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流傳降膽固醇藥物會引發阿茲海默症等說法;專家表示,目前許多研究不支持此說法,降膽固醇藥物與神經退化性疾病的因果關係仍待證實。若有高血脂症,應依循醫囑建議治療。
一、神經內科醫師表示,大腦是富含膽固醇的器官,腦中的膽固醇是神經元細胞傳遞訊息的重要物質,若腦中的膽固醇代謝異常,恐引起神經退化,此為阿茲海默症可能的致病機轉。
但因腦與血管之間存在一道障壁(血腦屏障),大腦中的膽固醇含量幾乎與周邊血液循環的量無關。截至目前為止,尚無確切證據顯示降血脂藥物能通過血腦屏障,降膽固醇藥物對神經退化性疾病發展的因果關係尚待證實。
二、藥師表示,越來越多研究發現,沒有失智的人若使用降血脂的他汀類藥物,可能對減緩認知功能退化有益處,但還需更多證據支持。由於膽固醇多是人體自行合成,無法單靠特定行為把膽固醇降到極低,因此傳言稱降脂藥會導致膽固醇低到影響認知功能值得懷疑。
三、心臟科醫師表示,在有對照組的實驗中,沒有發現降低膽固醇會引發失智,甚至於有些研究發現降低膽固醇會減少失智。因此,比較合理的解釋,不是膽固醇低引發失智,而是失智引起膽固醇降低。
四、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因子包括基因、老化、身體自由基過多、發炎等。專家指出,傳言稱「不要怕吃奶油、豬油、豬皮、雞皮」的說法並不正確,因為若攝取太多反式脂肪或飽和脂肪,或是飲食口味太重,較易造成身體發炎,而這正是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因子之一。
專家建議,如果膽固醇偏高,應避免紅肉、油炸食物、起司、烘焙食品等,雞蛋可適量攝取。多吃膳食纖維可降低膽固醇,如水果、燕麥、豆類、堅果等。
目前科學證據支持高血脂藥物有助降低膽固醇,用藥益處遠大於副作用風險;而傳言宣稱降膽固醇藥物可能引發失智則尚待科學證據證實,傳言說法易引誤解。
背景
近期網路流傳訊息,指稱「美國的第三大死因是現代醫學」、「降膽固醇藥物會引發阿茲海默症」、「阿茲海默症是醫生造成的,40年前根本沒這個病」等。
查核
查核點一:膽固醇太低是阿茲海默症的成因嗎?
(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失智症是一種由多重疾病引起的綜合症,這些疾病會破壞神經細胞、損害大腦,通常會導致認知功能惡化,且伴隨情緒、行為的變化。
失智症的風險因素包含年齡(更常見於65歲以上的人群)、高血壓、高血糖、超重(肥胖)、吸菸、飲酒過量、缺乏身體活動、被社會孤立、憂鬱症等。
(二)2024年4月,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賴秋蓮在《台灣神經學會會訊》中,曾發表一篇〈膽固醇與失智症〉文章。內容提到,血液中較低的膽固醇是否容易引起智能退化或出血型腦中風,常是神經科醫師心中的疑慮。
賴秋蓮說,大腦是富含膽固醇的器官,佔人體內膽固醇25%左右,因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血液中的膽固醇無法進入大腦,腦部的膽固醇大都由大腦自己合成。由於腦中的膽固醇是神經元細胞傳遞訊息的重要物質,影響著神經可塑性,若腦中的膽固醇代謝異常,恐引起神經退化。此為阿茲海默症可能的致病機轉。
但是,賴秋蓮也說,過去的研究對血液中總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和高密度膽固醇的量與認知障礙之間的關係,出現了相互矛盾的結果。依流行病學研究認為血液中總膽固醇的量對智能的影響與年紀有關,在中年人(50歲左右)過高的總膽固醇或低密度膽固醇較易導致失智,但在老年人的結果不一致,甚至有相反結論的研究報吿,其中年齡是重要的因素。再者,如心血管風險因子、膽固醇次分類、暴露期間以及是否使用降脂藥物都是可能的影響因素。
賴秋蓮的文章也指出,降膽固醇藥物與神經退化性疾病發展的因果關係也尚待證實。
查核點二:降膽固醇藥物會導致失智症嗎?
(一)賴秋蓮的文章提到,降脂藥物是否影響認知功能,也是神經學界值得探討的議題。2023年美國心臟學會發表的聲明指出,雖然一些回顧性研究、病例對照和前瞻性縱向研究認為,他汀類藥物和低密度膽固醇降低與認知障礙或失智症有關,但更多的觀察性研究和隨機試驗的數據並不支持這一結論。
賴秋蓮指出,由於血腦屏障的存在,大腦中的膽固醇含量幾乎與周邊血液循環的量無關。截至目前為止,醫學界仍不清楚降脂藥物是否會影響大腦膽固醇的生成,也尚無確切證據顯示這些藥物能通過血腦屏障,極少證據支持降膽固醇藥物對神經退行性疾病發展可能的因果關係。
賴秋蓮在文章指出,對於在失智症中占多數的退化型失智症(例如阿茲海默症)而言,目前治療仍無法突破,但如何預防則是可努力的方向。若能好好控制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血管性危險因子,將可降低失智症的風險。
(二)彰化秀傳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邱百誼表示,傳言混雜許多錯誤敘述,例如傳言稱「40年前沒有阿茲海默症」、「吃降膽固醇藥會得阿茲海默症」,這都是不對的,因為阿茲海默症並非近40年來才出現的疾病,藥物本身也不會導致阿茲海默症。如果合理用藥,讓膽固醇維持在正常水準,其實可以保護細胞與心血管,且能預防失智。
(三)台大醫院魏藥師表示,過去他汀類藥物剛上市時,有一些年長者的不良反應通報,為了驗證不良反應和藥物有沒有因果關係,科學家們實驗發現,有服用他汀類藥物和沒有服用的人相比,認知功能沒什麼差別。後來有愈來愈多研究都發現,對於沒有失智者,若有使用他汀類藥物,可能對減緩認知功能退化有益處,但還需更多證據支持。
魏藥師也說,膽固醇多是人體自行合成,可以靠藥物或飲食、生活習慣調控,但無法單靠特定行為把膽固醇降到極低,因此傳言稱降脂藥會導致膽固醇低到影響認知功能值得懷疑。
魏藥師說,降血脂藥物對心血管疾病的益處遠遠大於微不足道的副作用風險,他汀類藥物是目前降血脂藥物中最常見、降低LDL的效果也佳。副作用可能有肌肉痠痛、肝指數上升等,但發生機率不高。如果因為害怕副作用而自行停藥,可能導致長期LDL過高,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反而得不償失。
(四)中華民國心臟學會預防醫學委員會主委、新光醫院心臟科醫師洪惠風表示,過去有研究發現,「膽固醇過低會失智」,應該要思考這個結論的來源,是出自「觀察性研究」(如資料庫)、還是「實驗性研究」(分組,看降低膽固醇的治療是否會引發失智)?觀察性的研究只能提供相關性,而不是因果。
洪惠風說,當觀察性研究發現膽固醇低跟失智相關,那麼可能的答案至少會有二個:膽固醇低引起失智?或失智造成膽固醇低?這兩種說法都有背後的推論。舉例來說,前者可以說因為腦部細胞膜需要膽固醇,膽固醇太低也會引起神經髓鞘功能不好,所以會失智;後者可以說,因為失智的人常合併如中風或阿茲海默等許多問題,也許拒絕進食,也許需要鼻胃管,常常不容易有足夠的營養攝取,營養不足或其他疾病,就會導致膽固醇過低。
洪惠風表示,這些都是「推論」,不是「結論」,只有「實驗」才能驗證哪種說法正確,才能確定沒有「因果倒置」。在沒有對照組的實驗時,只能用觀察性研究來猜測答案,但有實驗時,就不能只用「推論」,而該看看實驗組跟對照組比較的結果。
洪惠風說,在有對照組的實驗中,沒有發現降低膽固醇會引發失智,甚至於有些研究發現降低膽固醇會減少失智。例如在2021年12月歐洲預防心臟學雜誌《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綜合36篇實驗的薈萃分析中,發現他汀Statin降血脂藥可以降低20%的失智風險,21篇阿茲海默症的薈萃分析,他汀更能降低32%的失智風險。所以比較合理的解釋,不是膽固醇低引發失智,而是失智引起膽固醇降低。
查核點三:膽固醇標準是多少?膽固醇太高有哪些健康風險?
(一)魏藥師表示,膽固醇是人體裡面重要的分子,主要的作用是維持細胞膜強度,同時也是荷爾蒙的原料,膽固醇太高或太低都會影響人體健康。膽固醇又被分為高密度膽固醇(HDL)、低密度膽固醇(LDL)和三酸甘油脂(TG),當LDL大於130mg/dL或三酸甘油脂大於150mg/dL,就是高血脂。
LDL常是粥狀動脈硬化的元兇,當LDL濃度過高,很容易堆積在血管壁上,漸漸導致血管變窄,當堆積在冠狀動脈就會發生胸悶、心絞痛、甚至心肌梗塞;若膽固醇堆積在血管的粥狀斑塊脫落,順著血流到腦血管,也有可能導致缺血性腦中風。因此高血脂的患者仍應遵循醫囑、穩定服藥控制。
(二)洪惠風也說,不斷出現的新證據都讓全世界不同科別、不同區域的許許多多治療指引,為了預防心血管疾病,而把壞膽固醇LDL目標值越調越低。針對特定高風險對象(有糖尿病且有急性冠心症、一年內曾心肌梗塞或曾兩度以上心肌梗塞、有多種冠狀動脈疾病者),低密度膽固醇應降至55mg/dL以下。
查核點四:高血脂者的健康生活指南
(一)邱百誼說,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因子包括基因、老化、身體自由基過多、發炎等,會破壞神經。對於傳言稱「不要怕吃奶油、豬油、豬皮、雞皮」的說法並不正確,因為若攝取太多反式脂肪或飽和脂肪,或是飲食口味太重,較易造成身體發炎,而這正是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因子之一。
(二)魏藥師表示,除了藥物以外,運動、減肥、減少酒精攝取、戒菸等均有助改善高血脂。如果膽固醇偏高,應避免紅肉、油炸食物、起司、烘焙食品(蛋糕、餅乾)等,雞蛋可適量攝取。多吃膳食纖維可降低膽固醇,如水果、燕麥、豆類、堅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