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錯誤】網傳「實證醫學查核,各國已有多起疫苗接種之MIS案例,均未曾感染病毒」?
【部分錯誤】網傳「實證醫學查核,各國已有多起疫苗接種之MIS案例,均未曾感染病毒」?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2/7/30版】
一、網傳所附個案研究文章,經感染科醫師檢視,與傳言所提「個案均未曾感染病毒」有落差,其中,部分個案無法排除其他病因,有一名個案曾感染新冠,部分個案僅以PCR陰性排除新冠感染,未提供新冠N抗體檢驗報告。
二、專家指出,以牛津大學實證醫學中心證據等級表OCEBM標準來看,網傳所附實證文章為個案報告,證據等級是最低的第5證據等級。
三、專家提醒,面對疫苗是否引起MIS症狀,是否根據稀少個案來確定其因果關係要非常謹慎。因為將此類病例錯誤歸因於疫苗接種恐不合理地增加對疫苗的接種猶豫。
網傳所附個案研究,並不是傳言所稱的「均未感染新冠而有MIS」,因此,傳言為「部分錯誤」訊息。
【查核聲明 2022/7/30】至於「接種疫苗而產生MIS」的因果關係,專家解釋,傳言所引用的文章證據等級仍低,需大型研究來釐清,且不宜用少數個案直接推論。此點為科學研究議題,查核報告就此點進行補充。此點不是判定傳言真假之查核範疇。
背景
社群平台和通訊軟體自2022年7月中旬起流傳訊息指稱:
「實證醫學查核:美國疾管局與台灣指揮中心將病毒感染列為「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之診斷要件,但各國已有多起實驗針接種後之MIS案例,均未曾感染病毒。」
傳言附上8篇在學術搜尋網站pubmed研究,主題多為接種新冠疫苗後,出現MIS-C的個案報告。
圖1-2:社群平台、通訊軟體流傳訊息擷圖
查核
爭議點一、網傳所附個案報吿連結,是否都如傳言所稱是未曾感染病毒卻因接種疫苗得到多系統炎症症候群(MIS)?
查核中心協請台灣實證醫學會名譽理事紀景琪、感染醫學科主治醫師林皇伸檢視傳言所提的實證報告。
林皇伸表示,檢視網傳所附文章連結,陸續有接受COVID-19疫苗後出現MIS相關症狀的個案報告,但是其中部分作者有提到無法排除其他病因,也有部分個案未提供新冠病毒N抗體(anti-nucleocapsid)檢驗報告,只以PCR陰性去排除感染COVID-19的可能性。
如第一篇文章的作者提到,針對研究所提病患,醫療端有一些可能相關疾病,並沒有做檢查去排除(如自體免疫疾病等等)。第二篇的作者則提到兩名病患分別以心肌炎及川崎症診斷,在其他症狀表現上有MIS-C相關症狀,這篇作者提到另一個詞 MIS-V,但此名詞是否有官方定義還待檢視。
林皇伸表示,第三篇文章作者提到兩個個案其中一位有感染新冠病毒,兩位都有MIS-C相關症狀,但作者在結論也提出無法排除其他原因導致的相關症狀。
第四篇文章的個案其新冠PCR檢查為陰性,但IgG抗體為陽性,不排除在接種疫苗前曾感染,且該文章作者最後也提醒,MIS-C 病例應謹慎解釋,因為將此類病例錯誤歸因於疫苗接種可能會不合理地增加對疫苗的猶豫(Cases of MIS-C should be cautiously interpreted, as misattribution of such cases to vaccination can unjustifiably increase vaccine hesitancy.)。
林皇伸說,檢視網傳第五篇至第七篇文章,3名個案未被新冠感染,出現症狀與疫苗有關連性。第八篇文章則提到一名62歲男性接種一劑後出現MIS症狀,但作者也在結論中提到,不可能根據個別病例報告確定因果關係。
林皇伸表示,面對疫苗是否引起MIS症狀,是否根據這些稀少個案確定其因果關係要非常謹慎。網傳文章中就有一名作者的結論指出,MIS-C 病例應謹慎解釋,因為將此類病例錯誤歸因於疫苗接種可能會不合理地增加對疫苗的接種猶豫。
綜合以上,傳言引述的八篇研究個案報告,傳言指稱這些個案均未感染新冠而產生MIS症狀,對個案的描述並不準確,有錯誤訊息。
爭議點二、傳言引用多篇個案報告,在實證醫學,個案研究的證據等級為何?
林皇伸表示,以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和Vaccine為關鍵字搜尋,目前找到的都是個案報告(case report),還沒有病例研究(case series study)或觀察性研究。
他說明,以牛津大學實證醫學中心證據等級表OCEBM標準來看,個案報告的證據等級只有5,是最低的證據等級。這些個案報告的證據等級意義是,學理上有此可能性,但沒有大型研究來佐證,如果要驗證推論,必須有進一步大型的研究來證明。
爭議點三、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為何?目前醫學研究認為MIS是否與新冠疫苗有關?
(一)查核中心在第1742號查核報告處理MIS-C議題,採訪國家衛生研究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齊嘉鈺。
齊嘉鈺表示,2020年新冠疫情以來,全世界都有觀察到有兒童染新冠肺炎後產生罕見的多系統發炎症狀,因此將這種併發症現象定名兒童多系統炎發症候群(MIS-C),在臨床症狀上跟過往的一種罕見疾病「川崎病」很像。而到目前為止,尚不清楚感染新冠病毒導致MIS-C的致病機轉,但能確定的是確實是感染新冠肺炎才發現的併發症現象。
齊嘉鈺說,美國確實有施打疫苗後發生罕見MIS-C的案例,但到目前為止,施打疫苗後發生的MIS-C其因果關係並未確立,且發生率仍然罕見,也並未發現異常的不良事件比例。但因為現在疫苗施打年齡愈來愈小,目前美國仍會持續監測有沒有異常的不良事件比例出現。
齊嘉鈺說,針對施打疫苗發生MIS-C,國外有相關監測報告,如法國的分析報告指出,有發現7個兒童打疫苗出現MIS-C的病例,但其分析結果認為可能跟染疫有關。另根據美國監測報告,確實有發生有兒童、青少年(12-20歲)施打1劑以上的疫苗發生MIS-C的案例,但發生率僅為百萬分之1,再排除掉是感染新冠肺炎所導致的案例後,打疫苗發生MIS-C其發生率僅為百萬分之0.3。美國報告的結論認為,目前仍無法確認這些MIS-C的案例是否跟疫苗有因果關係,後續仍需要再觀察及追蹤。
另外,齊嘉鈺說,美國報告結論也指出,跟沒有施打疫苗染疫產生MIS-C的發生率相比,打疫苗產生MIS-C案例還是非常罕見,疫苗仍能有效保護兒童。
(二)林皇伸表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定義,MIS-C為發燒大於3天的0至19歲兒童和青少年,出現皮疹、黏膜皮膚炎症狀、低血壓或休克、心肌功能障礙、心包炎、凝血障礙、急性腸胃道問題(腹瀉、嘔吐或腹痛)和炎症指標升高、排除為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發炎,且有新冠病毒感染或可能接觸過新冠確診者。
林皇伸說,至於美國CDC的MIS-C定義則為,感染或曾接觸新冠病毒、年齡小於 21 歲者出現發燒、發炎和需要住院治療的臨床嚴重疾病的證據,有多系統的器官損傷,且沒有其他合理的診斷者。因此,若沒有新冠感染和接觸史,理論上就不符合MIS-C的診斷。
林皇伸表示,有關接種新冠疫苗可能產生的罕見副作用,以目前大型的觀察性研究顯示,以是否造成心肌炎、心包炎或血栓為主要討論,並無接種新冠疫苗導致MIS-C的大型研究可供佐證。
結論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2/7/30版】
一、網傳所附個案研究文章,經感染科醫師檢視,與傳言所提「個案均未曾感染病毒」有落差,其中,部分個案無法排除其他病因,有一名個案曾感染新冠,部分個案僅以PCR陰性排除新冠感染,未提供新冠N抗體檢驗報告。
二、專家指出,以牛津大學實證醫學中心證據等級表OCEBM標準來看,網傳所附實證文章為個案報告,證據等級是最低的第5證據等級。
三、專家提醒,面對疫苗是否引起MIS症狀,是否根據稀少個案來確定其因果關係,研究要非常謹慎。因為將此類病例錯誤歸因於疫苗接種恐不合理地增加對疫苗的接種猶豫。
網傳所附個案研究,並不是傳言所稱的「均未感染新冠而有MIS」,因此,傳言為「部分錯誤」訊息。
【查核聲明 2022/7/30】至於「接種疫苗而產生MIS」的因果關係,專家解釋,傳言所引用的文章證據等級仍低,亟待大型研究來釐清,且不宜用少數個案直接推論。此點為科學研究議題,查核報告就此點進行補充。此點不是判定傳言真假之查核範疇。
補充資料
牛津大學實證醫學中心證據等級表OCEBM的標準為何?
台灣實證醫學會名譽理事紀景琪、感染醫學科主治醫師林皇伸協助提供此資料。
牛津大學實證醫學中心證據等級表OCEBM標準以文獻類別為原則再依照文獻的品質及結果調整。以罕見傷害型的文章來說,第一級為整合隨機對照試驗 (RCT)或巢氏病例對照研究的系統性文獻回顧、第二級為隨機對照試驗(RCT)或有顯著效果的觀察型研究、第三級為跨世代的世代研究、第四級為病例研究或病例對照研究、第五級為基於學理的推斷。
林皇伸解釋,要驗證一個假設的可信度,最好的方式就是用科學的方法,設計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在一模一樣的情況下,僅保留一個操作變項,如一組有給疫苗、一組沒給,去看結果為何,才最符合科學。但實務上實驗無法達到這個目標,因此就用隨機分派的方式進行隨機對照試驗(RCT),RCT的證據等級為第二級,而所謂第一級的證據等級是整合隨機對照試驗 (RCT)的系統性文獻回顧,會把好幾篇證據等級二的研究彙整統計再分析,樣本數更多,其產出的結果證據等級最強
林皇伸說,證據等級第三級是世代研究,其研究設計是追蹤二組人一段時間後觀察結果的發生,這二組人的分組並非由隨機分派,而是在現實世界自然形成(例如一組人是有抽菸,另一組是不抽菸);第四級是病例對照研究和個案報告,只能報告相關性,無法證實因果關係;第五級則僅是學理上有此可能性,尚待臨床資料才能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