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網路流傳影片稱過量維生素B12與癌症有關,傳言呼籲大家不要再補充;經查證,維生素B12本身沒有致癌毒性,目前科學實證也尚未確認高濃度B12會導致癌症,推測可能是癌症導致B12變高,傳言說法缺乏科學根據。
一、實證醫學專家指出,血液中維生素B12過高,可能與罹患癌症的機率增加有關。不過,這樣的關聯可能並不是因為B12太高導致癌症,而是癌細胞本身或體內的發炎反應,影響身體對B12的代謝,導致血液中B12升高。
也就是說,可能是癌症讓B12變高,而不是B12讓癌症發生。傳言的說法可能是「倒果為因」。
二、腫瘤科及腎臟科醫師均表示,維生素B12本身沒有致癌毒性,也從未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或其他主流機構列為任何級別的致癌物。臨床上尚無「攝取大量B12會致癌」等因果關係研究的可靠結果,在目前的科學共識中,維生素 B12被視為安全的必需營養素,而非致癌物。
三、營養師指出,B12為水溶性維生素,多餘部分會經由尿液排出,因此B12並未設有上限攝取量,不過,這並不代表過量補充會帶來額外益處。對於大多數飲食均衡者而言,從食物中攝取的B12已足夠使用,額外補充僅造成體內囤積或排出,無需過度追求高劑量。
四、網傳影片引述亞洲癌症研究基金會有限公司(AFCR)2023年發布的「全球癌症國家排名」,推測台灣人癌症發生率高居亞洲第一的原因是B12濃度過高。
不過,根據AFCR的新聞稿,癌症發病率高的地區主要集中在經濟發達的歐洲、北美、西歐、亞洲的韓國、日本、台灣、香港。也就是說,網傳影片忽略了癌症發生率的跨國比較應該權衡基因、各國醫療環境和生活樣態。
網傳影片的說法錯誤解讀研究結果、可能倒果為因,而且也過度簡化癌症發生率的跨國比較,因此,傳言為「易生誤解」的錯誤訊息。
背景
近期網路流傳一段影片,內容稱國內外研究均發現攝取過量維生素B12會增加罹癌風險,並指維生素B12有危險,請大家自救、不要再吃了。
查核
查核點一:過高的維生素B12會導致癌症嗎?
目前研究發現:血中維生素B12濃度偏高可能與癌症風險增加有關聯 但不代表B12是導致癌症的原因
(一)基隆長庚實證中心主任、資深專責教學藥師-邵時傑博士協助評估當前最佳實證資料後表示,一篇整合多篇世代研究的系統性回顧(Amado-Garzon SB 等人,2024年發表於《Cancer Investigation》期刊)確實發現,血液中維生素B12過高,與罹患癌症的機率增加有關。不過,這樣的關聯可能並不是因為B12太高導致癌症,而是癌細胞本身或體內的發炎反應,影響身體對B12的代謝,導致血液中B12升高。簡單來說,可能是癌症讓B12變高,而不是B12讓癌症發生。
邵時傑說,不應該看到B12過高就認定是癌症的原因,這樣是「倒果為因」。但如果出現沒有明確原因、而且持續偏高的B12濃度(例如高於1000 pg/L),建議可以與醫師討論,是否需要進一步檢查是否有包含癌症在內的潛在健康問題。
(二)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教授級主治醫師吳教恩也表示,維生素B12本身沒有致癌毒性,目前臨床上尚無「攝取大量B12會致癌」等因果研究的可靠結果。
吳教恩說明,目前有很多研究比較抽血血液中的B12濃度和癌症風險間的關聯,但血液中的B12濃度不一定和攝取量有關,也有可能受到體內發炎或腫瘤的影響,造成B12濃度上升。因此,B12可能是某一種癌症標誌。不過,截至目前為止,此說法尚未形成共識,因為其他的癌症指數經過臨床研究證實其準確度,B12則無。
(三)腎臟專科醫師王介立在臉書粉專曾發文表示,相關性不等於因果性,若從生理機轉的角度來看,網傳「過量B12誘發正常細胞癌變」的說法缺乏科學根據。
王介立提到,依據現有研究,維生素B12並未被證實具有致癌性,也從未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或其他主流機構列為任何級別的致癌物。在目前的科學共識中,維生素 B12被視為安全的必需營養素,而非致癌物。
他指出,有多項大規模人口研究發現,在血清維生素B12濃度異常偏高的人群中,後續診斷出癌症的比例比一般人高,特別是肝癌、肺癌等實體腫瘤。不過,B12濃度升高可能是體內潛在腫瘤造成的「警訊」,而不是因為吃太多維生素B12直接導致癌症。
王介立說明,肝臟作為儲存維生素B12的器官,當肝臟受到腫瘤侵犯或功能異常時,可能釋出大量B12進入血液循環。另外,一些惡性腫瘤會分泌類似內在因子或結合蛋白的物質,提高B12的吸收和滯留,導致血中濃度升高。因此,高濃度B12更可能是癌症的結果或標記,而非癌症的成因。
B12是水溶性維生素 一般民眾B12缺乏風險低
奇美醫院的營養師吳政彥表示,維生素B12是水溶性維生素的一員,也是市售綜合維他命中常見的成分之一。在人體中,B12 扮演多項重要角色,包括參與紅血球的生成、神經髓鞘的修復,以及代謝血液中可能促進動脈硬化的同半胱胺酸。因此,B12補充可能有助於預防貧血、手腳麻木與神經損傷等狀況。
然而,吳政彥說,這並不代表所有人都需要額外補充。根據「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成果報告(2017–2020年)」,19歲以上民眾B12缺乏盛行率約為3.1%(以血清B12 < 148 pmol/L 為缺乏標準),其中75歲以上長者的缺乏率較高,達4.9%。從攝取量來看,各年齡層普遍可達建議攝取量,因此一般民眾的缺乏風險相對較低。
此外,歐洲臨床營養與代謝學會(ESPEN)指出,B12會儲存在肝臟,儲量可支應身體1至3年甚至更久的需求。因此,即使短期攝取不足,體內仍有緩衝空間。而動物肝臟、肉類、魚類與蛋類等食物,都是B12的良好來源,葷食者與蛋奶素食者通常不需額外補充。
一般人從食物攝取B12已足夠 高風險族群需額外補充
至於是否會有攝取過量的風險,吳政彥表示,由於B12為水溶性維生素,在肝臟庫存量足夠的情況下,體內的平衡機制會優先以尿液排出為主,避免水溶性維生素在體內過度累積,目前並無明確的B12過量毒性報告。因此,不論是ESPEN或台灣衛福部制定的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第八版,都沒有設立B12上限攝取量。不過,這並不代表過量補充會帶來額外益處。對於大多數飲食均衡者而言,從食物中攝取的B12已足夠使用,額外補充僅造成體內囤積或排出,無需過度追求高劑量。
吳政彥說,對於以下高風險族群,包括全素者、接受胃腸道手術者、以及長期使用雙胍類藥物(如metformin)影響吸收者,則可考慮透過綜合維生素或B12補充劑適量補充,以避免潛在缺乏。
郵政醫院營養師黃淑惠也表示,B12參與神經的傳導與修復,但不是每個人都需要額外補充,如果有神經疼痛、偏頭痛、疲憊、體力差時可適量補充,覺得好轉就可以停止,不需長期大量攝取。一般人可從蛋黃、魚肉、貝類、紅肉、瘦肉、乳製品等食物中攝取B12即可。
王介立則說,人體對維生素B12的日需求量非常低,僅約2~2.4微克即可維持正常功能,一旦攝取量超過身體所需,多餘的部分通常不會被持續吸收或利用,而會經由尿液排出。目前無足夠證據顯示過量攝取B12會危害健康,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膳食補充辦公室也指出,目前尚未觀察到長期攝入高劑量B12會產生明顯的不良反應。極端過量時,有零星報告提及可能出現輕微副作用(如痤瘡惡化或皮膚發紅),但也不常見。
查核點二:網傳「台灣癌症發病率亞洲第一」的資料來源
檢視網傳影片,該名醫師表示引述亞洲癌症研究基金會有限公司「AFCR」的資料指出,台灣人癌症發生率高居亞洲第一,並稱「這樣未免也太丟臉了吧」,更指出要找出台灣亞洲第一的原因,推測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B12濃度過高。
實際檢視AFCR是亞洲癌症研究基金會有限公司,他們在2023年發布「全球癌症國家排名」文章和影片,內容提到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在2020年發布全球癌症負擔數據,統計185個國家的癌症發病率,排名前10名的國家依序是:澳大利亞(每10萬人452.4人)、紐西蘭(每10萬人422.9人)、第三名愛爾蘭(每10萬人372.8人)、第四名美國(每10萬人362.2人)、第五名丹麥(每10萬人351.1人)、第六名荷蘭(每10萬人349.6人)、第七名比利時(每10萬人349.2人)、第八名加拿大(每10萬人348.0人)、第九名法國(每10萬人341.9人)及第十名匈牙利(每10萬人338.2人)。
至於亞洲數據,日本、韓國、新加坡每10萬人約有230至300多人罹患癌症,排名在世界前50,台灣和香港的數據也約在此區間內。而中國、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則排名60幾至100多,每10萬人約150至200左右的人罹患癌症。癌症發病率最低的國家則是西非的尼日共和國、甘比亞、尼泊爾、不丹及剛果共和國等。
AFCR指出,癌症發病率高的地區主要集中在經濟發達的歐洲、北美、西歐、亞洲的韓國、日本、台灣、香港,而發病率低的地區則主要集中在經濟比較落後的非洲和中南亞地區。
影響各地癌症發病率不同的原因很多,比如基因差異、生活方式、環境和醫療保健;另外,發達國家經濟水準較高,生活條件良好,醫療設備完善,人均壽命比較長,而年齡也是癌症風險因素之一。
綜上所述,網傳影片引述AFCR數據,誇大描述台灣癌症發生率高居亞洲第一,忽略癌症發生率的跨國比較應該權衡基因、各國醫療環境和生活樣態。
補充資料
本土研究也發現B12濃度與癌症風險有關 但因果關係未明
傳言提到2024年有一篇刊登於《藥學雜誌》的台灣本土研究發現,血液中維生素B12濃度大於2000 pg/L者的一年癌症累積發生率及癌症發生風險均高於B12濃度小於等於950pg/L者。檢視該研究摘要寫道,其研究結果與國外研究發現「高血清維生素B12濃度與癌症風險正相關」的結果一致,但尚無法確認其因果關係。
該研究也有提及其研究限制,例如研究對象為醫院的病人,其身體健康狀況通常比一般族群差,可能會對研究結果產生選擇性偏差,因而造成有關風險指數的高估;另外,此為初探性研究,並未排除研究對象是否有補充維生素B12的情況,也未能分析飲酒、抽菸、合併症等癌症重要危險因素。
研究提醒,在沒有進一步證實高B12濃度是癌症危險因子前,相關科別的醫師對於長期服用含B12藥品的民眾,可以適時量測B12濃度,以釐清是否有固體腫瘤、血液性疾病、慢性腎衰竭等。社區藥師對於長期服用B12民眾,也可以建議其先量測血液中B12濃度,除了確診為B12不足可適量補充外,建議不宜過度補充維生素B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