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釐清】網傳「原來台灣人慢性病元兇之一是這些所謂的大廠,多數人吃的油是『化學油』」?
【事實釐清】網傳「原來台灣人慢性病元兇之一是這些所謂的大廠,多數人吃的油是『化學油』」?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2/1/10版】
一、食藥署表示,近五年食用油脂抽驗專案中,針對食用油製造過程中「加工助劑」的檢驗結果皆符合規定。
二、專家表示,食用植物油抽取油脂的方法有兩種,一種為壓榨法,將原料以機械壓榨;另一種為溶劑萃取,將原料浸泡在溶劑(己烷),將油脂萃取出來,之後再將溶劑揮發、去除。
三、專家表示,溶劑萃取法使用的化學溶劑僅為加工助劑,沒有研究證明會跟原料起化學反應,且在製作過程中一定會將其揮發、去除,依規定殘留值不得高於0.1ppm,對人體並沒有健康風險。
四、專家表示,食用油抽取過程中,以壓榨法和溶劑萃取法得到的油脂,都會再經過精煉、脫色、脫膠、脫臭等加工過程。傳言提到「溶劑提油後一定會使用氫化處理技術」並不符合現況,2018年廠商確實會使用此技術,但為避免反式脂肪對健康的風險,衛福部規定2018年後食品不得使用「不完全氫化技術」,目前廠商在食用油加工過程中不會使用此技術。
圖文版(可左右滑動)
背景
社群平台、通訊軟體2022年1月10日流傳一段關於「化學油」的長文,經檢索,該訊息從2017年就開始流傳。
此文指稱:「原來台灣人慢性病元兇之ㄧ是這些所謂的大廠 一群醫師討論健康的群組中轉發多數人吃的油是「化學油」!
因為以最大的通路商「全聯」來說,架上的油90%以上,例如,以葵花子油為例,無論是「統一」「得意的一天」「台糖」,都是用藥去浸葵花子而得的化學油,並非傳統自然榨出的天然油!
這令人震撼!您買到的葵花子油及…油,幾乎都是用化學溶劑把原料裏的油脂溶出來,而不是用榨的。亦即:大家所吃的是化學油,而非天然油。
到本文寫出的2017年2月,賣場所賣的葵花子油幾乎都是用化學溶劑(液體)浸葵花子得來的, 因為溶劑萃取的製油成本便宜很多。
「化學溶劑萃取食用油脂」與「古早傳統物理壓榨食物油脂」的差異:
「古早傳統物理壓榨製程」是將植物種子、或果仁、果肉、胚芽、果皮(如:大豆、亞麻仁籽、芝麻、花生、苦茶籽、葡萄籽、酪梨、椰子蓉、米糠…)等,這些可用來取得「植物油脂」的原料,進行破碎、加熱軟化後,以「壓榨取油」方式取油,就是人類數千年以來,使用「物理方式」的製油方法。
大約西元1900年以前,全球都使用此「古早傳統」方式,取得「植物油脂」 台灣在1970年代後,引進「化學溶劑萃油製程」。
目前,仍使用「古早傳統壓榨製程」的市售植物油脂,主要只有芝麻油、花生油、苦茶油三種,另外就只有一家食品大廠開始做天然油來賣。
「統一」「得意的一天」「台糖」 他們的葵花子油都是用化學藥劑把油溶出來,本文這樣寫,若有誣衊他們,筆者願負法律上的責任。
統一公司在賣場賣的葵花油,為什麼就不寫 “不使用化學溶劑萃取”呢?因為 「統一葵花油」這個產品就是“化學溶劑萃取”的嘛!
「化學溶劑萃油製程」如下:
是將「植物性製油原料」浸泡於化學溶劑(如正己烷、戊烷、庚烷、異丙醇…等化學溶劑)裡,使製油原料的油脂溶解在化學溶劑中,形成混合油;然後利用「食用油脂」和「化學溶劑」的沸點不同,對混合油進行加熱,使化學溶劑揮發回收,去除化學溶劑;再將剩下的液體加水,以分離機脫離雜質,得到「毛油」。
由於毛油可能殘留有毒性的化學溶劑不能直接食用,須再予精煉:將毛油送到精煉廠,經過脫膠、脫酸、脫色、脫臘、脫臭等過程,製成市面上看到的「食用植物油脂」。
這種經過化學製程的油,讓我們簡稱之為「化學油」,原料雖是天然的,例葵花油的原料是天然的葵花子,但經化學方法提煉出葵花子油,其成分已經不是天然的了!
自古以來人類將種子加壓,榨出所含的油,例如大家所熟知的麻油、花生油、苦茶油,這些天然、古法製造的油大都來自於傳統的榨油廠,是看起來並不“高級”的工廠。
這些傳統工廠所製的油不是油市場的主流,原因是
➊榨油法的成本貴,若再加上要付通路商高額上架費,價格會很高,競爭不過溶劑提油法所製的油。
➋民眾根本不知道他買到的看來高尚,大品牌的油是用化學藥劑去浸原料,把油溶解在溶劑裏,再儘量除掉化學溶劑。有的人知道,但不知此油有害健康到什麼地步。上網搜尋“溶劑提油”即可可證實內容。
「溶劑提油是用溶劑把原料中的油溶解出來,再經過一連串程序的製油法。」
「溶劑提油之目的在於提昇製油效率,大規模生產,省能源,自動化生產節省人工,成品品質佳而均勻,這過程還要用化學藥品,經過脫膠 脫酸 脫色 脫臭」
溶劑提油,其原料雖是天然,但所做出來的油已經不是天然的了。
按:民國80年左右,筆者就開始食用用白芝麻油,就是買白芝麻給傳統的榨麻油工廠榨,食用油對血脂肪的影響有多大。很多人高血壓怕中風,不知道若是血脂肪正常,就算有高血壓也不大會中風的。
我因喜歡研究健康已經四十年,經驗與哲理讓我了解與堅信:所有違反天然的藥物食物都會傷害健康。
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洪惠風曾在電視上說:全世界的心血管疾病都在減少,只有台灣在增加。
為什麼?我認為是台灣人太聰明,懂得化學製油,並加以混合的人非常多。所以我們市售的油,是經過化學處理的百分比,比其他國家還要多。
各種植物種籽的油,各有其優缺點,只要它是天然的,就是好油。若是化學油無論其原料多好,經過化製就變成壞油了。
煉油廠用溶劑提出油之後,為了油質能穩定不易變質,還要再加“氫化處理”━亦即會產生反式脂肪。
因為精煉過的油很容易酸敗,所以一定要氫化處理,除非它是精製棕櫚油、精製椰子油,才不須氫化。
氫化脂肪即「反式脂肪」,是心腦血管疾病的元凶,還會使女性較失去女性美(女人味),人體內製造女性荷爾蒙,其原料來源是脂肪。而化學油,不但其成分很難製成女性荷爾蒙,而且化學油脂還會干擾到女性荷爾蒙的運作,也是一種“環境荷爾蒙”,台灣女性若改吃天然油,不到三個月,就會健康又美麗!
大家應改吃天然油,則腦心血管疾病猝死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以前的人吃天然油,故很少此病)」
圖1-2:通訊軟體流傳訊息擷圖
查核
爭議點一、傳言指稱「您買到的葵花子油及…油,幾乎都是用化學溶劑把原料裡的油脂溶出來,而不是用榨的」,食用油脂的製造方式有哪些,傳言指稱的「化學溶劑」法,其製造程序為何?
查核中心採訪台灣植物油同業公會總幹事、中興大學食品安全研究所教授林信堂。
(一)林信堂表示,食用植物油在抽取油脂的過程中,主要有2種製程。一種是傳統的機械壓榨,將食用植物油籽原料以物理性壓榨的方式抽取油脂,有時會輔以加熱,像是橄欖油、芝麻油、花生油、苦茶油;另一種是溶劑萃取,就是傳言提到浸泡在溶劑(己烷),將油脂萃取出來,之後經減壓蒸餾將溶劑揮發回收,如現在通路上常見的大豆沙拉油、葵花子油等。
(二)台灣植物油同業公會表示,一般食用植物油的從原料抽取油脂方法有兩種,一為壓榨法,也就是傳言說的「古早味物理傳統壓榨法」,將原料經精選、清洗、浸潤、去皮、破碎、加熱後,以壓榨機直接壓榨使油脂流出。另一個抽為萃取法,是傳言指稱的「以化學溶劑將原料裡的油脂溶出來」。萃取法製作過程是將原料組織破碎壓成片狀,蒸煮加熱後,再以依法可使用的溶劑如己烷進行萃取。
綜合以上,食用植物油抽取油脂的方法有兩種,一種為壓榨法,將原料加熱後物理壓榨;另一種為溶劑萃取,將原料浸泡在溶劑(己烷),將油脂萃取出來,之後再將溶劑揮發、去除。
爭議點二、傳言指稱「化學溶劑把原料溶出來….大家所吃的是化學油,而非天然油」,專家如何解讀?「溶劑萃取法」對人體的健康風險為何?
(一)林信堂說,早期食品加工業較不發達,業者多以機械壓榨的方式,但從1970年開始,台灣首度引進了溶劑萃取的技術,就沿用至今。而國外多數大油廠公司也用此技術大約60-70年,技術上已相當純熟。
至於為何大廠會多使用萃取法,林信堂說,主要跟製作效率及提油比例有關。使用壓榨法,僅能抽取出原料的70-80%的油脂,若是萃取法能提升至90%。對於大量製造的廠商,使用萃取法能提升製作的效率、成本。市面上常看到的大廠製作的大豆沙拉油、葵花油等,確實就是用溶劑萃取法。
林信堂說,民眾不必過度擔心溶劑在加工過程中對人體的健康風險。因為化學溶劑僅為加工助劑,溶劑(己烷)並不會與油脂產生化學反應。其萃取出來的油脂,就是原存在食用油籽中的天然成分,與傳統壓榨法取得之油脂幾乎一樣。製程中也一定會將溶劑揮發、去除,依規定殘留值不得高於0.1ppm。
(二)台灣植物油公會表示, 目前國內的製油大工廠確實多以萃取法製作植物性食用油脂。因萃取法效率較高,且比起傳統壓榨法,萃取的油脂較為純、完整。
台灣植物油公會表示,民眾常有溶劑萃取油為化學油的印象,但其原料仍是原生植物,且溶劑僅為加工助劑,最後仍會將其去除,殘留值也不得高於0.1ppm。
台灣植物油公會表示,國外大油廠使用萃取法已久,台灣從1970年代就引進並使用至今。在合乎規定的殘留值內,對人體並不會有健康風險。而目前仍有部分工廠以壓榨法製作食用油,常見的如苦茶油、花生油等。民眾可以依據個人飲食習慣選擇。
綜合以上,溶劑萃取法使用的化學溶劑僅為加工助劑,沒有研究證明會跟原料起化學反應,且在製作過程中一定會將其揮發、去除,依規定殘留值不得高於0.1ppm,對人體沒有健康風險。
爭議點三、傳言指稱,「煉油廠用溶劑提出油之後,為了油質能穩定不易變質,還要再加“氫化處理”━亦即會產生反式脂肪。因為精煉過的油很容易酸敗,所以一定要氫化處理」食用油抽取後,還須經過什麼製作過程?「溶劑提出油後…一定要氫化處理」符合目前規定嗎?
食用油抽取後,會再經過哪些加工程序?
(一)林信堂說,經過壓榨或萃取流程所取得的是粗製油脂,外觀會較混濁,油脂中所含的懸浮物、不純物等。因此,不管是壓榨法或是溶劑萃取法得到的油脂,都會再經過精煉(refining)、脫色、脫膠、脫臭等過程,並非只有溶劑萃取法才會經過精煉的過程。
(二)植物油公會表示,兩種抽取方法都會經過精煉(refining)、脫色(bleaching)、脫臭(deodorization)等步驟,以增加食用油脂安定性及保存性。
「溶劑提出油後…一定要氫化處理」符合目前現況嗎?
林信堂說,2018年之前,油廠在精煉過程中確實會使用「不完全氫化處理」,優點是讓油更耐高溫、增加其穩定性。但根據相關研究調查發現,「不完全氫化」技術會產生人工反式脂肪,對人體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因此,衛福部規定,2018年7月1日之後,食品不得使用不完全氫化油。
林信堂說,現在油廠並不會使用「不完全氫化技術」,多以「完全氫化」植物油混合「未經氫化」的植物油,可達到類似「部分氫化」之效果,又可避免「人工反式脂肪」的生成。
綜合以上,食用油抽取過程中,以壓榨法和溶劑萃取法得到的油脂,都會再經過精煉(refining)等過程;為避免反式脂肪對健康的風險,2018年後,食品不得使用「不完全氫化技術」,目前廠商不會使用此技術。
爭議點四、國內目前對於加工助劑的殘留值規定為何?近期加工助劑抽驗結果?
食藥署表示,食藥署訂有「加工助劑衛生標準」,針對食用油脂萃取用的溶劑訂定殘留標準,食品油業者使用加工助劑應符合「加工助劑衛生標準」之規定。根據標準,食用油脂抽取時,使用己烷的標準殘留應低於0.1ppm。
食藥署表示,為強化食用油脂製造業者的管理,各地衛生機關會持續執行食用油脂抽驗專案,近五年檢驗結果皆符合規定。
結論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2/1/10版】
一、食藥署表示,近五年食用油脂抽驗專案中,針對食用油製造過程中「加工助劑」的檢驗結果皆符合規定。
二、專家表示,食用植物油抽取油脂的方法有兩種,一種為壓榨法,將原料以機械壓榨;另一種為溶劑萃取,將原料浸泡在溶劑(己烷),將油脂萃取出來,之後再將溶劑揮發、去除。
三、專家表示,溶劑萃取法使用的化學溶劑僅為加工助劑,沒有研究證明會跟原料起化學反應,且在製作過程中一定會將其揮發、去除,依規定殘留值不得高於0.1ppm,對人體並沒有健康風險。
四、專家表示,食用油抽取過程中,以壓榨法和溶劑萃取法得到的油脂,都會再經過精煉、脫色、脫膠、脫臭等加工過程。傳言提到「溶劑提油後一定會使用氫化處理技術」並不符合現況,2018年廠商確實會使用此技術,但為避免反式脂肪對健康的風險,衛福部規定2018年後食品不得使用「不完全氫化技術」,目前廠商在食用油加工過程中不會使用此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