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釐清】網傳「猴痘來了,口罩一定要戴起來」?
【事實釐清】網傳「猴痘來了,口罩一定要戴起來」?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3/4/20版】
一、專家表示,猴痘主要傳播途徑為「性接觸」,飛沫傳染機會低,需在「長時間面對面接觸」情境下才較容易發生,比如,執行會產生飛沫微粒的醫療措施且未著適當個人防護的醫護人員,及親密接觸患者的同住家人。
二、疾管署監測至今,國內個案的高風險接觸者都沒有被感染,一般日常生活、工作接觸等感染風險低。
傳言稱「預防猴痘口罩一定要戴起來」,但實際上僅有特定情況的醫護人員、同住家人較易受飛沫傳染,一般日常生活、工作接觸等感染風險低。
三、疾管署建議,高風險族群可接種猴痘疫苗,另外,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風險場域、保持良好手部衛生等,也能降低感染風險。
圖卡版(可左右滑動)
背景
通訊軟體及社群平台4月16日起流傳訊息指稱:
「大麻煩來了~“口罩一定要帶起來”。
對昨(15)日在桃園市就一口氣增加了4例猴痘本土個案,高雄市也增加了1例,這代表之前的防疫沒有發揮效果,已在桃園市形成感染鏈。由於相關性行為很難約束,預計猴痘疫情也將延燒到各縣市,由於猴痘傳染力強,相關感染鏈已難以斬斷,猴痘會成為國內長的地區性流行病,之後非特殊交友圈族群,也將難逃感染風險。
國內迄今已累計29例猴痘確診個案,昨日桃園市就一口氣增加了4例猴痘本土個案,都是30多歲男性,高雄市也出現1例男性個案,並表示曾去過北部的三溫暖。」
圖1:通訊軟體流傳訊息擷圖
圖2:社群平台流傳訊息擷圖
查核
爭議點一、網傳「猴痘來了,口罩一定要戴起來」,專家看法為何?猴痘會透過飛沫傳染嗎?
猴痘的傳染途徑為何?是否會透過飛沫傳染?
(一)中興大學微生物暨公共衛生研究所所長徐維莉表示,猴痘藉由飛沫傳染的機會不高,民眾不須太過擔心。她指出,猴痘病毒存在於唾液的機率小,主要是在皮膚病灶上,且為透過親密接觸傳染。
(二)疾管署表示,傳言提到的飛沫傳染需在「長時間面對面接觸」情境下才較容易發生,因此執行會產生飛沫微粒(aerosol)的醫療措施且未著適當個人防護的醫護人員,及親密接觸的同住家人才有較大的感染風險。
疾管署表示,性接觸為此波疫情主要傳播途徑。猴痘可以透過密切接觸確定個案的皮疹、瘡痂、體液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傳染,例如經由親密接觸的性行為,包括口交、肛交或陰道性交,或接觸猴痘患者生殖器(陰莖、睾丸、陰唇及陰道)或肛門、與猴痘患者擁抱、按摩和親吻,以及長時間的面對面接觸等。接觸到感染者呼吸道分泌物、損傷的皮膚或黏膜或被污染物品而感染。
疾管署在4月18日發布的新聞稿也指出,猴痘傳播具侷限性,須長時間密切接觸或親密接觸才有較高傳播風險,這波國際及本土疫情也以性接觸傳播為主;監測迄今,國內個案的高風險接觸者都沒有被感染,一般日常生活、工作接觸等感染風險低。
綜合以上,猴痘主要傳播途徑為「性接觸」,飛沫傳染機會低,需在「長時間面對面接觸」情境下才較容易發生。疾管署監測至今,國內個案的高風險接觸者也都沒有被感染。
爭議點二、如何預防猴痘?
疾管署表示,猴痘主要透過密切接觸確定個案的皮疹、瘡痂、體液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傳染,因此,近六個月內有高風險性行為(例如多重性伴侶、性交易服務者、於營業場所發生性行為者、性病患者等)、猴痘確診個案的高風險接觸者,應儘速接種猴痘疫苗。
此外,應避免與不特定對象發生親密行為;若前往流行地區,避免與野生動物接觸和生食肉類;保持良好手部衛生,如勤洗手、勿摸眼口鼻等,都可以預防感染猴痘病毒。
結論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3/4/20版】
一、專家表示,猴痘主要傳播途徑為「性接觸」,飛沫傳染機會低,需在「長時間面對面接觸」情境下才較容易發生,比如,執行會產生飛沫微粒(aerosol)的醫療措施且未著適當個人防護之醫護人員,及親密接觸患者之同住家人。
二、疾管署監測至今,國內個案的高風險接觸者都沒有被感染,一般日常生活、工作接觸等感染風險低。
傳言稱「預防猴痘口罩一定要戴起來」,但實際上僅有特定情況的醫護人員、同住家人較易受飛沫傳染,一般日常生活、工作接觸等感染風險低。
三、疾管署建議,高風險族群可接種猴痘疫苗,另外,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風險場域等,也能降低感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