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捐款支持事實查核
台灣事實查核學苑

ENGLISH

Facebook X Instagram YouTube Apple Podcasts Threads
看見真實,才能打造美好台灣
  • 最新消息
  • 查核報告
  • 謠言風向球
  • 議題觀察室
  • TOP10
  • 重點專區
  • 名家專欄
  • 國際視野
  • Podcast
Account 登入
English
捐款支持
看見真實,才能打造美好台灣
健康

【事實釐清】網傳「猴痘來了,口罩一定要戴起來」?

事實查核報告#2316

【事實釐清】網傳「猴痘來了,口罩一定要戴起來」?
發布日期/2023-04-20 09:15:16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3/4/20版】

一、專家表示,猴痘主要傳播途徑為「性接觸」,飛沫傳染機會低,需在「長時間面對面接觸」情境下才較容易發生,比如,執行會產生飛沫微粒的醫療措施且未著適當個人防護的醫護人員,及親密接觸患者的同住家人。

二、疾管署監測至今,國內個案的高風險接觸者都沒有被感染,一般日常生活、工作接觸等感染風險低。

傳言稱「預防猴痘口罩一定要戴起來」,但實際上僅有特定情況的醫護人員、同住家人較易受飛沫傳染,一般日常生活、工作接觸等感染風險低。

三、疾管署建議,高風險族群可接種猴痘疫苗,另外,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風險場域、保持良好手部衛生等,也能降低感染風險。

圖卡版(可左右滑動)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A post shared by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taiwan_factcheckcenter)

 

背景

通訊軟體及社群平台4月16日起流傳訊息指稱:

「大麻煩來了~“口罩一定要帶起來”。

對昨(15)日在桃園市就一口氣增加了4例猴痘本土個案,高雄市也增加了1例,這代表之前的防疫沒有發揮效果,已在桃園市形成感染鏈。由於相關性行為很難約束,預計猴痘疫情也將延燒到各縣市,由於猴痘傳染力強,相關感染鏈已難以斬斷,猴痘會成為國內長的地區性流行病,之後非特殊交友圈族群,也將難逃感染風險。

國內迄今已累計29例猴痘確診個案,昨日桃園市就一口氣增加了4例猴痘本土個案,都是30多歲男性,高雄市也出現1例男性個案,並表示曾去過北部的三溫暖。」

圖1:通訊軟體流傳訊息擷圖

圖2:社群平台流傳訊息擷圖

查核

爭議點一、網傳「猴痘來了,口罩一定要戴起來」,專家看法為何?猴痘會透過飛沫傳染嗎?

猴痘的傳染途徑為何?是否會透過飛沫傳染?

(一)中興大學微生物暨公共衛生研究所所長徐維莉表示,猴痘藉由飛沫傳染的機會不高,民眾不須太過擔心。她指出,猴痘病毒存在於唾液的機率小,主要是在皮膚病灶上,且為透過親密接觸傳染。

(二)疾管署表示,傳言提到的飛沫傳染需在「長時間面對面接觸」情境下才較容易發生,因此執行會產生飛沫微粒(aerosol)的醫療措施且未著適當個人防護的醫護人員,及親密接觸的同住家人才有較大的感染風險。

疾管署表示,性接觸為此波疫情主要傳播途徑。猴痘可以透過密切接觸確定個案的皮疹、瘡痂、體液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傳染,例如經由親密接觸的性行為,包括口交、肛交或陰道性交,或接觸猴痘患者生殖器(陰莖、睾丸、陰唇及陰道)或肛門、與猴痘患者擁抱、按摩和親吻,以及長時間的面對面接觸等。接觸到感染者呼吸道分泌物、損傷的皮膚或黏膜或被污染物品而感染。

疾管署在4月18日發布的新聞稿也指出,猴痘傳播具侷限性,須長時間密切接觸或親密接觸才有較高傳播風險,這波國際及本土疫情也以性接觸傳播為主;監測迄今,國內個案的高風險接觸者都沒有被感染,一般日常生活、工作接觸等感染風險低。

綜合以上,猴痘主要傳播途徑為「性接觸」,飛沫傳染機會低,需在「長時間面對面接觸」情境下才較容易發生。疾管署監測至今,國內個案的高風險接觸者也都沒有被感染。

爭議點二、如何預防猴痘?

疾管署表示,猴痘主要透過密切接觸確定個案的皮疹、瘡痂、體液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傳染,因此,近六個月內有高風險性行為(例如多重性伴侶、性交易服務者、於營業場所發生性行為者、性病患者等)、猴痘確診個案的高風險接觸者,應儘速接種猴痘疫苗。

此外,應避免與不特定對象發生親密行為;若前往流行地區,避免與野生動物接觸和生食肉類;保持良好手部衛生,如勤洗手、勿摸眼口鼻等,都可以預防感染猴痘病毒。

結論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3/4/20版】

一、專家表示,猴痘主要傳播途徑為「性接觸」,飛沫傳染機會低,需在「長時間面對面接觸」情境下才較容易發生,比如,執行會產生飛沫微粒(aerosol)的醫療措施且未著適當個人防護之醫護人員,及親密接觸患者之同住家人。

二、疾管署監測至今,國內個案的高風險接觸者都沒有被感染,一般日常生活、工作接觸等感染風險低。

傳言稱「預防猴痘口罩一定要戴起來」,但實際上僅有特定情況的醫護人員、同住家人較易受飛沫傳染,一般日常生活、工作接觸等感染風險低。

三、疾管署建議,高風險族群可接種猴痘疫苗,另外,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風險場域等,也能降低感染風險。

查核結果說明:

錯誤

部分錯誤

事實釐清

正確

事實查核需要你的一份力量 捐款贊助我們

本中心查核作業獨立進行,不受捐助者影響。

查核結果說明:

錯誤

部分
錯誤

事實
釐清

正確

事實查核需要你的一份力量 捐款贊助我們

本中心查核作業獨立進行,不受捐助者影響。

看見真實.打造美好台灣!

假新聞與假資訊破壞人類溝通最根本的真實原則,傷害民主運作最基礎的信賴原則,必須加以遏止,以免斲喪公共生活的品質。

02-2501 7010

[email protected]

  • 成立宗旨
  • 董事會
  • 組織架構
  • 查核團隊
  • 查核準則及說明
  • 捐款報告
  • 年度報告
  • IFCN的認證與申訴
  • 媒體報導
  • QA
© 2024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Taiwan FactCheck Center 更正政策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政策

Scroll to top
Invalid search form.
聯絡我們

關於我們

  • — 成立宗旨
  • — 董事會
  • — 組織架構
  • — 查核團隊
  • — 查核準則及說明
  • — QA

支持事實查核

  • — 捐款報告
  • — 年度報告
舉報與申訴

  • 最新消息
  • 查核報告
  • 謠言風向球
  • 議題觀察室
  • TOP10
  • 重點專區
  • 名家專欄
  • 國際視野
  • Podcast
  • 台灣事實查核學苑
  • 關於我們
    • 成立宗旨
    • 董事會
    • 組織架構
    • 查核團隊
    • 查核準則及說明
    • QA
    • 捐款報告
    • 年度報告
    • IFCN認證與申訴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