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社群流傳傳言稱,麻油可治療多項病症,包含皮膚病、燙傷、甚至感染流感後使用可加速「排毒」;經查,這是過度宣傳療效的醫療偏方,民眾不宜貿然採用,以免造成更嚴重的傷害。
一、衛福部食藥署於2018年即針對此謠言發布澄清,麻油是食品,而非藥品,不具有治療、減輕症狀或預防疾病的功效。可知這是流傳已久、沒有科學證據的老謠言。
二、經詢問皮膚科、營養學、中醫藥學和感染醫學專家,麻油雖有其營養價值,油脂對皮膚也有保濕、保護作用,但不能用來治病,傳言稱可靠麻油「排毒」是誤解人體免疫功能運作機制。
專家指出,民眾若有皮膚問題、異位性皮膚炎或感染病毒,應尋求正規醫療,若擅用偏方可能加劇皮膚感染症狀。
三、中醫藥師指出,以中醫學理來說,麻油有消炎消腫效果,中藥紫雲膏成份是當歸、紫草和麻油,對刀傷、燙傷確實有幫助,但須經合格的藥廠製造,且有嚴格的品質和療效把關,會比較安全。民眾不宜貿然把食用麻油當成藥品。
中醫藥師指出,傳言稱燙傷不要沖水、要塗麻油更是錯誤的說法,可能導致嚴重感染、留下疤痕。
麻油有其營養價值,從中醫角度確有消炎消腫之效,但傳言說法過度誇大、傳遞錯誤醫學資訊,可能造成民眾誤解、錯用導致身心傷害。因此為易生誤解的訊息。
【查核聲明】資訊若有更新,本報告亦會同步更新。
背景
近日社群平台流傳訊息稱麻油有諸多好處,舉凡刀傷、燙傷、刮傷、瘀傷等都可外用麻油處理;若有異位性皮膚炎或濕疹,麻油無法止癢,但可加速排毒;燙傷時不要沖冷水,而要塗上麻油,有助排出熱氣,不會起水泡;若發燒、染流感或病毒,可以全身擦麻油加速排毒。

查核
查核點:傳言提到的麻油功效,是真的嗎?
傳言是流傳已久的老謠言
以「麻油」、「消腫」等關鍵字查詢,可找到衛福部食藥署2018年即針對麻油可消腫的網路說法闢謠,新聞稿明確指出,關於坊間流傳「塗抹麻油可以消腫」的訊息,沒有相關的資訊來源佐證,且食品不是藥品,不具有治療、減輕或預防疾病的效果。聯合新聞網也有相關報導。
麻油是食物 無法治療疾病
內湖國泰診所營養師張斯蘭說,從營養學的角度,黑芝麻油是植物性油,富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又以Omega-6脂肪酸居多,比起動物油可降低心血管疾病增加的風險;黑芝麻油又比白芝麻油多了花青素,確實有營養價值,但麻油是食物,無法治療疾病,且若吃太多麻油,也會導致Omega-6脂肪酸過多,反過來造成身體的負擔。
麻油不能治療皮膚病,也不是異位性皮膚炎治療處方
皮膚科醫師邱品齊說,關於麻油使用於異位性皮膚炎,主要是考量麻油對於皮膚有保溼滋潤作用,具有改善乾燥與增加皮膚屏障功能。但因為麻油使用於醫療用途,其製造處理以及內含成分目前還沒有明確定義標準,而且市面上還有黑麻油(又稱胡麻油、麻油)、白麻油與香油的差別,實在莫衷一是,目前只能當作偏方看待,並不適合做為常態治療目的使用。
邱品齊說,麻油是食品,而不是藥品或醫療器材,並不具有治療或預防疾病的效果。對於這種沒有根據的傳言,應該抱持小心謹慎的態度,不要隨便輕易相信。如異位性皮膚炎目前醫療上已經有相當多有效的治療方式,應適時就醫並遵醫囑治療,切勿聽信偏方而延誤就醫時機。
麻油無法用於燙傷 錯用加重感染、留疤風險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藥劑部吳宗修博士表示,依中醫學理,麻油有消炎、消腫的效果,但此傳言缺乏足夠的科學證據支持,多數說法是基於個人經驗或傳統觀念,可能會誤導大眾。
吳宗修舉例,傳言提到燙傷不要沖冷水、要用麻油處理,這與目前的醫學知識完全相反。燙傷後應該立即以流動冷水沖洗10分鐘以上,降低皮膚溫度,減少組織損傷和水泡形成。錯誤的處理可能會加重傷害,導致更嚴重的燙傷感染或疤痕。
吳宗修說,中藥紫雲膏成份有當歸、紫草加上麻油,的確對刀傷、燙傷有幫助,但這是經合格的藥廠製造,且有嚴格的品質和療效把關,會比較安全。民眾不宜貿然把食用麻油當成藥品。
麻油無助「排毒」傳言誤解人體免疫系統運作機制
至於傳言提到,感冒、染流感可用麻油「加速排毒」;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傳言說法誤解人體免疫功能運作的機制。
林詠青說,人體清除病毒的方式可歸納為:抑制病毒複製、阻止病毒進入細胞、直接破壞或吞噬分解病毒、破壞或吞噬分解被病毒感染的細胞等,並無將病毒排出體外的「排毒」方式。
根據疾管署官網,治療流感可用抗病毒藥物,至於一般感冒等病毒感染,則以減輕症狀的支持性療法為主。
補充資料
免疫系統如何對抗或消滅進入人體的病毒
林詠青說,病毒透過呼吸道、腸胃道、皮膚、血液、蚊蟲叮咬等方式進入人體後,在數分鐘到數小時之內,身體會啟動先天性免疫反應,包括釋放干擾素(interferon)、活化補體系統(complement),及活化巨噬細胞(macrophage)、嗜中性白血球(neutrophil)等具有吞噬能力的細胞,以及自然殺手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又簡稱NK cell)。
干擾素可抑制病毒複製;補體蛋白則可破壞病毒外膜,或是標記病毒及被病毒感染的細胞,促使具有吞噬能力的細胞將其吞噬並分解。自然殺手細胞則可辨識出被病毒感染的細胞,並透過釋放毒素而破壞該細胞或誘導其死亡。
林詠青說,先天性免疫反應並不具專一性,而是辨識並攻擊多種類型的病原體,也不具備針對特定病原體的免疫記憶能力。相較之下,後天性免疫反應(adaptive immunity)則具有對特定病原體產生專屬免疫反應的專一性。當人體初次接觸病原體時,需要幾天才會引發免疫反應,但若曾經感染或接種疫苗,對該病原體則會產生免疫記憶,當第二次遇到相同病原體時,則可加速產生免疫反應的時間。參與後天性免疫反應的細胞主要為B淋巴球(又稱B細胞)與T淋巴球(又稱T細胞)。B細胞的功能為製造抗體;抗體可附著在病毒表面(稱為中和),阻止病毒進入人體細胞,也可促進巨噬細胞清除病毒。T細胞則分不同類型,有些可辨認已被病毒感染的細胞,並釋放毒素使其凋亡,以防止病毒繁殖與擴散;有些T細胞則是輔助其他免疫細胞的活化,增強整體免疫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