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睽違四年】國際事實查核聯盟二度來台培訓 探索不實訊息領地
記者何蕙安/報導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與國際事實查核聯盟(IFCN)7月5日共同舉辦「探索不實訊息領地:事實查核101」工作坊,由IFCN國際教育培訓經理阿蘭娜.德弗札克(Alanna Dvorak)授課,吸引台灣查核組織、新聞媒體從業人員,公民團體,及傳播與資訊科技學者等30人參加。
圖1:阿蘭娜.德弗札克(Alanna Dvorak)是國際事實查核聯盟(IFCN)的國際教育培訓經理,她主要製作互動式學習材料,培力全球新聞工作者/攝影:潘云薇
上一次IFCN在台開課是在2019年底,當時是時任IFCN的總監Baybars Örsek和副總監Cristina Tardáguila來台擔任講師。睽違近四年,德弗札克趁著7月初來台參加台灣事實查核中心主辦的2023亞洲事實查核論壇的機會,推廣事實查核運動與相關技術工具。
成立於2015年的IFCN,隸屬於美國新聞學研究組織波因特學院(Poynter),旨在串連與提升國際事實查核社群,共同對抗錯誤資訊。IFCN在2016年推出事實查核準則,用以規範事實查核組織與工作的獨立性、中立性與透明性,提升行業標準。目前全球已有超過150家查核組織取得IFCN認證,包括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從2018年取得認證至今。
圖2:「探索不實訊息領地:事實查核101」工作坊的講師、IFCN國際教育培訓經理阿蘭娜.德弗札克(Alanna Dvorak)與學員/攝影:潘云薇
事實查核有助於對抗錯誤資訊
在台灣即將吹起總統大選號角之際,德弗札克以2018年史丹佛博士生克柔伊.林(Chloe Lim)的研究為例,強調事實查核的重要性。該研究追蹤與比對2012年與2016年美國大選候選人公開言論,發現當候選人的言論被事實查核組織查核並評比是錯誤時,該名政治人物未來重複該錯誤說法的機率會下降9.5%。
這樣的影響力在2016年的美國總統大選格外明顯,被查核後,時任民主黨候選人的希拉蕊重述錯誤言論的機率大幅下滑14.5%;代表共和黨競選的川普的降幅也有9.2%。
此外,另一份在阿根廷、奈及利亞、南非與阿根廷等四國進行的跨國研究也檢視,事實查核報告可以有效減少人們誤信錯誤資訊,而且即使是看了報告的兩週後仍具有效力,且該效力可以跨越不同文化與政治光譜。因此事實查核可以作為對抗錯誤資訊的重要工具。
圖3:IFCN國際教育培訓經理德弗札克在參加亞洲論壇後多留一天,為台灣媒體記者與公民團體培訓。/攝影:潘云薇
德弗札克強調,儘管事實查核並非高深的火箭科學,但也沒有一套教科書或是一個軟體可以輕易的檢視或適用所有的查核,查核記者必須保持好奇心與懷疑、一絲不苟的分析欲查核的內容;另外,也並非所有內容都能夠查核,例如個人意見、不具體的概念與對未來的預測都不在可查核的範圍內。
除了介紹IFCN與查核概念,德弗札克也介紹了多個數位查核工具,包括透過運用圖片搜尋引擎分析影片與圖片、利用Mapchecking估算活動群眾的人數、使用Google地圖並輔以太陽陰影、山峰地圖與氣象監測等其他工具定位某個影像的地理位置,以及如何調查社群平台,找出發動不實訊息的帳號是否是網軍或是機器人帳戶。
圖4:學員正在實作練習群眾人數估算工具Mapchecking。該工具可以透過Google地圖與人口密度估算群眾大小,用來檢視宣稱遊行或活動人數的傳言/攝影:潘云薇
透過事實查核與報導建立信任
面對台下的媒體從業人員,德弗札克感慨的指出,媒體身肩「打擊錯誤資訊」的責任與社會期許,但另一方面,媒體也逐漸成為了錯誤資訊的主要傳播者之一,有些媒體因為搶快報導而疏於查證,有些使用誤導性的標題吸引點閱量與廣告,有時候則是報導本身並未說明清楚,造成誤解。
也因此,德弗札克當天也花了一些時間講述媒體應如何透過事實查核、提前破解、媒體素養與保持透明度等策略,來建立讀者信任。具體而言,她建議,報導中不要只使用單一消息、儘可能找到最原始的消息來源或找到當事人確認,檢視可得的數位與實體證據、諮詢多位專家等。
圖5:「探索不實訊息領地:事實查核101」工作坊上課現場/攝影:潘云薇
德弗札克也強調媒體在報導時要善盡責任,忌諱反覆重複錯誤傳言的內容,避免引用假訊息傳播者的說法,也不要提供錯誤資訊網站的連結。最好在錯誤傳言旁附上查核結果,並盡可能提供清楚的脈絡,解釋錯誤資訊流傳的相關背景。
「試著在你的報導中創造一個『真相三明治』,用正確與真實的知識來包圍錯誤資訊與謊言。」德弗札克建議,可以在文章中適時加入所提及資料的連結、甚至引導人前往相關的媒體素養內容,讓人們可以橫向、水平式的閱讀,追溯到資訊來源,同時也有助於增加報導的透明度。
圖6:工作坊學員與IFCN講師德弗札克互動。/攝影:潘云薇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