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網路流傳新聞報導影片稱市售養殖鮭魚有用人工色素染色、吃多恐有害健康。經查,養殖鮭魚的魚肉顏色並非染色而來,而是來自飼料裡的蝦紅素及類胡蘿蔔素等,對人體無害。
一、水產養殖專家表示,鮭魚肉的顏色與其攝取的食物有關,野生鮭魚攝食含有蝦紅素、蝦青素、類胡蘿蔔素的食物後在體內轉化,會讓魚肉呈現橘紅色澤。由於消費者已習慣鮭魚肉呈現橘紅色,養殖鮭魚飼料除藻粉、蝦粉外,還會添加蝦紅素,讓養殖鮭魚的魚肉也呈現橘紅色。
二、保健食品科學業者表示,有的養殖鮭魚飼料裡添加的是合成蝦紅素,合成與天然蝦紅素的差異在於,合成蝦紅素在人體的吸收利用率較天然的低,並無「合成蝦紅素會傷身」之說。
三、食品安全學者指出,歐洲食品安全局根據老鼠毒性試驗結果,訂定人工合成蝦紅素每日可接受的安全劑量為0.2毫克/每公斤體重,目前尚無人體試驗的毒性報吿。該研究發現,即使結合魚類和甲殼類動物等背景飲食,成人每天再從食品補充劑攝取8毫克蝦紅素仍是安全的。
四、營養師表示,蝦紅素、類胡蘿蔔素是重要營養素,再加上鮭魚含有豐富的Omega-3脂肪酸,有益人體,所以民眾不須擔心吃鮭魚會傷身。
鮭魚魚肉顏色來自於食物中的蝦紅素,但網傳新聞報導卻稱「染色鮭魚」,易使人誤會養殖鮭魚的顏色是用色素染色而來。因此,傳言為「易生誤解」的錯誤訊息。
背景
近期社群平台流傳一段新聞報導影片,指稱「市售染色鮭魚吃多恐傷身」、「養殖鮭魚業者為了賣相,往往在飼料中加入人工色素」、「擔心吃到過度調色的鮭魚,購買時應看清標章,盡量挑顏色自然、有合法認證的商家」等。
查核
查核點:市售養殖鮭魚的魚肉是用人工色素染色嗎?
養殖鮭魚顏色來自飼料裡的蝦紅素,不致傷害人體
(一)國立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助理教授朱鈺婷表示,野生鮭魚苗攝食含有蝦紅素、類胡蘿蔔素的食物後在體內轉化,就會讓魚肉呈現橘紅色澤,這是自然現象;由於消費者已習慣鮭魚肉呈現橘紅色,因此養殖業者除了飼料裡的藻粉、蝦粉外,還會添加萃取自特定藻類或合成的蝦紅素,讓養殖鮭魚的魚肉也呈現橘紅色。
朱鈺婷表示,除了鮭魚以外,白蝦也是相同的情況,一般而言養在戶外池裡的白蝦因為會攝取到天然藻類裡的蝦紅素,煮熟後蝦殼顏色會呈現紅色,但室內養殖的白蝦顏色就比較淡。
她指出,無論是食用魚、觀賞魚或蝦類,都有許多利用蝦紅素增豔的例子,這種做法在水產養殖界早已行之有年。合成的蝦紅素並不致傷害人體,就像許多保健食品裡的成分如維生素C等,其實也都是合成而來,並非天然萃取。
(二)好食課執行長、營養師林世航表示,網傳新聞報導易讓人誤解為「鮭魚顏色是泡染劑而來」,事實上鮭魚肉的顏色是來自於鮭魚所吃的蝦、藻類等,會轉變為類胡蘿蔔素等累積在魚肉,使其呈現橘紅色;養殖鮭魚的飼料裡,也會添加蝦紅素、類胡蘿蔔素等,讓魚肉色澤鮮豔。
林世航表示,蝦紅素、類胡蘿蔔素是重要營養素,再加上鮭魚含有豐富的Omega-3脂肪酸,有益人體,所以民眾不須擔心吃鮭魚會傷身。
(三)保健食品科學業者、臉書「韋恩的食農生活」粉絲專頁作者韋恩發文表示,網傳新聞報導「調色鮭魚」有散播錯誤訊息之虞,調色鮭魚其實是因為美國規定,養殖鮭魚飼料若添加蝦紅素等類胡蘿蔔素,銷售時必須標示。事實上全世界吃的鮭魚大約超過70%來自養殖,而無論野生的鮭魚或是養殖的鮭魚,牠們身上的橘紅色都是來自於食物裡累積的蝦紅素。
韋恩說明,野生鮭魚藉由吃藻類、磷蝦和其他小型甲殼類動物攝取蝦紅素,養殖鮭魚則是吃有混合蝦紅素的飼料,好讓魚肉呈現粉紅至紅橙色並具有蝦紅素的抗氧化、抗發炎功效。
韋恩回覆查核中心詢問時也表示,有的養殖鮭魚飼料裡添加的是合成蝦紅素,或許民眾看到「合成」一詞會擔憂,但實際上合成與天然蝦紅素的差異僅在於,合成蝦紅素在人體的吸收利用率較天然的低,並無「合成蝦紅素會傷身」之說。
(四)台北醫學大學食品安全學系副教授李偉如表示,抗氧化劑有不同的安全限量,以人工合成蝦紅素為例,歐洲食品安全局有制定每日可接受攝取量為0.2毫克/每公斤體重,這是根據老鼠的毒性試驗結果而制定,目前尚無人體試驗報告。該研究發現,即使結合魚類和甲殼類動物等背景飲食,成人每天再從食品補充劑攝取8毫克蝦紅素仍是安全的。
李偉如表示,要進一步研究才能評估吃鮭魚是否會超過安全限量,同時也需要其他資料支持(例如鮭魚中的蝦紅素含量、每日鮭魚攝食量、飲食中是否有其他蝦紅素來源等),若資料不齊全,則評估上會有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