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小喵出任務】疫情延燒別心慌 專家解析Omicron關鍵十問

【查小喵出任務】疫情延燒別心慌 專家解析Omicron關鍵十問

記者陳偉婷、馬麗昕/報導

受變種病毒Omicron影響,全球各國新冠肺炎確診數飆升,台灣也受境外移入壓力影響,近日陸續出現桃園機場、家庭和職場、餐廳的本土群聚案,也引爆民眾對疫情的擔憂。查核中心觀察到,近日有關疫情、Omicron傳言急速成長且內容樣態多元,有對於疫情發展的預測、Omicron的特性和造成的症狀的介紹;也有一些傳言引述他國疫情狀況並給予防疫建議,但事實是,各國疫情狀況不同,傳言去脈絡的內容就可能引起民眾誤解。

查小喵出任務,匯集近期民眾廣傳的Omicron傳言,採訪國家衛生研究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齊嘉鈺、台大公衛學院教授
陳秀熙、台大兒童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李秉穎,並整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近期公布的疫情數據,解析民眾關心的議題,面對變種病毒疫情不慌張!

Q1:國際Omicron疫情趨勢如何?

陳秀熙表示,針對全球疫情,目前仍處於快速上升的時期,2022年1月前兩周相較於12月中後期的確診個案增加率達到133%,大約有70%以上都是Omicron。歐美各國都可以看到Omicron病毒將取代Alpha、Delta成為最主要流傳病毒株的趨勢。整體來看,歐美因應Omicron逐漸走向流感化的趨勢,防疫策略上,採取讓多數輕症/無症狀病患優先在家休養的方式。

Q2:Omicron對台灣造成的疫情?

陳秀熙說,隨著Omicron在國外的流傳比例增加,台灣目前可以看到的大量境外移入確診案例中,Omicron境外移入確診個案愈趨增加。推斷台灣未來境外移入可能就會以Omicron為大宗,Delta以及其他病毒株為少數。

陳秀熙說,在本土社區傳播情況中,也可以看到Omicron病毒傳播非常快速,桃機延伸的傳播鏈仍待觀察。而一旦確診量大增,疫調速度會趕不上傳播速度,防疫策略也必須動態調整。

李秉穎表示,目前台灣社區確實有疫情風險,Omicron病毒的傳播力很強,加上冬季,病毒殘留在物體表面的時間也會拉長,且目前台灣還有約2成民眾完全沒打過疫苗,若這群人不幸感染,仍有大規模傳播、造成後續重症死亡的風險,也不排除醫療體系會因此受影響。

李秉穎說,現在疫情的狀況不像2021年5月的狀況,緊張程度大不如前,有可能是民眾對疫情麻痺了,也對防疫倦怠了。很多人會說要跟病毒和平共存,但和平共存的條件是最好大家都打疫苗才有可能,如果還有2成人沒打疫苗,仍會是防疫的隱憂。

Q3:感染Omicron的症狀通常有哪些?

查核中心採訪國家衛生研究員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研究員齊嘉鈺。齊嘉鈺表示,目前南非和英國的研究都認為Omicron引發重症、住院的風險較低,造成的症狀也較為輕微。根據南非醫生指出,Omicron常見的症狀包括:倦怠、發燒、全身酸痛、流鼻水、喉嚨沙啞。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在2022年1月10日記者會指出,目前台灣境外移入的Omicron,症狀主要以喉嚨癢、喉嚨痛、輕微咳嗽、發燒、鼻塞、全身倦怠等類感冒類流感 症狀,也有少數有嗅味覺異常。

羅一鈞說,如果感染後沒症狀,確實不容易有警覺心;且因相關症狀與呼吸道感染症狀、過敏類似,也可能被誤以為是過敏。民眾若有相關接觸史、或入境居家檢疫民眾,有頭痛、全身肌肉痠痛,都要當成可能有染疫的症狀來處理,及早通報、採檢。

Q4:台灣Omicron個案具體情況如何?

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在2022年1月14日記者會上公布的統計資料,截至14日,台灣累計317例Omicron個案,包含278例境外和39例本土。以278例境外移入個案進行分析,大部分個案都是成年人,以20到60歲的青壯年為多,男性個案比女性個案略多。

羅一鈞說,278例個案中,有259例都有完整接種過疫苗;有200例個案都是入境即被篩檢出來,意即目前的採檢策略,不管是機場落地採檢或唾液採檢,有很高的比例可在第一時間就攔截;另檢疫民眾也有定期快篩,部分個案是在入境第三天、第六天篩到,縱然有少數個案是檢疫尾聲才篩到,但也都有在檢疫完成前篩到,沒有回家才被篩到的個案。

至於症狀統計,觀察278例個案,目前還沒觀察到中重度以上個案,目前約5成無症狀、5成輕症,跟國際趨勢相吻合。

Q5:為什麼Omicron的症狀感覺較為輕微?

羅一鈞說,目前Omicron個案雖多輕症和無症狀,但也多數都是有完整接種疫苗;如果沒有打疫苗或沒有完整接種,根據國外觀察,染疫後重症的機會會比其他人來的高,因此仍鼓勵大家完整接種疫苗,避免感染有更高風險出現重症。

齊嘉鈺說,根據目前的動物研究,Omicron病毒株容易在上呼吸道繁殖感染,比較不會感染下呼吸道,在肺部組織中增殖力較弱,這可能是導致疾病嚴重度較低的因素。

Q6:如果Omicron患者多是輕症,為什麼我們需要擔憂?

李秉穎說,目前感染Omicron者雖多是輕症,但不會只造成輕症。有打過疫苗者,感染Omicron確實重症比例非常低,但有2成沒打過疫苗的人,就可能會重症或死亡。以澳洲為例,澳洲過去疫情控制很好、民眾缺乏先天免疫,近期受疫情影響,死亡數也上升,因此就算感染Omicron多是輕症,也仍要謹慎應對。

陳秀熙說,Omicron雖然症狀較輕微,但比起Delta等其他病毒株,Omicron的平均潛伏期較短,目前國際認定潛伏期是3天。因此,Omicron的傳染期縮短、病毒量升高速度變快。由於其傳播率高,一旦進到社區,就很有可能會造成疫調匡列趕不上染疫的情形。

Q7:面對Omicron,有必要打第三劑新冠疫苗嗎?

陳秀熙說,雖然施打第三劑疫苗不一定能百分百抵抗病毒感染,但是確實能有效降低重症、致死率。

陳秀熙表示,民眾現在評估是否打第三劑時,要考量的是過去施打過的疫苗效力是否過期。台灣自2021年8月後陸續針對高危險族群施打第二劑,且都是以兩劑AZ為主。由於疫苗保護力有其時效性,許多人的疫苗保護力在12月中快速消退。面對12月中以後出現的社區感染,這批高危族群反而有染疫風險。因此,目前應加快高危險族群施打第三劑疫苗的量能,拉高社區的免疫保護力。

李秉穎表示,接種疫苗可以降低感染新冠病毒後重症和死亡風險,接種第三劑可降低死亡率,風險下降9成。縱使接種第三劑後過一段時間,抗體校價反應會降低,但也不會完全沒有保護力,對於T細胞的反應仍在,也會有交叉免疫效果。

Q8:Omicron為何傳染力這麼高?是因為空氣傳播嗎?

李秉穎表示,觀察台灣目前的疫情,並沒有證據證實新冠病毒會大規模的空氣傳播,如餐廳、職場等群聚,如果真的是空氣傳播,染疫的數字會更多;但現行的狀況是這些公共空間的大部分人是沒有染疫。意即雖然不排除會有少數個案可能因密閉空間、因空氣不流通而染疫;但主要的傳染途徑仍是飛沫、近距離接觸和環境接觸為主。

Q9:因應Omicron要採取新的防疫作法嗎?

至於因應Omicron,李秉穎說,台灣嚴守邊境,民眾就遵守一直以來的防疫作為,保持社交距離、戴口罩、勤洗手等。

陳秀熙說,過去Alpha、Delta傳染管道以飛沫傳染、親密接觸為主,由於Omicron傳播率高的特性,也造成它多元化的傳播管道,除了飛沫、近距離接觸的傳染途徑,環境接觸、氣溶膠傳播的傳染性機率都會增加。因此,室內的環境通風、固定的清消非常重要。如廁所、電梯、手扶梯落實定期消毒。

陳秀熙說,近期也有討論餐廳是否禁內用,但重點不是要不要關,因為關了餐廳內用,仍有其他公共環境染疫的可能,無法有效避免群聚染疫。重點是要落實餐廳的公共環境、廁所定期清消。民眾若擔憂,可減少公共環境出入,並落實個人防疫措施,如戴口罩,勤洗手,摸了公共環境後更要記得消毒。

Q10:Omicron傳染力強,如何避免癱瘓醫療系統?

陳秀熙說,當然Omicron輕症對個人危害程度較小,但一旦輕症數量變多,對於國家的醫療資源就會是很大的負擔。因應未來Omicron可能的社區傳播風險,台灣目前要做的是確保醫療量能,做好輕/重症分流。比如輕症至加強版集中檢疫所、重症再送醫。

陳秀熙說,歐美目以流感化輕症化定調Omicron疫情,對於輕症/無症狀患者採取的措施是居家隔離,有症狀可能再進行遠距醫療或是送至醫院。當然台灣目前疫情狀況不同,仍能採取輕症加強檢疫所、重症醫院的分流。但仍須依疫情狀況動態調整,確保醫療量能充足。

李秉穎說,目前台灣醫療量能充足,但因應農曆春節期間可能有疫情變化,要先把專責病房空出,因此現行採用輕重症分流的政策,年輕、輕症或無症狀患者會送到加強版防疫旅館或集中檢疫所。因無症狀或輕症者沒有醫療醫療需求,放在醫院也是隔離而已,移到防疫旅館或集檢所有助保留醫療量能。

根據指揮中心在2022年1月17日公布的資訊,為保全醫療量能,從1月15日起啟動落地採檢陽性輕症分流,從15日至17日中午,已經轉送28名確診輕症旅客到「檢疫所」;並自18日起,將分流條件放寬為20至49歲落地採檢陽性且經現場人員評估無急性身體狀況者,優先收治「加強版防疫旅館」或「加強版集中檢疫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