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捐款支持事實查核
台灣事實查核學苑

ENGLISH

Facebook X Instagram YouTube Apple Podcasts Threads
看見真實,才能打造美好台灣
  • 最新消息
  • 查核報告
  • 謠言風向球
  • 議題觀察室
  • TOP10
  • 重點專區
  • 名家專欄
  • 國際視野
  • Podcast
Account 登入
English
捐款支持
看見真實,才能打造美好台灣

網傳「瑞士成為第一個禁止虐待X光檢查的國家,乳房X光檢查是醫療騙局」?

瑞士沒有禁止乳房X光攝影,傳言誇大乳攝風險

  • 錯誤
  • 健康

發佈:2024-12-25

更新:2025-02-05

報告編號:3405

記者:陳偉婷

責任編輯:邱家宜

  • 錯誤
  • 健康

發佈:2024-12-25

報告編號:3405

記者:陳偉婷、責任編輯:邱家宜

內容
  • 背景
  • 查核
  • 補充資料
  • Share on Facebook
  • Share on Threads
  • Share on Pinterest
  • Share on LINE
  • Email this Page
  • Print this Page

近期網路流傳訊息指出,乳房X光檢查會導致腫瘤、轉移,甚至瑞士已禁止,這是錯誤訊息。

一、乳癌專家指出,乳房X光篩檢是全球共識、可偵測早期乳癌的有效工具。其輻射在安全劑量內,且接受檢查者並非長時間暴露於輻射線,不至於因為乳房檢查而導致腫瘤或轉移。

二、專家指出,乳癌是愈早治療效果愈好,乳房X光攝影可發現乳房組織異常或鈣化點,有疑似徵狀時,進一步化驗確認。實證發現,透過乳房攝影找到的癌症患者,有8成以上是早期個案。

每種篩檢工具都有利有弊,專家指出,乳房攝影檢查確實引發過度診斷的疑慮,加上亞洲人的乳房組織較為緻密,除了乳房X光攝影,可考慮搭配乳房超音波檢查等其他篩檢工具。

三、傳言說法是流傳多國的謠言,有多家查核組織均已發布查核報吿指出,瑞士並無禁止乳房X光檢查。

乳房X光攝影是經實證證明有效的乳癌篩檢工具,有助發現早期乳癌,且其放射線在安全劑量內,並無致癌疑慮,因此傳言為引人恐慌的錯誤訊息。

背景

社群平台與通訊軟體近期熱傳訊息指稱,乳房X光檢查是針對女性的組織犯罪,有5成至6成病例被診斷有乳腺癌,但事實證明根本不存在;並稱檢查時,健康、敏感的乳腺組織會受到放射線轟擊,刺激腫瘤生長和轉移擴散;更說瑞士是第一個禁止乳房X光檢查的國家。

社群平台傳言擷圖
社群平台傳言擷圖

查核

查核點一:乳房X光檢查會影響正常的乳腺細胞,或導致腫瘤生長、轉移嗎?

(一)台灣乳癌權威、高雄醫學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侯明鋒表示,乳房X光檢查的輻射劑量低,且不是持續進行的醫療行為,而是一年或兩年才做一次,暴露量低,不可能因為做乳癌X光檢查就讓正常細胞癌化,也不會導致腫瘤或轉移。

侯明鋒說,乳房X光檢查有助發現乳癌,對於年紀較長、有乳癌風險者,X光檢查是例年必須的醫療行為。空氣中有微量輻射,日常生活也都會接觸到輻射,民眾不用過於擔心X光檢查會有傷害。

(二)國泰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蔡欣恬表示,若長時間暴露過多放射線,確實有潛在癌化風險,但接受乳房X光攝影暴露的劑量是安全劑量,相對安全。一般沒有乳癌家族史的女性,大約2至3年才做一次乳房攝影,若是相對高風險者,常規也是一年做一次,並非長期暴露,傳言稱乳房攝影會導致腫瘤的說法,太過誇張。

查核點二:傳言說,瑞士是第一個禁止乳房X光檢查的國家,是真的嗎?

以關鍵字「mammograms」、「 Switzerland」搜尋,可發現此傳言在國際也有流傳,有多家查核組織發布查核報吿指出,瑞士並沒有禁止乳房X光檢查。

根據《USA Today》,瑞士聯邦公共衛生辦公室指出,瑞士沒有禁止乳房X光攝影。巴登州立醫院跨學科乳腺中心(Interdisciplinary Breast Center of the Cantonal Hospital Baden)主任也說,瑞士26個州有14個提供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在瑞士癌症中心地圖找到提供相關服務的地方。

《AFP》的查核報吿也指出,瑞士聯邦公共衛生辦公室和非營利組織瑞士癌症聯盟向法新社證實,瑞士有提供乳房X光攝影檢查,傳言的說法完全是錯誤的。瑞士癌症聯盟也說,乳房X光檢查目前是檢測早期乳腺癌的主要方法。

查核點三:傳言說,乳房X光檢查5至6成的陽性結果不可信,醫師如何解讀?

(一)蔡欣恬表示,乳房X光攝影可以看到乳房組織分布有沒有異常、有沒有鈣化點;如果有疑似徵狀,就會進一步化驗,通常真的是惡性乳癌的機會不高,其中有8成以上都是原位癌,小部分是侵犯性的乳癌。意思是指,乳房X光攝影可以精準抓到鈣化、疑似癌前病變之處,趁早揪出,對後續追蹤、治療幫助更大。

蔡欣恬表示,根據當前全球乳癌治療共識和實證醫學的證據支持,乳房X光攝影是提早發現乳癌的有效工具,台灣從2025年開始,也將乳房X光攝影補助從原先的45歲至70歲擴大為40歲至75歲,希望有效的篩檢工具協助更多女性,及早發現問題、降低對民眾的健康風險。

(二)長庚醫院一般外科暨乳房外科醫師陳訓徹表示,乳房X光攝影有助發現早期乳癌,實務上檢查前,應該充分衛教,讓受檢者理解,乳攝檢查後有小部分人可能因為疑似徵狀而需進一步化驗、追蹤,其中又僅有少部分人會真的被診斷為癌症,是否需要進一步化驗或追蹤是由專業醫師判讀,受檢者不用因為看到檢查報告就緊張回診。

陳訓徹說,乳房攝影會檢查到乳腺內鈣化點,但鈣化點表現通常發生在腫瘤發展緩慢的癌症,而且推動乳攝篩檢後,雖然0、1期的乳癌人數增加,但並未發現2、3期嚴重癌症人數下降,因此需要更好的工具能發現較嚴重或可能致死的癌症,減少過度診斷的疑慮。不同的篩檢方法各有強項與劣勢,折衷建議是在好、壞處評估中,評估自己的罹癌風險,估算乳攝的輻射暴露劑量、其他工具助益,搭配乳房超音波檢查。

補充資料

乳房攝影有助早期發現乳癌 台灣女性可搭配乳房超音波檢查

侯明鋒表示,早期發現乳癌有助提升治療成功率,而乳房攝影是早期診斷的重要工具。根據高醫醫訊,資料分析發現,透過乳房X光攝影檢查發現的乳癌,有超過8成是早期(0及1期個案)。2年1次的乳房攝影能降低41%乳癌死亡風險,減少3成晚期乳癌發生率。不過,台灣乳癌好發年齡比歐美國家提早10歲,且因台灣女性乳腺較為緻密,除乳房攝影外,也可搭配乳房超音波檢查,可以發現乳房攝影未能偵測到的乳房腫瘤。

蔡欣恬表示,目前乳癌篩檢主要是乳房攝影及乳房超音波檢查,不同的篩檢方式可互相截長補短。若用乳房攝影、要把乳房壓扁檢查,因亞洲人乳房組織較為緻密,沒辦法壓得很扁,檢查效果可能受影響,且也不是每一種乳癌都會有微小鈣化點,因此篩檢工具互相搭配很重要。

蔡欣恬說,國健署補助,40歲以上至75歲女性每2年可免費做一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若有乳癌家族史,則篩檢可以更早開始。若為年輕女性,也可考慮乳房超音波檢查。民眾若有相關問題,可諮詢專科醫師。

專家:乳房攝影可能有過度診斷風險  


根據《臺灣醫界》 63卷4期,由長庚醫院一般外科暨乳房外科醫師陳訓徹執筆的「重新思考乳癌篩檢」文章指出,當前實證醫學認為只有乳房攝影是唯一可提早發現乳癌,也可降低死亡率的篩檢工具。但乳房攝影經過40年歷史,也招致不少反對意見。其一為乳攝最大功能是發現乳腺內鈣化點,但鈣化點表現通常發生在腫瘤發展緩慢的癌症,而且推動乳攝篩檢後,雖然0、1期的乳癌人數增加,但並未發現2、3期嚴重癌症人數下降,因此需要更好的工具能發現較嚴重或可能致死的癌症,減少過度診斷的疑慮。

文章指出,不同的篩檢工具均有其優勢與限制,公衛學者從乳癌發生率的流行病學觀察,乳攝可能過度診斷率提升到2至3成(意指乳攝發現的原位癌在女性有生之年,就算不篩檢,也不會發病或造成死亡),折衷建議是在好、壞處評估中,評估自己的罹癌風險,估算乳攝的輻射暴露劑量、其他工具助益,決定篩檢的起始年齡、多久篩檢一次以及用什麼篩檢工具。

  • 護照規費依法得繳回國庫,外交部無法自用
  • 網傳林口發電廠空污讓肺腺癌增6倍是錯誤訊息
  • 馬斯克沒說後悔幫川普 謠言影片捏造字幕
  • 澳洲沒有徹查離婚中配並遣送回中國政策
  • 松山機場建棚經費沒有被立院凍結

查核結果說明:

錯誤

部分錯誤

事實釐清

正確

事實查核需要你的一份力量 捐款贊助我們

本中心查核作業獨立進行,不受捐助者影響。

查核結果說明:

錯誤

部分
錯誤

事實
釐清

正確

事實查核需要你的一份力量 捐款贊助我們

本中心查核作業獨立進行,不受捐助者影響。

看見真實.打造美好台灣!

假新聞與假資訊破壞人類溝通最根本的真實原則,傷害民主運作最基礎的信賴原則,必須加以遏止,以免斲喪公共生活的品質。

02-2501 7010

[email protected]

  • 成立宗旨
  • 董事會
  • 組織架構
  • 查核團隊
  • 查核準則及說明
  • 捐款報告
  • 年度報告
  • IFCN的認證與申訴
  • 媒體報導
  • QA
© 2024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Taiwan FactCheck Center 更正政策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政策

Scroll to top
Invalid search form.
聯絡我們

關於我們

  • — 成立宗旨
  • — 董事會
  • — 組織架構
  • — 查核團隊
  • — 查核準則及說明
  • — QA

支持事實查核

  • — 捐款報告
  • — 年度報告
舉報與申訴

  • 最新消息
  • 查核報告
  • 謠言風向球
  • 議題觀察室
  • TOP10
  • 重點專區
  • 名家專欄
  • 國際視野
  • Podcast
  • 台灣事實查核學苑
  • 關於我們
    • 成立宗旨
    • 董事會
    • 組織架構
    • 查核團隊
    • 查核準則及說明
    • QA
    • 捐款報告
    • 年度報告
    • IFCN認證與申訴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