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謠言影響疫苗接種意願 查核中心攜手3大醫學會破除假訊息

疫苗陰謀論是由來已久且通行全球的假訊息類型,過去有許多科學著作討論疫苗陰謀論如何影響疫苗接種率,進一步導致疾病流行。例如1998年有科學家在知名的醫學期刊「The Lancet」發表研究,宣稱麻疹疫苗會導致兒童自閉症,帶動大眾對疫苗的恐慌,擔憂的父母們不願讓孩子接種疫苗,但隨之而來的疫情大爆發苦果,仍然由孩子承受。
該篇研究後來被證實造假,「The Lancet」也撤回論文,但傷害從未撫平,直到今日,反疫苗、疫苗陰謀論者的「聲音」隨著網路通行無阻,「疫苗無用論」、「疫苗傷身論」等欠缺科學證據的說法,在新冠疫情期間更是舖天蓋地而來,且未隨時間消散,至今仍不斷在網路流傳。
錯誤的疫情或疫苗訊息可能影響疫情防治,為了瞭解錯誤訊息會不會影響民眾接種疫苗意願,台灣事實查核中心與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台灣感染管制學會、台灣病毒暨疫苗學會共同執行「新冠全民認知大調查」,鎖定長者及40歲以上的慢性病患者等高風險族群,完成500份有效樣本,並於9月10日舉行記者會發布調查結果。
疾管署署長羅一鈞在記者會表示,謠言對民眾健康的殺傷力可能不亞於病毒,在資訊混雜的年代,似是而非的錯誤訊息會影響民眾的認知。根據疾管署的統計,台灣65歲以上長者接種新冠疫苗的接種率僅20%,顯見還有許多高風險群族,可能因為一些因素對疫苗卻步。

查核中心總編輯陳偉婷則在記者會分享,網路調查發現,台灣新冠高風險族群中有4到6成有疫苗猶豫(不確定要不要打疫苗或考慮要接種疫苗),疫苗猶豫的主要原因是擔心疫苗的副作用或長期的後遺症,有超過半數擔心「免疫」、「心血管」、「局部疼痛或疲倦」。網路訊息對民眾的影響力也明顯可見,尤其是「在網路看到看到別人的經驗、擔心自己也會有副作用」、「mRNA疫苗可能會改變人體DNA」等訊息,也增添疫苗猶豫。
陳偉婷表示,現代人多透過網路接收資訊,過去的經驗已經發現,當民眾無法及時取得真實資訊,又對疫情或疫苗惶惶不安時,假訊息容易趁虛而入。網路調查另外也發現,民眾對政府公告的防疫資訊或醫師提供的專業意見仍有很高的信賴度,破除疫苗迷思或假訊息,有賴專業人士即時出擊、減少民眾的資訊空白區。
疫苗闢謠1: mRNA疫苗不會改變人體DNA
台大醫院特聘教授黃立民在記者會上也破解幾個常見的疫苗謠言。他表示,mRNA技術已經廣泛用於多種疾病的治療和疫苗研發,mRNA是半衰期最短的一種RNA,合成後數分鐘至數小時就會分解,因此疫苗中的mRNA在體內短時間內會被分解清除,不會在體內累積。疫苗中的mRNA永遠不會進入人體細胞核,不會改變DNA。

黃立民說,mRNA技術在新冠疫情期間廣為人知,但其實已經有20年研究基礎,研究者也獲得2023年的諾貝爾醫學獎。新冠疫苗目前在全球接種超過141億劑,已累積大量的安全性資料。
疫苗闢謠2: 目前沒有接種新冠疫苗會導致自體免疫疾病的科學證據
很多人「感覺」接種疫苗後,出現免疫力變差、掉髮、禿頭等症狀;黃立民說,目前科學證據顯示,mRNA新冠疫苗不會「升高不正確的發炎反應」或導致「免疫系統失調」、「免疫力下降」。他引用韓國一份超過900萬人的全國性大型研究,評估接種疫苗有沒有造成民眾禿頭、乾癬、類風溼性關節炎等免疫疾病,結果發現接種新冠疫苗後,絕大多數自體免疫疾病風險並未增加,整體安全性良好。另一份來自丹麥的大型研究,追蹤1百萬名以上的民眾 (年齡中位數 74.7 歲,其中絕大多數接種過多劑疫苗) ,施打XBB疫苗後28天內28個重要疾病的求診狀況,結果也證實接種新冠疫苗不會增加自體免疫疾病與其他疾病風險。
疫苗闢謠3:沒有科學證據支持接種疫苗會增加癌症風險
根據查核中心觀察,近年臉書、LINE群組流傳「接種疫苗會導致癌症」等說法;馬偕醫院兒童感染科醫師、衛福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召集人邱南昌說,這樣的說法完全沒有科學根據。癌症的發生原因多元,可能跟基因、肥胖、不好的生活習慣有關,且通常是經年累月發展而來,從目前的實證資料,並沒有發現大規模接種新冠疫苗後,全球癌症人口有暴增跡象。

邱南昌說,很多人接種疫苗後會感覺身體不舒服,會有「不良事件通報」,但「不良事件」不等於疫苗副作用。「疫苗不良事件」指的是接種疫苗後發生的事情、時序上有相關;但不必然是疫苗導致,可能只是「碰巧」。疫苗不良反應(副作用)則是有明確的因果關係、接種後產生急性過敏甚至休克、接種部為有局部反應、或是再度接種還會發生相同的事件。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台灣感染管制學會、台灣病毒暨疫苗學會等專家共同呼籲,新冠病毒對健康的威脅不容忽視,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主動查證才能避免誤信錯誤資訊。陳偉婷也說,查核中心提供LINE機器人查證服務,官網也有許多闢謠的查證報吿,歡迎民眾多加利用。
加LINE傳訊息給我們► https://line.me/R/ti/p/%40tfc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