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捐款支持事實查核
台灣事實查核學苑

ENGLISH

Facebook X Instagram YouTube Apple Podcasts Threads
看見真實,才能打造美好台灣
  • 最新消息
  • 查核報告
  • 謠言風向球
  • 議題觀察室
  • TOP10
  • 重點專區
  • 名家專欄
  • 國際視野
  • Podcast
Account 登入
English
捐款支持
看見真實,才能打造美好台灣

【2022/4/25-2022/5/1】闢謠TOP10

2022-05-022022-05-03 每週謠言TOP10

單日確診個案連續數日破萬例,被匡列為密切接觸者的民眾和學生大增,近期一週的傳言反映出民眾的焦慮和關注,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把熱傳傳言,歸納為以下三類:

|做快篩成為全民必學的技能

民眾近期在學生在被匡列停課,或者是有感冒症狀時,都急著想做快篩,如何取得快篩,成為大家最關注的是,網路流傳「5月1日開放全台公費快篩發放,拿健保卡可幫家人代領」是錯誤訊息。

怎麼做快篩一時間成為全民的必學技能,教快篩類的傳言成為熱傳主題。有一則傳言提醒「做快篩前,不能吃柳橙、鹹菜、泡菜等食物」是錯誤訊息,這則傳言甚至搭配影片實驗,是把柳橙汁滴入快篩而得到偽陽性。專家說,快篩是鼻咽檢測,而吃東西的是口腔,而實際做快篩也跟實驗影片原理不同,民眾做快篩前,並不需要禁吃什麼食物,也不需要漱口。

另一則傳言是圖卡,提醒快篩戳鼻腔時不要抬頭。醫師說,採檢時如果把頭抬高,採檢方向會錯誤,應眼睛正視前方,棉棒水平進入鼻孔,使用家用快篩採檢時,棉棒不需伸至鼻咽深處,輕慢推進到鼻腔1至2公分並左右旋轉後再拉出棉棒。

針對兒童做快篩時,應注意避免引起兒童恐懼或受傷。醫師提醒,兒童鼻腔黏膜較薄,流鼻血風險比成人高,應注意止血。

另外,圖卡指出抬頭戳鼻腔,容易戳到顱底,醫師說,鼻孔到顱底約有6公分距離,但因棉棒要戳進顱底,需經過許多鼻構造,會造成難以忍受的疼痛,實務上不太可能發生。

|防疫大作戰不要做白工

面對疫情,家庭應該怎麼做好準備?查核中心整理《家庭防疫關鍵6問》、《兒童防疫6大QA》等兩篇文章,讓我們一起掌握正確防疫資訊不慌張。

民眾在焦慮心情下熱傳預防染疫方法,部分傳言卻是錯誤且可能造成危害,比如,有一則傳言有一位自稱是來自美東的私房防疫方法,建議使用70%的食用酒噴在喉嚨和鼻腔。專家指出,此法不僅無效,也可能造成粘膜刺激或受損。

實際上,這是「環境消毒」的原理使用在人體上,並不可行。使用濃度75%的酒精噴在環境、物品表面,可以破壞新冠病毒的結構,殺死病毒,但無法試用在人體上。

另一個傳言是宣稱日本研究發現,把茶含在口中十秒後喝下、喝茶能消滅新冠病毒。專家指出,喝茶、含茶10秒吞下不能消滅已經感染病毒的細胞,且若已感染新冠病毒,鼻腔、呼吸道黏膜中都會有病毒,喝茶並沒有滅毒作用。

查核中心透過專家協助解讀上述的學術研究,研究以體外實驗來研究茶水對新冠病毒的滅活效果,不能直接推論為「喝茶可以消滅新冠病毒」。

|使用可信訊息來做疫苗的個人決策 

民眾正在思考是否讓兒童施打疫苗,自己要不要接種追加劑,運用可信的資訊來做個人決策很重要。查核中心觀測,反疫苗、疫苗陰謀論傳言在民眾焦慮而徬徨的決策時刻,很容易就發酵。

這些傳言會使用似是而非的資料分析,研究方法有謬誤,看似科學,卻是偽科學。比如,有一則傳言是以「中重症患者當中,打過疫苗的比重比沒有打過的高」,用以推論不用打疫苗,這讓的分析方法是錯誤的,要比較打疫苗和沒有打疫苗的重症率,應該使用「打疫苗」、「沒有打疫苗」兩個族群為母數,來計算中重症比率。

特別感謝排行榜技術提供:#資策會數位服務創新研究所
特別感謝排行榜資料來源:#Cofacts真的假的資料庫

【❌】網傳:帶健保卡就可領公費快篩,還可代家人領?

【❌】網傳:4/25開始用健保卡實名制買快篩試劑?

【❌】網傳:做PCR前吃柳橙、藥物會偽陽性?

【?】網傳:戳鼻腔不應抬頭,往上戳會戳到顱底?

【❌】網傳:70%食用酒噴喉嚨殺死新冠病毒?

【❌】影片:含茶10秒能抗新冠病毒?

【?】影片:新冠輕症在家自救5大招?

【❌】網傳:中重症患者中,打疫苗變重症者更多?

【❌】網傳:昨天歐洲國家終止疫苗護照及COVID禁令?

【❌】網傳:接種調查電話,按指示輸入號碼手機被駭?

 

事實查核需要你的一份力量 捐款贊助我們

本中心查核作業獨立進行,不受捐助者影響。

事實查核需要你的一份力量 捐款贊助我們

本中心查核作業獨立進行,不受捐助者影響。

看見真實.打造美好台灣!

假新聞與假資訊破壞人類溝通最根本的真實原則,傷害民主運作最基礎的信賴原則,必須加以遏止,以免斲喪公共生活的品質。

02-2501 7010

[email protected]

  • 成立宗旨
  • 董事會
  • 組織架構
  • 查核團隊
  • 查核準則及說明
  • 捐款報告
  • 年度報告
  • IFCN的認證與申訴
  • 媒體報導
  • QA
© 2024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Taiwan FactCheck Center 更正政策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政策

Scroll to top
Invalid search form.
聯絡我們

關於我們

  • — 成立宗旨
  • — 董事會
  • — 組織架構
  • — 查核團隊
  • — 查核準則及說明
  • — QA

支持事實查核

  • — 捐款報告
  • — 年度報告
舉報與申訴

  • 最新消息
  • 查核報告
  • 謠言風向球
  • 議題觀察室
  • TOP10
  • 重點專區
  • 名家專欄
  • 國際視野
  • Podcast
  • 台灣事實查核學苑
  • 關於我們
    • 成立宗旨
    • 董事會
    • 組織架構
    • 查核團隊
    • 查核準則及說明
    • QA
    • 捐款報告
    • 年度報告
    • IFCN認證與申訴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