回報自己有「腦霧」的現象。

林氏璧說,上述研究是以App蒐集確診者資料再發布於網站上的資訊,並不是正式的論文發表資料。

林氏璧說,腦霧是指一種注意力不集中,腦子不好使的狀態,若以此問題詢問一般人,可能很多人也會回答有。調查還有很多變數存在,如有些人可能是二度感染,也難以區分腦霧症狀是過去感染的影響或近期Omicron影響,且人如果生病頭痛疲勞,當然也難免會覺得注意力不集中、腦鈍鈍的。

林氏璧表示,若要真的研究新冠康復者是否會有腦霧的後遺症,應該要進行明確的研究,且清楚定義腦霧,實驗也應該要納入完全沒有染疫者作為對照組。但這樣的研究比較困難,目前學界對腦霧發生的機率及機制並無定論。

林氏璧說,傳言指出「
腦霧發生率達25%」的說法有很大的問題,另傳言還「恐喪失工作能力、恐終身腦損傷」更是太過誇大的解讀。

綜合以上,傳言「感染Omicron後每4個人有1人腦霧」,出自一個APP統計資料,非正式學術研究,且該資料由確診者自行回報,調查存有變數,目前學界對感染者腦霧發生的機率並無定論。

爭議點二、傳言宣稱「腦霧可能損害日常工作和生活自理能力,嚴重可能變失智症」「大家害怕的失智症就是從腦霧開始的」,是否屬實?

查核中心諮詢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王嚴鋒、國家衛生研究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齊嘉鈺、

什麼是腦霧(Brain Fog)?

王嚴鋒表示,腦霧不是一個科學名詞,也非特殊疾病的專有名詞,比較像是廣泛性的症狀描述。可以把腦霧想像成是腦子在一團迷霧之中,好像摸不著頭緒、無法正確做出決定的狀態,也有些人會描述為疲倦、頭痛、頭暈、沒辦法集中精神等症狀。

王嚴鋒說,過去有些科學文獻對新冠肺炎患病後的神經精神症狀進行分析,發現有四成病患有無力的現象,有四成覺得疲倦,有兩成有憂鬱症狀,有兩成有頭痛,有一成半有焦慮,這些神經精神症狀都可以廣泛稱為腦霧。生活中有很多狀況都可能出現上述狀態,如睡眠不足、喝酒宿醉、時差、嚴重的感染如重感冒或者是藥物的副作用等。因此,腦霧並非特定疾病。

齊嘉鈺表示,「腦霧」(Brain Fog)是比較通俗的用語,不是醫學或是科學的專有名詞。在科學界比較常使用的是「新冠長期症狀(Long COVID)」。英國國家健康與照顧卓越研究院對「Long COVID」的定義是指「感染COVID-19超過12週後持續出現的症狀」。影響的器官系統非常廣,包括:疲憊、呼吸困難、肌肉疼痛、咳嗽、頭痛、關節痛、胸痛、心悸、腹瀉、味覺與嗅覺改變等等。另一方面,病患也可能出現思緒模糊、記憶喪失、睡眠障礙等症狀。其中慢性疲倦、認知功能受損及專注力下降等就類似「腦霧」的症狀。

腦霧與失智有關嗎?

王嚴鋒表示,除了較為少見的病毒直接侵犯腦部外,新冠病毒感染也會造成一些全身性的變化,可能間接影響到腦部神經元的功能。如肺功能受損後,血液中氧氣濃度下降,可能造成大腦缺氧或缺血,同時,新冠肺炎也會產生嚴重的全身性發炎反應,引發細胞激素的釋放,進而造成氧化壓力,也可能影響大腦神經元的正常運作,造成頭痛、頭暈、精神無法集中的症狀。此外,新冠感染者在急性期,可能會產生血栓造成中風,而中風所導致的腦損傷,也會影響認知和反應能力。在另一方面,新冠肺炎大流行後,也可能造成一些間接相關的後果,如可能因被隔離、擔心染病家人的病況、遠距工作新生活型態適應不良等等,引發心理焦慮或睡眠品質不佳而影響腦的功能。

但是,王嚴鋒說,上述的狀況造成的神經精神問題,或許是暫時性的,將來有機會可以恢復,因此,並不能因為新冠病患有腦霧現象,就直接推導出「腦霧嚴重就會變成失智」或「失智症就是從腦霧開始的」。失智症通常是需要許多年的病變累積後發展而成,目前新冠肺炎肆虐也不過是近兩年的事,是否確實與失智症相關,仍有待後續的觀察與研究。

王嚴鋒說,目前醫學研究顯示,失智症的危險因子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有所區別,年輕時教育年限較短,中年時聽力受損、腦部外傷、高血壓、過度飲酒、肥胖(BMI大於30),晚年時抽菸、憂鬱、缺乏社交、缺乏成成運動、糖尿病和接觸到空氣污染,都會增加將來發生失智症的風險。而病毒感染並非屬於上述常見危險因子。

王嚴鋒說,若要說新冠感染直接造成失智,除非是在急性期,因敗血性休克或血栓造成急性腦中風,造成腦細胞嚴重損害,導致血管性失智症,這種情形其實並不常見。因此,雖然新冠病患可能會有腦霧,但因此就說腦霧會導致失智,或許太過武斷。另外,雖然失智症前期確實可能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忘東忘西、疲倦等類似腦霧的症狀,但並不是說所有有這些症狀的病患,將來一定會演變成失智症,也不能據此就說腦霧等同失智症。

王嚴鋒也說,目前對新冠病毒康復者的追蹤研究仍在進行當中,且Omicron也剛問世不久,現階段並不清楚Omicron造成的長期後遺症及未來可能的傷害。

查核報告在查核報告1168號曾就腦霧議題採訪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鄭勝允。他表示,當人們煩心、緊張或遇到壓力時,大腦需要分出一些腦力,去試著克服這些情緒,自然無法處理需要腦筋全速運轉的事情。患者常常將這類的情況形容為「腦霧」,也就是思考上沒有以前那麼清晰,彷彿在十里霧中迷失了方向。

鄭勝允說,臨床上,「腦霧」就像是「假性失智症」,會出現認知功能減退的情況,如:記性變差、無法專心、反應遲鈍、無法完成過去能勝任的事情等。但有別於失智症是不可逆的病症,「腦霧」的患者在改善背後原因後,認知功能減退的狀況是可以逆轉、康復的。

綜合以上,腦霧並非正式的科學名詞,也非特殊疾病的專有名詞,而是廣泛性的症狀描述,如頭痛、頭暈、注意力不集中等。感染新冠病毒或隔離措施、心理焦慮確實可能造成認知功能和注意力受到影響,但不能推導為腦霧嚴重就會變失智症,且病毒感染也非失智症常見危險因子。

爭議點三、目前醫學界對Omicron腦霧後遺症的觀察為何?

(一)查核中心諮詢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防疫專責病房主任暨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周俊良。他表示,目前並無醫學科學證據證實Omicron會造成腦霧,且目前北醫附醫對新冠康復者的追蹤也發現,並無康復者反應腦霧的狀況。

周俊良說,康復者自訴的症狀不排除是未經確診的長年老毛病,如過敏性鼻炎或氣喘,但康復者以為是感染新冠才引發,導致對於感染後副作用的分析會有很多調查上的不確定性。

周俊良說,根據北醫附醫追蹤康復者的狀況,有些人自訴持續咳嗽、呼吸不順,但追蹤超過半年,大部分人的症狀都隨時間消除,甚至外界常有疑慮的肺纖維化,病人長期追蹤下來,肺部的狀況也都很好。

(二)齊嘉鈺表示,醫學界或是科學界對感染COVID-19之後的「腦霧」症狀定義、原因以及盛行率等仍然有爭議。對於最近兩多月才快速竄起、肆虐全球的Omicron病毒是否更容易導致腦霧現象,答案一樣不清楚。目前包括WHO、美國CDC和英國都投入進行Long COVID的長期大型研究,希望能盡快找出原因和治療的對策。現階段會鼓勵民眾在感染恢復後,能保持適度的運動、均衡的飲食和充足的睡眠,遠離焦慮和壓力,才能降低新冠感染對身心的影響。

(三)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在2022年1月27日指揮中心記者會回應Omicron致腦霧議題時表示,目前並無專責醫院回報有發現腦霧或疑似腦霧症狀的情形,但這牽涉到感染者後續的併發症,需較長時間觀察,後續會有針對康復者的追蹤計畫,屆時才有較正式和客觀的統計。

綜合以上,醫學界和科學界對Omicron造成腦霧的後遺症仍有爭議,也還有待更多證據。

結論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2/1/28版】

一、傳言所提「感染Omicron後每4個人有1人腦霧」等分析內容是出自一個APP統計資料,非正式學術研究,且是由確診者自行回報症狀,調查結果有諸多變數和不確定性。

二、醫師指出,腦霧並非特殊疾病的專有名詞,比較像是廣泛性的症狀描述,包含無力、疲倦、憂鬱、頭痛、注意力不集中等,都可廣泛稱為腦霧,且生活中很多狀況都可能導致腦霧,如嚴重感冒、喝酒宿醉、睡眠不足等。

三、醫師表示,感染新冠病毒造成的神經精神問題可能是暫時性、可恢復的,不能因為新冠病患有腦霧現象,就直接推導出「腦霧嚴重就會變成失智」或「失智症就是從腦霧開始的」,且病毒感染也非失智症常見危險因子。

四、醫師臨床觀察,並無新冠康復者反映腦霧症狀。

傳言和相關媒體報導誇大宣稱Omicron致腦霧風險,並過度將腦霧與失智症連結,因此,傳言為「錯誤」訊息。

補充資料

為什麼感染新冠病毒會腦霧?

齊嘉鈺表示,有關腦霧症狀的原因,目前研究傾向認為與新冠肺炎病毒感染後引發的免疫反應和發炎反應有關。美國最新的一個研究發現,感染新冠病毒後,出現腦霧症狀的病患腦脊髓液中蛋白質升高的比例比較高,顯示他們中樞神經系統的發炎反應比沒有腦霧症狀的人明顯而且持續。

齊嘉鈺說,此外研究也發現,新冠病毒會造成血管的內皮細胞受損,也可能因此影響腦部某些區域的血流供應。在一些腦部功能影像研究也發現,有腦霧症狀的人的腦部與認知、專注度和短期記憶有關的區域代謝活性會降低,因此可能導致相關臨床症狀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