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如何與Meta合作?常見問題一次答
Meta於2025年1月7日宣布,將率先在美國結束第三方查證計畫,將以類似X平台的「社群備註」(Community Note)機制取而代之;美國之外的國家暫時不受影響。在新聞稿中,Meta批評特別是美國的事實查核組織帶有政治偏見,直指事實查核是審查工具,並暗示查核組織要為言論審查負責。
我們認為有必要澄清Meta與Meta執行長祖克柏的錯誤說法,以及外界對查證計畫常見的誤解。
Meta在2016年推出第三方查證計畫,當時仍名為Facebook的Meta為應對平台上嚴峻的錯誤資訊問題,又想避免落入審查內容的指控,決定與經國際事實查核聯盟(IFCN)認證的查核組織合作,在第三方專業機構提供查證內容的同時,也藉由平台技術的助力,更有效率的提供用戶準確資訊,減緩錯誤資訊的流傳。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在2019年成為Meta第三方查證計畫的合作夥伴,且合作至今。但在5年多的合作過程中,我們常遭受外界的質疑與批評,包括認為我們審查臉書貼文、選題不公平、財務不透明等。許多用戶在自己的內容或是帳號因違反Meta社群守則而被移除時,也誤以為與查核中心有關。
美國時間2025年1月9日,國際查核聯盟與全球來自69個國家的121家查核組織對Meta執行長祖克柏發布公開信,反駁祖克柏對事實查核的錯誤指控,並呼籲Meta與其他科技平台與專業事實查核組織合作。我們也希望透過這一個契機,釐清查核中心與Meta的合作方式,回答民眾對我們的常見問題與誤解。
Q:你們怎麼跟Meta合作?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在2019年成為Meta第三方查證機制的合作夥伴,為Meta平台(Facebook、IG、Threads)上的中文內容提供有償的查證服務。具體的做法是,當我們注意到某則Meta平台內容可能含有錯誤內容時,我們會展開查核,包括找尋消息來源與數據、採訪學者專家、或是分析影像等。在確認內容有誤後,我們會發佈查核報告,接著通知Meta我們所發現的錯誤貼文,並提供我們的查核報告做為佐證。
收到我們的通知後,Meta會在經過查證的內容上加上警示標籤(視情況不同,會壓在錯誤內容上,或是加在內容末端),並附上查證夥伴所提供的查核報告連結;同時,Meta也會通知過去曾分享過該內容的用戶。當用戶看到警示標籤後,可以自行判斷要閱讀或分享哪個內容。此外,Meta也會降低錯誤內容的傳播,減少其在用戶動態消息中出現的頻率。
作為查證夥伴,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的工作主要是通知Meta錯誤內容與提供查核報告,接下來便交由平台機制處理。
Q:社群平台上的內容這麼多,你們怎麼選擇要查哪一篇?
我們有一個選題準則,這個準則公也開在我們的網站上。我們主要是根據一則傳言對社會的影響與重要性、流傳程度、民眾的誤信程度、查核難度(是否超出我們的能力)等情況綜合判斷,決定是否優先查核。
我們不只查核Meta相關平台(Facebook, Instagram, Threads)上的內容,包括LINE、X平台、TikTok等社群平台,以及華文新聞媒體與自媒體等,都在我們的守備範圍內。
不過,社群平台上每天都有大量的資訊流傳,而我們人力與資源有限(2025年1月時僅有6位專職查核記者),很難兼顧所有傳言。這也是我們當前對抗錯假訊息的重大挑戰之一。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查核選題準則 1、這個題目是不是符合本中心設定的優先查核對象:重要公共事務相關之爭議或疑似錯誤訊息? 2、這個題目是否屬於可以查核的事實?中心不查核意見,僅查核預期可以被驗證為正確或錯誤的事實。 3、這個題目對社會的意義為何?愈具意義的題目將是優先查核的對象。 4、這個題目對社會的影響為何?影響愈大的題目將是優先查核的對象。 5、這個題目傳播的狀況如何?傳播愈廣的題目將是優先查核的對象。 6、這個題目是否為中心查核能力所及?若題目有其查核價值,但中心並無足夠查核能力,將先納入關注對象。 7、這個題目是否已被中心查核過?若以往曾經查核,除非有其特殊的意義或重要性,將不列為優先查核對象,以確保查核題目的多元與平衡。 |
Q:你們有在查核政治人物的言論嗎?
Meta的第三方查證計畫明確排除現職政治人物(如民選官員、候選人等)的言論內容,因此我們即使查核政治人物言論,也不會向Meta提報。
不過,我們當然有查核政治人物與政治議題。我們從成立迄今發布了很多政治相關的查核報告,查核來自不同政治光譜的政治人物的不實言論。特別是在2024選舉期間,我們查核各陣營總統候選人的競選言論,為選民提供準確資訊。例如我們的「2024年總統即時辯論查核專區」。
多年以來,國際查核社群呼籲Meta應該將政治人物言論納入第三方查證計畫。Meta對此政策所提供的理由是,選民需要觀察政治人物的完整論述與理念(若被查核會讓選民不容易在社群上看見他們的說法),並據此做出是否投票支持的決定。
Meta這樣的政策選擇,使得政治人物的不實言論得以繼續在Meta各平台流傳。
Q:Meta如何挑選合作的查核組織?
Meta是跟獲得國際事實查核聯盟(International Fact-Checking Network,IFCN)或歐洲查核標準聯盟(European Fact-Checking Standard Network )認證的查核組織合作。目前Meta的第三方查證計畫涵蓋全球約119個國家。
以IFCN為例,查核組織申請認證時,必須列出查核報告、組織架構、財務狀況,證明其工作的中立、獨立與透明;由外部專家審查通過後,還要再經IFCN諮詢委員會審核,才能取得認證。在首度取得認證後的前五年,必須每年更新認證,第六年後改為每兩年更新一次。
2018年成立的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是在同年11月首度拿到IFCN認證,成為台灣與東亞第一家獲得認證的查核組織,且從2018年起每一年都成功更新認證。有關我們每一年的申請認證文件,都可以在IFCN查核準則的網站看到。
在台灣,除了我們,另一家獲得IFCN認證的查核組織是MyGoPen。MyGoPen也是Meta第三方查證機制的夥伴。
Q:你們是不是會移除臉書(Facebook)上的內容?
我們沒有移除臉書上的內容。
首先,我們與Meta的合作方式,是我們通知Meta含有錯誤資訊的貼文,並提供我們的查核報告,任務即到此結束。查核組織沒有權限刪除內容或帳號。在收到我們的通知後,Meta會對貼文採取相應的措施,包括降觸及、增加警示標籤、通知已分享/欲分享的用戶等——但也不會移除內容。
根據Meta的社群守則,Meta會移除平台上涉及仇恨言論、假帳戶或恐怖主義等的內容——但跟事實查證機制無關。
Meta在它自己的網頁也有載明:「事實查核組織無法移除Facebook的內容、帳戶或粉絲頁」。
Q:你們是不是在審查臉書上的內容?
言論審查指的是封鎖、刪除特定內容,但事實查核不但沒有「刪除資訊」,反而還「提供資訊」。Meta的第三方查證計畫,主要是為錯誤的資訊加上警示標籤,提供資訊脈絡與查核內容(查核報告)。被標示的貼文並沒有遭到刪除。用戶仍可以選擇瀏覽或分享相關內容,選擇其想要信任的內容。
事實查核不是試圖抹去哪些資訊,而是在提供證據的前提下,告知民眾準確資訊,為公眾討論提供共同的事實基礎。事實查核的理念是支持言論自由,而非言論審查。我們也在2024年全球130家查核組織聯合發布的「塞拉耶佛聲明」中,重申我們對「言論自由」與「資訊取得」的承諾。
在前一題「你們是不是在移除臉書上的內容?」的回答中有提到,Meta在特定情況下,確實會移除內容(如涉及仇恨言論、假帳戶或恐怖主義等違反社群守則的情況)。但我們必須再次重申,這些內容的刪除,是Meta內部審查機制所為,與第三方查證機制無關。
Q:我的臉書帳號被平台封鎖了,是不是因為你們的關係?
不是。
在Meta的第三方查證計畫中,Meta會將查核夥伴通知為錯誤的內容降低觸及、加上警示標籤與附上相關資料連結(查核報告),但不會移除帳號、內容或粉絲專頁。
只有在內容違反Meta的社群守則時,例如涉及仇恨言論、色情、煽動暴力、霸凌騷擾、恐怖主義等,相關內容或帳號才可能會因此遭到移除。
我們常常收到民眾來信要求我們解鎖其被封鎖的帳號,但這些民眾的帳號其實是因為其他的理由而被封鎖,並不是因為第三方查證機制。我們對此無能為力。
Q:你們營運的資金從哪裡來?
為了保持查核工作的中立與獨立,我們不收廣告、也不接受政黨、政府、政治人物的捐款。我們的收入主要來自內容授權、企業與個人小額捐款、專案收入等。例如與Meta第三方查證計畫的合作,因為我們向Meta提供查核報告,讓Meta提供給用戶,所以我們視該合作收入為「授權收入」。
至於「專案收入」,是我們提出特定的工作計劃與項目企劃案,爭取獎助金的支持。例如Google.org支持我們進行媒體素養計畫、IFCN獎助金支持我們發展短影音、Meedan支持我們建立緊急事件應變機制等,這些都屬於專案收入。
我們也在捐助準則承諾,在接受外界捐款時,捐助者不能影響我們的查核與編採工作獨立性。
在財務透明度的部分,我們每年都會公開我們的財報與捐款名單。根據IFCN查核準則的規定,我們必須公布占年度收入5%以上的收入來源。我們也會持續強化財務透明度,以高於IFCN的標準公布捐款情況,以利外界檢視。
Q:Meta終止第三方合作查證機制對台灣資訊環境及事實查核中心的影響?
目前Meta只在美國終止第三方合作查證機制,尚未宣布要在美國以外的地區停止合作,也還沒有終止與台灣夥伴的合作。但從其新聞稿與祖克柏的說法看來,Meta不排除會將終止事實查核的政策擴展到美國以外的地方。
Meta目前的說法是,會推出類似X平台的「社群備註」(Community Notes)取代原有機制。不過Meta尚未公布相關細節,我們仍不知道實際上會如何運作。
X平台的「社群備註」是由加入社群的X用戶針對貼文提出補充備註資訊,但這個備註資訊必須經由不同政治觀點的用戶皆投票認為具有幫助,才會顯示在X貼文上。也就是說,社群備註的呈現與否並不以正確性、證據為標準;很多社群備註因為無法得到不同政治光譜用戶的共識,所以無法呈現於平台。
儘管台灣只有兩家Meta查證機制夥伴,所能查證的資訊有限,但在許多重大社會事件上,包括新冠疫情、總統大選與地方選舉等重大公共議題,查核夥伴為Meta平台上的錯誤內容提供了經查證、可供檢驗的資訊,減緩錯誤資訊的流傳。
Meta若在台灣終止查證機制,必然影響台灣Meta用戶取得準確資訊的機會,也會讓錯誤資訊流傳得更快、更廣。
就組織層面來說,因為我們有相當部分的營運資金來自Meta查證機制,如果Meta確定終止合作,勢必對查核中心營運造成衝擊。期盼台灣社會各界在此關鍵時刻,支持查核中心進行獨立的事實查核工作,保護台灣的資訊生態環境,讓台灣的民主政治與社會對話能在理性與事實的基礎上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