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薩紀錄片到台大】「不嘲笑相信假訊息的人」溝通從培養識讀力開始
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獨家取得在台播映權的諾貝爾獎得主瑪麗亞.瑞薩(Maria Ressa)紀錄片於2月22日至台灣大學公益放映,並舉辦映後座談,透過影像介紹瑞薩及她創辦的媒體兼事實查核組織《Rappler》對自由民主的捍衛與貢獻。紀錄片《A Thousand Cuts》帶出許多值得省思的議題,包括科技讓不實訊息更加難辨真偽、傳播更迅速,擔任座談嘉賓的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執行長邱家宜認為,除了須時時保持警覺,在了解真相的過程中,更仰賴每個人的價值選擇與判斷。
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在台灣媒體素養計畫支持下啟動【看電影。護真相】公益巡迴播映計畫,2023年首場巡迴活動於台大登場,吸引近200位師生共襄盛舉,映後座談由台灣事實查核基金會顧問黃兆徽主持,邀請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執行長邱家宜、《真相製造》作者劉致昕與聽眾交流。
台灣事實查核基金會顧問黃兆徽透過提問的方式,與現場同學互動,點出新聞媒介的變遷,提醒媒體識讀的重要性。
瑪麗亞.瑞薩(Maria Ressa)紀錄片於2月22日巡迴至台大,近200名同學共襄盛舉。
鐵腕政權下的數位落差 奏響菲國法外處決的民主悲歌
本片圍繞菲律賓2016年總統大選及2019年期中選舉,除了記錄新聞工作者報導真相時面臨的艱困處境,也反映政府對毒品的過度執法。「這其實是民主悲歌。」邱家宜感嘆,菲律賓雖比台灣早有選舉制度,但民主制度卻屢次因強勢政權而失去功能。前總統杜特蒂(Rodrigo Duterte)鐵腕掃毒風格,僅在其第一任期就已有2萬7千人被法外處決;他更擅用恐怖威脅、仇女言論激化社會對立,藉以鞏固民粹政權。「《Rappler》其實只是想要捍衛這份社會正義,是種對弱者、被歧視者的同情。」
黃兆徽指出,菲國掃毒行動的最大問題就在於沒有程序正義,但同時,一般民眾也會希望政府能解決毒品帶來的治安問題,這也是為何在片中許多人不自覺地相信假訊息。「我不會評斷或嘲笑那些相信假訊息的人。」劉致昕說,人們可能會因數位落差影響訊息接收,或是認為「相信」即能感到安定。「我希望能用選擇的角度去理解他們,也提醒自己時刻從讀者身上學習。」
不實資訊與資訊查核的攻防 揭開一場科技的軍備競賽
《Rappler》除了是新聞媒體,也是亞洲第一家獲得國際認證的查核組織,與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同屬國際事實查核聯盟(International Fact-Checking Network,IFCN)成員。劉致昕不久前因公赴菲,也到《Rappler》參訪,他指出,從2016年至今,菲國不實訊息的傳播模式不斷在變化,從網絡型態的擴散,已逐漸成為使用者導向的客製化內容。這樣的傳播模式不僅深遠廣泛,且具有實質影響力,包括影響選舉或公共政策制定。
此外,不實資訊的傳播與科技結合,使得查證變得更加困難。「事實查核是記者天職,但也有其侷限。」黃兆徽提醒,AI技術如Deepfake的以假亂真、AI聊天機器人ChatGPT的內容生成,這些「成果」實非一般查核程序能夠揪出。雖然近年來,已嘗試用更高階的技術解決問題,卻形同軍備競賽,很難敵擋AI等技術的不斷進化。劉致昕則認為,法規、政治或數位平台策略等因素,都有可能影響不實訊息的傳播運作,不一定只有技術層面的問題需要討論,須持續關注變化。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執行長邱家宜(左起)、《真相製造》作者劉致昕與主持人黃兆徽分享觀影心得,探討「什麼是真實?」邀請台大師生持續關注媒體識讀與轉型的議題。
「我們還有希望嗎?」編輯室裡的獨白,守住社會的底線
最後,劉致昕提及,片中令他最有感的一幕,是瑞薩在編輯室問所有記者「Do we have hope?」新聞工作者身為吹哨者,不僅需為社會守住底線,也應在過程中保有對真相的希望。邱家宜進一步認為,不能視台灣現在所享有的民主自由為理所當然,人們應時刻保持對訊息的警覺心,從中培養獨立的識讀能力。
台大同學於觀影後寫下英文信,聲援2021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瑪麗亞.瑞薩與事實查核新聞組織《Rappler》。
(撰文:劉騏瑋,攝影:賴晁翔)
《A Thousand Cuts》瑞薩紀錄片公益放映巡迴起跑
透過瑞薩紀錄片,我們理解了新聞自由的珍貴與重要性。在民主社會中,為了守護真相,調查報導和事實查核尤為重要。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推出「公益巡迴播映計畫」,提供免費放映場次,歡迎各大專院校、高中、社區大學,以此規劃媒體素養相關課程,提案申請到校播映,以偏鄉學校優先。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瑞薩專區:https://tfc-taiwan.org.tw/topic/6647
❤️「看電影護真相」公益播映申請:https://tfc-taiwan.org.tw/articles/6658
延伸閱讀【瑞薩紀錄片首映會】映後座談:假訊息橫行 資深媒體人為民主社會守住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