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社群平台出現訊息宣稱是「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送給中高齡的5句話」,內容提及「記性差不一定是阿茲海默症」、「健檢異常不是生病,是指標沒更新」等。查證後發現,現轉任台大醫學院院長的吳明賢,從未發表網傳言論。高齡醫學專科醫師也說,網傳內容或許想要善意提醒「不要把老化都想成疾病」;但說法過於簡化,可能讓年長者輕忽疾病徵兆或掉以輕心。
一、台大醫學院院長吳明賢表示,他從未發佈網傳內容。
二、高齡醫學專家表示,年長者若有行動不便、步態不穩,除了肌少症,也要考慮神經或腦部疾病的可能性。肌少症的處理方式,除了「多動」,也要補充優質營養和維生素D。
年長者若有身體疼痛問題,也不能輕易以「神經退化的正常反應」帶過;應積極找出疼痛原因、對症下藥。減緩疼痛除了提升生活品質,也可降低後續生理衰弱可能性。
三、精神科醫師表示,年長者若有睡眠障礙,確實不應濫用安眠藥物;但傳言稱「失眠不是病」則太武斷。影響年長者睡眠的原因很多,建議應找出原因,由專業介入協助。
國衛院研究也發現,干擾睡眠品質的一個重要因素是睡眠呼吸中止症,是高齡長者健康的一大威脅。
四、心臟內科醫師表示,世界衛生組織並沒有建議年長者的健檢指標可以「寬鬆處理」。國際膽固醇治療指引是以風險高低建議數值,年紀愈大者、計算出的風險愈高,膽固醇的建議數值就越低。目前美國和台灣的高血壓指引,對所有成人,血壓的最終治療目標應低於130/80毫米汞柱。
高齡醫學醫師也說,傳言提到老年人降血壓目標是<150/90毫米汞柱已是多年前的標準,說法太過一廂情願,不利年長者慢性病控制。
傳言或許是善意提醒「老化與疾病」的差別,但假借台大醫學院院長吳明賢名義發文,且內容多處過於武斷、簡化與片面,可能引人誤解,輕忽疾病徵兆、不利慢性病控制而引發更大的健康危機。因此,傳言為「假借冠名」的錯誤訊息。
背景
近期社群平台出現訊息宣稱是「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送給中高齡的5句話」,內容舉例說明「很多病不是病,是正常的老化」,例如記憶力差不一定是阿茲海默症、走路慢是肌肉退化、睡不著不是失眠症、滿身痛是神經退化的正常現象以及體檢異常不是生病,是指標標準沒更新。
查核
查核點一:網傳內容出自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嗎?
前台大醫學院院長吳明賢於今年8月起接任台大醫學院院長。
查核記者向吳明賢求證,吳明賢表示,他沒有發佈過網傳內容。
以關鍵字查找媒體報導及吳明賢的臉書頁面,均查無網傳內容。
查核點二:解析傳言內容
高雄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任周明岳表示,傳言觸及一個複雜的問題「老化與疾病究竟要怎麼區分」,這是大哉問,很難用三言兩語說清楚。網路訊息或許是善意想要提醒,「不要把老化都想成疾病」;但是,有時候老化確實也會帶來疾病,太籠統、太簡化的說法,反而會造成誤導,讓年長者對健康警訊掉以輕心。
以下分點解析傳言問題:
記性差確實不等於失智 要看有沒有干擾到生活
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的說明,正常的老化可能會讓記憶力減退,例如突然忘記要做某件事、
忘記某些東西放在哪,但通常想一下都會想起來;但失智症是疾病,症狀不只是記憶力減退,還會影響其他的認知功能,包括語言能力、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注意力等各方面的功能退化,也可能同時出現干擾行為、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足以影響日常生活和人際關係。
高雄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任周明岳表示,判斷失智症可參考失智症10大警訊,記憶力減退到影響生活是其中之一的訊號。如果發現警訊症狀,要及早就醫。
年長者除了多動,還要補充營養;若行動不便、步態不穩,還要考慮神經相關疾病
高齡者肌肉量流失(肌少症)會直接會間接導致高齡長「衰弱」。根據國健署「老年期營養手冊」,台灣65歲以上老人肌少症盛行率男性為23.6% 、女性為18.6%;衰弱症盛行率為4.9% 、衰弱前期為40%,盛行率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除了運動以外,營養補充也很重要,必須攝取均衡足夠的熱量及優質蛋白質,且多攝取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
周明岳表示,帕金森氏症、腦部病變、腦部積水或中風等,都可能造成走路步態改變,如果發現老年人走路怪怪的,不能第一直覺就覺得一定是肌少症,只要多動就會好,要先排除有沒有腦部或神經系統的問題。如果年長者有肌少症,也需要醫療專業介入,不是光說「多動」就可以解決問題。
高齡者失眠別擅用安眠藥 需探究原因、由專業介入協助
(一)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銀光學苑主任袁瑋表示,傳言提到「不要隨便吃安眠藥」、「老人白天要多活動」、「要曬太陽」等,都是正確觀念;但其宣稱「失眠不是病」則太武斷,老年人失眠原因很多,可能讓人輕忽導致失眠的關鍵問題、無法讓專業及早介入。
袁瑋說,人在不同年齡階段、生理時鐘會不太一樣,老年人生理時鐘往前移,晚上七、八點就會打瞌睡,但到了10點、11點應該睡覺了,反而睡不著。再加上有些年長者可能因為膝蓋痛、背痛等生理因素,白天活動變少,缺乏活動下,肌力下滑,身體就愈來愈弱。此外,現代社會對年長者活動參與並不友善,很多活動都在網路上公告,欠缺相關資訊蒐集能力的長者也會逐漸喪失安排活動的能力。
除了生理因素,袁瑋說,有些年長者也會因為社會退縮、有一些情緒問題導致踏不出門,這些背後因素都會影響到老年人的生活作息,進而導致夜不成眠。如果年長者有睡眠問題,應該要諮詢醫學專家探究背後的原因。
(二)國家衛生研究院一篇研究也揭示,高齡長者的睡眠障礙非常普遍,各國研究顯示,65歲以上的長者約有一半都有睡眠困擾。干擾睡眠品質的一個重要因素是睡眠呼吸中止症,據統計,一般成人約有15%有睡眠呼吸中止症,但60歲以上的民眾則有70%的男性和56%的女性有睡眠呼吸中止症。
衛福部新聞稿指出,睡眠呼吸中止症對健康的影響很大,除提高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的風險之外,也與認知功能退化、白天精神不濟導致意外有關,是高齡長者健康的一大威脅。
老年人身體痠痛可能是疾病訊號
周明岳說,老年人可能因為關節退化造成膝蓋痛、因骨質疏鬆導致脊椎壓迫而腰痠背痛,這些疼痛問題都是「疾病」所導致,有方法可以治療、緩解疼痛,不能以「老了神經退化本來就會痛」一語帶過,年長者也無須忍痛、降低生活品質,而是應積極介入治療、復健,才能避免落入行動不便、降低活動、減少社會參與等負面循環。
體檢異常是警訊 世衛沒有建議健檢指標「寬鬆處理」
(一)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洪惠風表示,傳言的說法將錯誤和正確的資訊混在一起,變的似是而非。世界衛生組織並沒有建議年長者的體檢指標可以「寬鬆」,且目前國際膽固醇治療指引是以風險高低建議膽固醇數值,年紀愈大者、計算出的風險愈高,膽固醇的建議數值就越低。
洪惠風說,根據今年8月剛出爐的美國高血壓指引,正常血壓定義為收縮壓 <120 毫米汞柱且舒張壓<80毫米汞柱;血壓偏高為收縮壓120至129毫米汞柱且舒張壓<80毫米汞柱。第一期高血壓為收縮壓130至139毫米汞柱或舒張壓80至89 毫米汞柱;第二期高血壓為收縮壓 ≥140 毫米汞柱或舒張壓≥90毫米汞柱。美國的指引並沒有說,年紀愈大,就允許血壓可以高。
美國高血壓指引指出,高血壓是心血管疾病最常見、也最能透過治療控制的危險因子,對於所有成人而言,血壓的最終治療目標應低於130/80毫米汞柱,但對於需要機構照護、預期壽命有限或懷孕的族群,則應有額外的考量。
(二)周明岳表示,血壓和膽固醇絕非「年紀大就不用控制」,目前治療指引和科學實證均指出,如果本身已經有心臟血管疾病、有中風、有血管問題,必須嚴格控制血壓、膽固醇。
周明岳說,血壓、血脂的控制會依據病人的生理狀況(有沒有其他共病)、生活形態、自我照護能力、行動能力等,或有彈性的標準。以血壓來說,目前台灣的血壓標準是應低於130/80毫米汞柱;但如果一個90歲的年長者、都很健康、每天運動,若血壓稍微高一些,也不用這麼嚴格看待。
至於傳言提到老年人降血壓目標是<150/90毫米汞柱;周明岳說,這是非常多年以前的標準,隨著時代推進與愈來愈多的實證資料,標準已經調整。傳言的說法是一廂情願的誤導,讓人以為只要150以下就沒問題,不排除會讓年長者掉以輕心、反而不利疾病控制,增加後續心血管疾病猝發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