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錯誤】網傳「搶救黃金時段…心肌梗塞的狀況大概會分為四個階段…」?
【部分錯誤】網傳「搶救黃金時段…心肌梗塞的狀況大概會分為四個階段…」?
一、醫學界並沒有把「心肌梗塞」分為四期的說法,而是認定「搶救黃金期是12小時以內」。
二、醫生指出,心肌梗塞確實是冠狀動脈被血栓急性阻塞,但血流量不是重點,因為通常病患的血管已慢性狹窄,膽固醇斑塊是否穩定,以及是否產生急性血管栓塞才是關鍵。
三、醫生指出,心肌梗塞常見的症狀為胸悶、背痛、換不過氣、盜汗、全身冰冷、想吐等,但糖尿病病患、女性與老人等三大族群易有不典型症狀。
因此,傳言為「部份錯誤」訊息。
背景
近日社群網站與通訊群組流傳一支影片,搭配文字訊息:「很重要,很重要!這支影片一定要看,一定要看完,並請最親愛的家人要記住,搶救黃金時段。」
影片內容為一名男子分享自身心肌梗塞經驗,接著分享心肌梗塞的急救知識,包括:
「心肌梗塞的狀況大概會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就是你的初期病徵剛發生的時候,那是觸發時期,是最重要的黃金時期,這時候就應該馬上到醫院,接下來就會進入第二個時期、期三個時期到第四個時期,第四個時期就會失去意識,接著心臟就會停止,進入休克那如果你這時候才到醫院基本上要救回來的機率就非常的低心,肌梗塞就是冠狀動脈已經堵住了,所以堵住的那一剎那你的血流可能剩下5%、10%,你的心臟已經逐漸走向死亡…」
「如果你進入了第二期或第三期,你才從家裡出發的話,或許你在半路的時候已經進入了第四個階段,所以你到醫院的時候,你的心臟可能已經死掉一半了,那時候醫生想用電擊把你救回來機率都非常非常的低…」
「心肌梗塞當你發生的時候,一定要記得它有幾個特徵,一,胸部一定會很悶……你換氣換不太過來,二,後背會開始痛,甚至會痛到牽連整個下顎的部分也會痛……嚴重的盜汗、全身冰冷、然後你會覺得噁心想吐但是吐不出來,所以當你有這些病徵的時候,二話不說趕快到醫院…」
圖1:通訊群組傳言擷圖。
圖2:社群網站傳言擷圖。
查核
爭議點一、傳言宣稱「心肌梗塞的狀況大概會分為四個階段……第四個時期就會失去意識,接著心臟停止、進入休克,此時才到醫院救回來的機率非常的低」,醫學上是否有此分類?
(一)查核中心諮詢雙和醫院心臟內科病房主任邱淳志。邱淳志說,醫學上並未把心肌梗塞分成四期的說法,建議心肌梗塞發作時儘早就醫。
邱淳志說明,每位心肌梗塞病患的病況嚴重度不同,從發作到昏厥的時間也不同。一般所說的搶救黃金時間是指心肌梗塞發作後的前90分鐘,若能在90分鐘內及時就醫、打通血管,對心臟的損傷較小;反之,若沒有及時接受治療,甚至拖到12小時或1天以上才治療,產生併發症的機率很高,這些併發症包括慢性心臟衰竭、瓣膜逆流,甚至心臟破裂。
邱淳志說,雖然也有心肌梗塞發作後,症狀自然緩解的案例,但比例甚低,還是希望病患能儘早就醫、檢查,並接受治療。
(二)查核中心諮詢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醫師陳玠宇。陳玠宇表示,醫學上並沒有這樣的明確界定的分期,只有說心肌梗塞從一開始有輕微症狀到疏通血管的黃金期有12小時,以防嚴重心臟壞死。
爭議點二、傳言宣稱「心肌梗塞就是冠狀動脈已經堵住了,所以堵住的那一剎那你的血流可能剩下5%、10%」,是否屬實?
(一)陳玠宇說,傳言的說法不完全正確,心肌梗塞指的是冠狀動脈被堵住而導致心臟缺氧。嚴重急性心肌梗塞送醫的病患通常都是100%完全堵住,有些則是血流剩5%、10%,血氧不夠心臟使用,或血氧供需不平衡而導致心臟壞死。不過,血流百分比不是重點,膽固醇斑塊是否穩定,以及是否產生急性血管栓塞才是關鍵。
陳玠宇說明,膽固醇斑塊指的是白血球吞進膽固醇後,跑進血管壁裡,成為沉積物,如果膽固醇斑塊不穩定而破裂,就有可能會產生急性栓塞,堵住血管,讓心臟突然缺氧,這就是所謂的「急性冠心症」。在這種狀況下,病患從疼痛到猝死只經歷幾小時甚至幾分鐘,常讓人來不及反應,大多心肌梗塞求醫的病患都是這種類型。
他說,另一種心臟缺氧的病患是「慢性冠心症」,又稱為「慢性缺血性心臟病」,這種狀況是病患的血管已經慢慢被膽固醇斑塊堵住,但斑塊較為穩定,平時可以靠吃藥及休息來緩解症狀。一旦遇到天氣變化或其它特殊狀況,就有可能變急性冠心症,例如有些病患血流量有50%,但天氣一冷、血管突然收縮、膽固醇斑塊破裂,就會變成急性冠心症。
陳玠宇補充,慢性冠心症的病患每年約有10%至20%轉變為急性及心血管事件風險,而影片中的男子在事發前2週曾感到胸痛,推測他應是慢性冠心症發作的病患,因為沒有理會病症,在病況惡化、膽固醇斑塊破裂後,轉為急性冠心症,甚至於醫院求診檢查之間突發心跳停止,接受急救撿回一命。
(二)邱淳志表示,心肌梗塞確實是冠狀動脈被血栓急性阻塞,但通常血管本來已有慢性狹窄,發生時有可能完全阻塞,也可能是部份阻塞。
邱淳志補充,冠狀動脈血管慢性狹窄,但沒急性阻塞的現象,統稱為「冠狀動脈疾病」。如果堵塞狀況影響到心臟血液循環,造成心肌損傷,就是急性心肌梗塞。
邱淳志說,一般來說,血管堵塞程度70%以下,可用藥物控制三高,並透過調整生活習慣來改善情況,而血管堵塞70%以上,發生心肌梗塞的機率較高,但也有堵住50%就發生心肌梗塞的案例,因此,患者需視個體情況,來判斷是否接受心導管介入手術,或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邱淳志補充,易發作心肌梗塞的危險時刻,通常是血壓劇烈變化時,如情緒波動大、忽冷忽熱、暴飲暴食、過度勞累或突然出力搬重物等。
爭議點三、傳言宣稱心肌梗塞會有「胸悶,換氣換不太過來」、「背痛,甚至下顎也會痛」、「嚴重的盜汗」、「全身冰冷」、「想吐但是吐不出來」等症狀,是否屬實?
(一)邱淳志表示,心肌梗塞的常見症狀包括胸口悶痛、如被重壓呼吸喘不過氣與冒冷汗,而傳言所說的「背痛,甚至下顎也會痛」、「全身冰冷」與「想吐但是吐不出來」等,的確是常見的症狀。
他提醒,如果有以上症狀,請在親友的陪同下立即就醫。
邱淳志補充,心肌梗塞患者除了「背痛」、「下顎痛」,也可能會有左手臂疼痛的症狀,民眾可遵照中華民國心臟學會推動的救心救命口訣「心痛喘、冒冷汗,卡緊叫救護車」,當出現心痛、胸悶、噁心嘔吐、氣喘吁吁、冒冷汗的症狀時,代表有高度可能是心肌梗塞,建議立刻撥打119請求救護車送醫,把握黃金救援時間。
邱淳志同時提醒,心肌梗塞發作時,患者不可自行前往就醫,以免在就醫路上發生心律不整或昏厥等緊急狀況,應由親友陪同,或撥打119請求救護車。
(二)陳玠宇表示,傳言所說的確實是心肌梗塞常見的症狀,但並不是所有心肌梗塞病患都有全部症狀,有些人甚至會有非典型症狀。
陳玠宇表示,心肌梗塞最常見的症狀是胸悶、胸痛,有些人會「輻射痛」,也就是痛到周遭其它部位,最常見的是左肩、左腋下及左背痛,另外就是像影片中的男子有下背痛、下顎痛的症狀,有些人甚至會牙齒痛或上腹痛;至於盜汗、全身冰冷、想吐、會喘等等,是因為心肌梗塞引起交感神經亢奮所產生的症狀,有些人甚至會心悸,但也有些心肌梗塞患者的交感神經不敏感,就不一定會有這些症狀。
陳玠宇補充,除了上述常見的心肌梗塞症狀,還有三大類族群會有不典型(非典型)症狀:第一類是糖尿病病患,由於糖尿病可能導致神經病變,因此糖尿病患罹患心肌梗塞時較容易出現與典型心絞痛不同的症狀,例如上腹痛或其它部位疼痛;第二類是女性,這是由於部分女性對疼痛感受不同,或容易轉化症狀所致;第三類則是老年人,由於年紀大、神經退化,神經感受靈敏度下降,也讓他們成為不典型症狀的常見族群。
陳玠宇提醒,有些老年病患走一點路就會喘會悶,以為自己是年紀大了、體力下降所致,但其實有可能是慢性冠心病在作祟,一般民眾如果感到一股氣上不來、會喘、講話中氣不順,都要小心有可能是心臟血管塞住,或有其他疾病產生,須儘早就醫檢查及治療。
結論
一、醫學界並沒有把「心肌梗塞」分為四期的說法,而是認定「搶救黃金期是12小時以內」。
二、醫生指出,心肌梗塞確實是冠狀動脈被血栓急性阻塞,但血流量不是重點,因為通常病患的血管已慢性狹窄,膽固醇斑塊是否穩定,以及是否產生急性血管栓塞才是關鍵。
三、醫生指出,心肌梗塞常見的症狀為胸悶、背痛、換不過氣、盜汗、全身冰冷、想吐等,但糖尿病病患、女性與老人等三大族群易有不典型症狀。
因此,傳言為「部份錯誤」訊息。
(首圖取自: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