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捐款支持事實查核
台灣事實查核學苑

ENGLISH

Facebook X Instagram YouTube Apple Podcasts Threads
看見真實,才能打造美好台灣
  • 最新消息
  • 查核報告
  • 謠言風向球
  • 議題觀察室
  • TOP10
  • 重點專區
  • 名家專欄
  • 國際視野
  • Podcast
Account 登入
English
捐款支持
看見真實,才能打造美好台灣
健康

【部分錯誤】網傳「藝人 廖峻 ❤️請耐心看完了..跑廁所比中風好…所需的水份補充 ⋯體重1公斤30cc ⋯體重60公斤~ 60×30=1800cc ⋯水份補充得夠-想中風也難」?

事實查核報告#477

【部分錯誤】網傳「藝人 廖峻 ❤️請耐心看完了..跑廁所比中風好…所需的水份補充 ⋯體重1公斤30cc ⋯體重60公斤~ 60×30=1800cc ⋯水份補充得夠-想中風也難」?
發布日期/2020-05-22 09:18:04

一、中風常見原因大致歸納成「腦血管狹窄」和「心因性血栓」兩種。對「腦血管狹窄」的病人,充足喝水的確有幫助;但對於「心因性血栓」中風的患者,多喝水沒有預防效果。

二、預防中風最重要的是控制三高、不抽菸,慢性病患者應固定回診追蹤並遵照醫囑服藥,這比多喝水還重要且有效。

三、每個人適合的飲水量都依個人健康狀況而不同,專家不建議用傳言中的公式來計算。部分心臟衰竭、腎功能不佳的病患,不建議喝太多水。

因此,傳言為「部分錯誤」訊息。

背景

通訊軟體、社群平台流傳訊息指出:

「請耐心看完了
『跑 廁 所 比 中 風 好 』
~ 寧願好死,也不要中風~
我是50後
退伍時身高175cm體重72kg
退伍30年 ⋯
體重均維持在74~75kg左右
相當自豪體態體能的維持 ⋯
4年前的昨天
我依然騎著腳踏車運動
4年前的今天早上仍去運動
我沒有高血壓、
沒有心臟病、
沒有糖尿病 ⋯
但,4年後的今天
我中風了 ⋯
當我醒來時已在
義大加護病房 ⋯
6天的加護病房 ⋯
7天的普通病房 ⋯
診斷病因⋯
高血脂、血濃稠⋯
出院後每天就是
吃不完的藥⋯
扎不完的針⋯
各種的保健食品⋯
忍著痛的推拿(民間療法)
及艱辛的復健療程 ⋯
坐著輪椅 ⋯
撐著ㄇˉ型四腳輔助架
練習站立⋯
過程比2歲小孩子
練習走路更難 ⋯
這過程不輕鬆 ⋯
當時我也思考 ⋯
為何我會中風?
在幸福診所的林憲章醫師的
醫護下⋯
才得知肇因是
長期口渴⋯水份補充不足 ⋯
在此呼籲各位 ⋯
記得要喝水 ⋯
隨時補充水份 ⋯
當你有口渴感覺時 ⋯
身體水份已不足 ⋯
我們每個人每天
所需的水份補充 ⋯
體重1公斤30cc ⋯
體重60公斤~
60C30=1800cc ⋯(最少)
如果可以,出外帶備一支水 ⋯
有人說多喝水會常跑廁所 ⋯
我都回應對方 ⋯
常跑廁所總比中風好 ⋯
千金良藥不及多喝水 ⋯
請緊記:
運動前後一杯水
泡澡前後一杯水
飯前飯後一杯水
睡前ㄧ杯溫開水
起床一杯溫開水
保你頭好壯壯健康到年老 ⋯
奉獻我的經歷供大家參考 ⋯
《水份補充得夠-想中風也難》
讀者強調,中風已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也不只限男性,現在年輕人中風也有逐漸攀高比例,水份基本攝取量要足夠確實是預防之道,大家不可不察!」


圖1:社群平台流傳訊息擷圖


圖2:社群平台廣泛流傳此訊息

查核

爭議點一、中風是什麼?

查核中心採訪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徐廷儀。他指出,「腦中風」的學名是「腦梗塞」,是指腦部血管阻塞,腦細胞因此缺血失去功能、甚至壞死。常見原因可以大致歸納成「腦血管狹窄」和「心因性血栓」。「腦血管狹窄」通常是長期高血壓、高膽固醇、吸菸所導致;而「心因性血栓」最常見的原因是心律不整(心房顫動)。

查核中心在第393號報告亦查證,中風是腦部血管出問題,造成腦部損傷,最常見的原因是生活習慣不良導致的三高、糖尿病等慢性病。

爭議點二、多喝水可以預防中風嗎?

徐廷儀說,就中風的兩種成因類型來看,充足喝水對「腦血管狹窄」型病患確有幫助。高血壓、高膽固醇、抽菸的病患,如果長久不控制,會出現血管狹窄。在狹窄的血管管道中,如果又因身體脫水,導致血液灌流不足,就容易中風。

因此,對「腦血管狹窄」的病患而言,補充水分可以避免脫水,進而降低中風風險。相對地,對於「心因性血栓」中風,多喝水沒有預防效果。

徐廷儀強調,預防中風最重要的應是控制三高、不抽菸、慢性病患者應固定回診追蹤並遵照醫囑服藥,這比多喝水還重要而有效。

查核中心採訪雙和醫院家醫科醫師葉睿儒。他指出,多喝水確實對身體代謝比較好,如果喝水量太少,低於身體的代謝量,會加重心臟、腎臟負擔,而缺水時血液會變得濃稠,尤其是有高血糖、高血脂等患者,本身血液就比較濃稠,在這種情況下又缺水,血管會更容易塞住,增加中風風險。

葉睿儒也強調,「長期缺水容易中風、心肌梗塞」,並不代表「多喝水就能完全預防中風」。因為中風、心肌梗塞主要還是來自於本身的慢性病、代謝功能不佳,喝水與否只是次要的原因。

葉睿儒補充,目前沒有研究證實喝多少水才能預防疾病。

爭議點三、傳言宣稱「我們每個人每天所需的水份補充 ⋯體重1公斤30cc ⋯體重60公斤~60×30=1800cc」,此計算公式是否正確?

徐廷儀說,一般而言不建議這樣評估,因為每個人適合的飲水量都依個人健康狀況而不同,例如一些心臟衰竭、腎功能不佳的病患,就不建議喝太多水。

葉睿儒指出,人一天該攝取多少水分,目前沒有定論。不過,從人一天會流失的水分來簡單估算,一般人的尿液在極度濃縮的情況下,一天會流失500c.c.的水分;而呼吸、皮膚的蒸發,最少大約有500c.c.;糞便也會伴隨水分流失,大約200c.c.。這樣加總起來,人一天最少會流失1200c.c.,這還不包括從事其他活動,導致體溫升高、運動流失的水分量。

結論

一、中風常見原因大致歸納成「腦血管狹窄」和「心因性血栓」兩種。對「腦血管狹窄」的病人,充足喝水的確有幫助;但對於「心因性血栓」中風的患者,多喝水沒有預防效果。

二、預防中風最重要的是控制三高、不抽菸,慢性病患者應固定回診追蹤並遵照醫囑服藥,這比多喝水還重要且有效。

三、每個人適合的飲水量都依個人健康狀況而不同,專家不建議用傳言中的公式來計算。部分心臟衰竭、腎功能不佳的病患,不建議喝太多水。

因此,傳言為「部分錯誤」訊息。

參考資料

【部分錯誤】網傳「昏倒在浴室…洗澡時不要先洗頭,理應先清洗身體其他部位..淋濕先從腳底開始..錯誤的沐浴方式,我們可能會中風或者偏頭痛」?

查核結果說明:

錯誤

部分錯誤

事實釐清

正確

事實查核需要你的一份力量 捐款贊助我們

本中心查核作業獨立進行,不受捐助者影響。

查核結果說明:

錯誤

部分
錯誤

事實
釐清

正確

事實查核需要你的一份力量 捐款贊助我們

本中心查核作業獨立進行,不受捐助者影響。

看見真實.打造美好台灣!

假新聞與假資訊破壞人類溝通最根本的真實原則,傷害民主運作最基礎的信賴原則,必須加以遏止,以免斲喪公共生活的品質。

02-2501 7010

[email protected]

  • 成立宗旨
  • 董事會
  • 組織架構
  • 查核團隊
  • 查核準則及說明
  • 捐款報告
  • 年度報告
  • IFCN的認證與申訴
  • 媒體報導
  • QA
© 2024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Taiwan FactCheck Center 更正政策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政策

Scroll to top
Invalid search form.
聯絡我們

關於我們

  • — 成立宗旨
  • — 董事會
  • — 組織架構
  • — 查核團隊
  • — 查核準則及說明
  • — QA

支持事實查核

  • — 捐款報告
  • — 年度報告
舉報與申訴

  • 最新消息
  • 查核報告
  • 謠言風向球
  • 議題觀察室
  • TOP10
  • 重點專區
  • 名家專欄
  • 國際視野
  • Podcast
  • 台灣事實查核學苑
  • 關於我們
    • 成立宗旨
    • 董事會
    • 組織架構
    • 查核團隊
    • 查核準則及說明
    • QA
    • 捐款報告
    • 年度報告
    • IFCN認證與申訴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