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網傳「西方很多人已經出現了3-6次感染…第4次開始,則已經有人出現更嚴重的味覺嗅覺喪失、聽力視力受損、腦霧、肺部纖維呼吸困難…每天早晚衛生間艾熏阻斷氣溶膠傳播…」?
【錯誤】網傳「西方很多人已經出現了3-6次感染…第4次開始,則已經有人出現更嚴重的味覺嗅覺喪失、聽力視力受損、腦霧、肺部纖維呼吸困難…每天早晚衛生間艾熏阻斷氣溶膠傳播…」?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3/1/31版】
一、專家指出,觀察到新冠病毒的變異過程,是病毒株的突破率愈來愈強,代表它傳染力會愈來愈高,不過,其毒性也變弱,致重症、死亡率都降低。傳言稱新冠是「傳播力更強的為殺傷力強的病毒株開路」,並不正確。
二、專家表示,國外、台灣都有重複感染者,通常重複感染者的症狀通常較輕微,並不是感染愈多次就會導致重症、死亡;而針對高危族群如銀髮族、三高、糖尿病、免疫功能差者,重複感染仍有重症風險。
三、中醫指出,目前並沒有確切的證據顯示「使用艾草薰蒸」這個方式可防止新冠感染。毒物科專家則提醒民眾,燃燒艾草會產生PM2.5,在密閉空間如廁所燃燒,可能會增加室內空氣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濃度,還有可能誘發過敏或加重氣喘發作。
四、專家指出,傳言提到的「甘草杏仁金花湯」並非傳統中藥方劑,此方不能預防新冠。沒染疫的人隨便亂喝反而會降低免疫力,不建議服用。
五、傳言被冠名為「分享自清冠一號研發團隊研究員..」。經求證該研究員,研究員表示該文並非他撰寫,他也呼籲民眾不要再轉傳錯誤訊息。
因此,傳言為「錯誤」訊息。
推薦閱讀
背景
社群平台、通訊軟體2023年1月流傳訊息:「現在最先躺平的西方很多人已經出現了3-6次感染,而根據這些國外「先躺經驗」我們可以看到:一般年輕人第1-2次感染還好,但老外不少人從第3次開始就會經歷較長時間的味覺嗅覺喪失,吃任何東西都是一個味道,如同嚼蠟燭般非常痛苦,有些持續一兩年都好不了,最後得了抑鬱症。而從第4次開始,則已經有人出現更嚴重的味覺嗅覺喪失、聽力視力受損、腦霧、肺部纖維呼吸困難等長期症狀。所以切記保護好自己,不要誤以為早陽早好、再怎麼陽都不怕,這是無知者無畏….」
圖1:社群平台訊息擷圖
圖2:通訊軟體擷圖
同樣的謠言在2023年1月底再度流傳,並冠上「分享自清冠一號研發團隊研究員…」
查核
爭議點一、網傳「西方很多人已經出現了3-6次感染….第3次開始就會經歷較長時間的味覺嗅覺喪失….第4次開始,聽力視力受損、腦霧、肺部纖維呼吸困難等長期症狀」,是否正確?
查核中心採訪研究台大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王弘毅、馬偕兒童醫院醫務部主任邱南昌。
王弘毅研究新冠病毒變異。他表示,國外、台灣都有重複感染者,但是目前沒有科學實證或是資料顯示感染愈多次症狀愈嚴重,並不是感染愈多次就會導致重症、死亡。整體來說,重複感染愈多次,症狀會較為輕微,但是免疫系統比較弱的族群,老人、三高患者,其感染仍有重症、死亡風險,因此,針對此族群,仍要小心防疫,盡量接種疫苗,降低重症風險。
邱南昌說,現在民眾感染過後,確實有可能重複感染,因為只要感染過一段時間,抗體就會掉下來,就有可能感染新的變種病毒株。對大部分人來說,重複感染者的症狀通常較輕微,導致肺纖維化重症的機率很低。但是個人免疫功能很差者,或是脆弱族群老人、三高、糖尿病等,重複感染仍有重症風險。因此,針對高危族群,仍建議施打第四劑疫苗,小心防疫。
爭議點二、網傳「新冠變異比流感更為凶猛…先用毒性低但傳播力超強的毒株開路….為傳播能力更低但殺傷力更強的毒株開路」,是真的嗎?
王弘毅說,網傳的說法完全錯誤,邏輯也說反。事實上,比起流感,新冠病毒的突變率並沒有特別快,且目前觀察新冠病毒變異的趨勢,仍有一定的變異規律。
王弘毅分析,新冠病毒株的變異規律,是從一開始的原始病毒株,再到Alpha、Delta、Omircron,新冠病毒的傳染力確實越來越強,但是,除了Delta比Alpha重症、致死率高之外,後來變異的Omicorn、Omicron亞種的病毒株,其重症、致死率都比較低。過去也有研究證明,不論是否打疫苗,Omircron的重症、死亡率都比較低。
王弘毅說,現在美國主要流行的病毒株XBB.1.5,是Omircron變異株的亞種,其傳染力確實很高,但是目前並沒有證據顯示它的致命性以及嚴重程度比較高。
邱南昌也說,目前新冠的變異情形是突破率愈來愈強,代表它傳染力會愈來愈高,但是其毒性會變弱,致重症、死亡率都變低。傳言講「先用毒性低的病毒株為殺傷力強的毒株開路」並不正確。
邱南昌說,而目前美國主要流行的病毒株XBB1.5,傳播力很強,但是目前美國重症、死亡率並沒有特別高。目前看來其仍是輕症為主。
爭議點三、傳言稱「每天早晚衛生間艾熏阻斷氣溶膠傳播」,用艾草薰蒸可防新冠?
查核中心採訪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特聘教授楊振昌、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藥劑部吳宗修博士、六必居中醫診所中醫師黃馨儀。
(一)楊振昌表示,傳統上使用「菊科嵩屬」的艾草薰蒸,被認為可能具有消毒及殺菌等作用,COVID-19疫情期間,中國有些醫院也建議使用艾草薰蒸以消毒滅菌;不過,檢視現有科學文獻,卻難以證實此一論述,目前也沒有確切的證據顯示「使用艾草薰蒸」這個方式可以有效阻斷COVID-19的氣溶膠傳播。
楊振昌表示,燃燒艾草主要擔心會產生PM2.5等懸浮微粒,另外根據過去相關研究,艾草燃燒後可能會增加室內空氣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及甲醛等物質的濃度。
楊振昌表示,如果在通風不良的環境,燃燒艾草所產生的細懸浮微粒有可能對人體產生健康危害,例如誘發過敏或加重氣喘發作等,特別是在長期使用狀況下,更可能對呼吸道、心血管系統及其他器官產生危害;其他氣體成分如果濃度過高,也可能對人體產生不同程度的健康危害。
(二)吳宗修表示,目前僅查到一篇艾草燻蒸消毒預防COVID-19的研究,但僅限於理論推測,還需要更多證據來支持。
吳宗修表示,在浴廁燃燒艾草燻蒸消毒對健康有危害,也沒必要,他建議噴酒精消毒即可。
(三)黃馨儀表示,若擔心病毒藉由空氣傳播,與其在室內燒艾草消毒,不如先考慮使用空氣清淨機。
黃馨儀表示,艾草燃燒時會冒煙,且氣味濃重,即便在通風的地方,味道都可能殘留一整天不散,燃燒時PM2.5也會沾黏在衣物上,不利健康,因此一般中醫的艾灸療法都是在開放空間進行,不會在密閉空間。
黃馨儀說明,艾灸使用在人身上,是利用艾條燃燒時的溫熱來排寒,並不是利用燃燒後的氣味來治療,網傳「燃燒艾草消毒」的做法並非中醫理論。
爭議點四、傳言稱,「每周可飲用甘草杏仁金花湯預防新冠」,是否屬實?
(一)吳宗修指出,傳言提到的「甘草杏仁金花湯」並非傳統中藥方劑,中醫經典裡也沒有記載,此方不能預防新冠,沒染疫的人隨便亂喝反而會降低免疫力,就像沒確診沒發燒卻自行亂吃清冠一號,可能會拉肚子。
吳宗修表示,甘草有消炎、緩和諸藥之效,杏仁止咳,金銀花味苦則可退熱,這看起來比較像是針對症狀的治療藥物,而非用於預防。
他指出,「預防期」應該要補氣、補陽、提升免疫力,確診後的「發熱期」要化熱、退燒,「恢復期」則是滋陰、補氣,各時期使用的藥材都不一樣,每個人體質也不同,應由中醫師確認用藥,以免造成反效果。
(二)針對網傳「飲用甘草杏仁金花湯可預防新冠」,黃馨儀表示,「甘草杏仁金花湯」不是中醫傳統的方劑,而傳統藥方之所以沒將它列入,是因為光用這三種藥材很難「獨立作戰」,也沒辦法預防新冠肺炎。
黃馨儀表示,甘草有解毒、消炎功效,杏仁可止咳,金銀花則為良性化熱之藥,由於傳言並未寫出所需劑量、濃度、熬煮時間,再加上每個人體質不同,不建議自行抓藥服用,否則吃過量反而會傷脾胃。
黃馨儀表示,中醫很講究藥方應隨著病程演進而更換,不能同一帖藥吃到底。她以清冠一號為例說,每個新冠確診患者的病情都不太一樣,症型多變,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吃清冠一號,有的人因為清冠一號過於寒涼,吃了反而又吐又拉,也有女性患者服用清冠一號後,造成月經週期混亂,這說明了同一帖藥不見得適合所有人,照網路藥方自行抓藥服用也有相同風險。
綜合以上,受訪專家均表示,傳言稱「使用艾草燻蒸消毒預防COVID-19」僅限於理論推測,並無進一步科學實證,且於浴廁等通風不良的空間燃燒艾草,所產生的細懸浮微粒有可能對人體產生健康危害,例如誘發過敏或加重氣喘發作等,長期更可能對呼吸道、心血管系統等產生危害。至於飲用「甘草杏仁金花湯」,不但沒有預防新冠之效,自行抓藥服用還可能傷害脾胃。因此,傳言為「錯誤」訊息。
爭議點五、網傳「分享自清冠一號研發團隊研究員…」,實際狀況為何?
查核中心向該團隊研究員求證,他表示,此文並非他撰述,他確實曾經分享過網傳訊息,但後來也發現內容有誤,因此也呼籲民眾不要再轉傳。
結論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3/1/31版】
一、專家指出,觀察到新冠病毒的變異過程,是病毒株的突破率愈來愈強,代表它傳染力會愈來愈高,不過,其毒性也變弱,致重症、死亡率都降低。傳言稱新冠是「傳播力更強的為殺傷力強的病毒株開路」,並不正確。
二、專家表示,國外、台灣都有重複感染者,通常重複感染者的症狀通常較輕微,並不是感染愈多次就會導致重症、死亡;而針對高危族群如銀髮族、三高、糖尿病、免疫功能差者,重複感染仍有重症風險。
三、中醫指出,目前並沒有確切的證據顯示「使用艾草薰蒸」這個方式可防止新冠感染。毒物科專家則提醒民眾,燃燒艾草會產生PM2.5,在密閉空間如廁所燃燒,可能會增加室內空氣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濃度,還有可能誘發過敏或加重氣喘發作。
四、專家指出,傳言提到的「甘草杏仁金花湯」並非傳統中藥方劑,此方不能預防新冠。沒染疫的人隨便亂喝反而會降低免疫力,不建議服用。
五、傳言被冠名為「分享自清冠一號研發團隊研究員..」。經求證該研究員,研究員表示該文並非他撰寫,他也呼籲民眾不要再轉傳錯誤訊息。
因此,傳言為「錯誤」訊息。
【更新聲明 20231/31】傳言在2023年1月底時,被冠名為「分享自清冠一號團隊…」,特更新爭議點五以及摘要第五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