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假訊息年度高峰座談】對抗假訊息不能只靠法律 媒體識讀教育培養群體免疫力
記者陳偉婷、何蕙安/報導
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今天舉行假訊息年度調查發表暨高峰論壇,邀產官學各界重視假訊息管制與網路社群平台的治理責任。平台業者均表示,持續致力提升平台內容品質,著重民眾的媒體識讀教育,與第三方事實查核機構合作,讓民眾更有識別的能力。
行政院政務委員羅秉成則說,防範假訊息就像傳染病防治,每個人都要有辨識假訊息的素養能力,對抗假訊息也必須跨界、跨域,各領域相互合作,不能只靠「法律」解決問題。
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2月18日下午於台大學法律院霖澤館一樓國際會議廳舉辦「2022年假訊息年度調查發表暨高峰論壇」,邀請行政院政務委員羅秉成、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主委陳耀祥、Google 台灣政府事務及公共政策協理高瑋均、Meta台灣公共政策協理陳奕儒 、LINE TODAY資深總監彭瀞儀與會交流。現場超過200位民眾與會,包含國內外媒體、學者和民眾,一同關心假訊息議題。
根據2022年假訊息大調查,結果發現,有9成民眾日常曾收到假訊息,另也有超過9成民眾認為假訊息問題嚴重。值得注意的是,當問到假訊息對個人的影響時,有 58%受訪者認為自己不會受假訊息影響,但 94%受訪者認為,「他人」容易受假訊息影響。有約7成民眾認為政府、科技公司應該限制假訊息在網路流傳,即使相關作為損害人民的言論自由。
捍衛言論自由 管制假訊息不能只靠法律
對於上述調查結果,與會的羅秉成說,調查反映民眾對假訊息危害的情緒和恐懼,很多民眾對假訊息感到憂心,甚至不惜為管制假訊息的危害而犧牲言論自由。很多民眾也認為政府應該立法要求平台業者管制訊息,但權力行使應該要小心,以免反而蒙受其害。台灣是珍惜言論自由的國家,不能以傷害言論自由進行訊息管制,這是基本的紅線,也因此無法單靠法律解決假訊息的問題。
羅秉成說,對抗假訊息是長期抗戰,數位野火燒不盡,難以想像有消滅的一天。敵對勢力透過假訊息協同作戰,也成為一種無煙硝的戰爭,無須砲火就打到心房,透過假訊息,有組織有系統地改變行為認知,民眾還不自知,甚至自認不受影響。相關研究也顯示,假訊息攻擊的脆弱族群也包含知識份子,意味每個人都會受到其威脅。
就像人人擔憂的新冠病毒,羅秉成說,假訊息也像傳染病,每個人都該培養應對假訊息的免疫力,單靠政府部門也不夠,而是民間、企業、個人,每個人都有這樣的能力。這也不是單靠法律就能解決的問題,應跨部會、跨部門的公私領域合作、跨國際及跨界,傳播、社會、心理、文化,甚至是哲學,要各領域合作。
培養假訊息抵抗力 媒體識讀成最大公約數
參與論壇的平台業者,包含Meta、Google 和Line,均強調面對假訊息的應對策略,包含移除煽動、惡意、違法的不實訊息、降低錯誤訊息的觸及率,並和第三方事實查核機構合作,提供更多正確訊息,且培養民眾媒體識讀能力是應對假訊息的核心。
Meta台灣公共政策協理陳奕儒表示,各界討論假訊息時常常將misinformation(錯誤訊息)和disinformation(造假資訊)一起討論,但兩者定義不同。前者是內容的錯誤,可經由第三方事實查核機構查證、評斷;後者則是惡意的資訊操弄,協同性的造假行為。如多個帳戶協同運作,刻意散播無法被驗證為錯誤的內容,如特定價值觀或個人心情表達,意圖將特定訊息傳播給眾人以達到誤導的目的,釐清定義有助凝聚討論的共識。
Google 台灣政府事務及公共政策協理高瑋均則說,管制假訊息的公共政策應通盤考量,監測政策應有開放思維,有合理的法規架構,且應避免強制業者主動監控,若該內容為不當出現的有害內容卻無法可管,可考慮納入法律範疇處理。
LINE TODAY資深總監彭瀞儀說,LINE數位當責計畫開創「 LINE 訊息查證」平台,累計75萬人主動加入好友,並透過官方帳號查證各種訊息。觀察發現,用戶的主動查證從2019年37%提升到2021年的41%,在LINE首頁謠言破解專區中,涵蓋查核組織的查核報告逾2700則,在2021年疫情後的5到7月,瀏覽量也提升4倍。台灣透過公私部門協力,在保障民眾言論自由同時,也遏止不實資訊散佈。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主委陳耀祥表示,管制假訊息應以自律為優先,除了業者自律希望透過制度達到集體自律,讓業者、公民社會透過治理模式建立自律模式,沒辦法解決的才會靠他律或法律。
管制假訊息可能性 平台和獨立查核機構合作打假
論壇尾聲,與會民眾對立法管制假訊息有諸多提問。羅秉成強調,立法本身其實不困難,困難的是「假訊息的複雜問題已經不適用法律就可以解決」;畢竟台灣並非極權國家,權力的行使要非常謹慎,在不傷害言論自由的情況下來管制,否則會造成更多傷害。在種種考量下,由平台業者與獨立查核組織架構的打假模式,可能更為可行。
羅秉成指出,如果立法管制,可分為「行政處分型」與「法院令狀型」兩種:前者是由主管行政部門直接下令移除;後者則是由利害關係人向法院請求下架違法內容。法國目前即採取法院介入的作法,台灣也有意參考,但在上屆立院會期未能完成立法。
儘管「法院令狀型」的作法可以交由獨立的司法來調查判斷,避免行政部門獨斷的爭議,但可能造成法院案件量大增、緩不濟急,且法院對於介入政治類言論爭議的案件也有疑慮。在以上考量下,獨立事實查核組織與社群平台的「中介型」合作機制,成為了立法之外的解套方式。
羅秉成解釋,在獨立的查核組織偵測到假訊息、發布查核報告後,平台業者尊重查核組織結果,根據其報告降低該則假訊息的傳播或移除,這樣的「中介型」作法無需經過法院認定,也可以避免公部門的權力濫用。
不過,該模式的建立仰賴一個成熟的資訊生態系,除了查核組織要有專業能力,關鍵是必須保持高度獨立、不接受政府資金,深獲民眾信任,該模式才可能成功。至於該模式是否需要立法協助規範,羅秉成認為都有討論空間。
羅秉成強調,在打假訊息上,希望可以在符合台灣民主法治下、在社群平台自律治理與媒體素養教育下多方建構出「台灣模式」。現階段全球仍然沒有一個所謂能打擊假訊息的最佳模式,台灣仍要借鏡各國作法,慢慢形成自己的模式。
陳耀祥也認為法律並非萬能,政府也不宜過度介入,在對抗假訊息的具體操作上仍需要跟平台業者溝通,建構出共同自律的模式。他也提醒應注意社群平台演算法的議題,很多平台業者因其演算法而收入大量廣告利潤,但同樣的演算法也可能向用戶推播假訊息,導致很多人受害。
許多民眾也很關心社群平台內部移除內容的標準。Meta台灣公共政策協理陳奕儒表示,Meta主要是根據其制定的社群守則,當平台上的內容有違反社群守則的內容或是行為,可能會影響平台用戶的安全,平台就會採取行動;此外,Meta也密切監控一些可能造成使用者危害的新興有害內容。
至於有建議LINE在用戶發送訊息時加註查核資訊,LINE TODAY 資深總監彭瀞儀回應,LINE的訊息都是點對點加密,在沒有用戶授權的情況下LINE也無法看到內容,因此無法去比對用戶的資訊是否含有錯誤資訊。她強調,LINE目前主力會放在與第三方查核單位的合作,鼓勵用戶分享正確資訊。
推薦閱讀
【假訊息與事實查核調查出爐!】民眾肯定民間查核機構的公信力 盼政府立法促平台自制
【假訊息年度大調查】台灣首次針對假訊息現象與事實查核成效大調查 學術報告出爐
【報告更新 2022/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