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網路熱傳「流汗能製造抗癌血清、運動後的血液讓癌細胞不敢長」等說法;經查證,傳言引用的澳洲研究為體外實驗,不代表在人體內能有同樣效果,且流汗也不能和運動劃上等號,傳言過度詮釋。
一、癌症專家指出,傳言引用的澳洲研究僅顯示乳癌康復者在一次高強度間歇運動後,其血清中的部分肌肉分泌因子(myokines)濃度上升,並在體外實驗中抑制癌細胞增殖約20~30%,但這並不代表在人體內也能出現同樣效果。
二、專家表示,網傳研究測量的是「血清」而非「汗液」,流汗的目的在於散熱與調節體溫,與運動誘發的生理反應不同,不能因此推論「流汗能抗癌」。
三、癌症專家與腫瘤科醫師均表示,多項研究顯示規律運動有助降低癌症風險與復發率,尤其是乳癌及大腸直腸癌。不過,由於癌症患者的身體狀況差異甚大,應在醫師或專業運動指導下,依個人病情與體能調整運動強度與時間。
另外,美國癌症協會的《預防癌症之飲食與運動指引》建議成人每週進行150~30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騎自行車、游泳),或75~150分鐘高強度運動(如跑步、爬山),或兩者合併達相當運動量,每週達到或超過300分鐘效果最佳。
運動確實有助降低癌症風險及復發率,但網傳「流汗能製造抗癌血清、運動後的血液讓癌細胞不敢長」等說法則是過度簡化、過度詮釋,且體外實驗結果也不能代表在人體內會有相同效果。因此,傳言為「部分錯誤」訊息。
背景
近期網路熱傳「流汗是在製造抗癌血清」的說法,傳言引述一份澳洲研究的內容,32名乳癌康復者在做完一次高強度間歇運動或重量訓練後,竟發現其血清可以抑制癌細胞的生長。因此,傳言稱「運動後的血液居然能讓癌細胞不敢長」、「汗水就是最天然的抗癌血清」等。
查核
查核點:傳言說法正確嗎?
網傳研究僅顯示單次運動後血清在體外對癌細胞有抑制現象,不代表人體內也有同樣效果
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助研究員級主治醫師陳尚鴻說明,網傳澳洲研究確實觀察到,乳癌康復者在進行一次高強度間歇運動後,血清中部分肌肉分泌因子(myokines,如 IL-6、SPARC、decorin等)濃度上升;當研究者將這些「運動後血清」加入乳癌細胞(MDA-MB-231等)培養皿中進行體外實驗時,細胞增殖被抑制約20~30%。
不過,陳尚鴻指出,研究結果僅顯示單次運動後血清在體外對癌細胞有抑制現象,並不代表在人體內可直接達成同樣效果。傳言將此結果簡化為「運動後的血液讓癌細胞不敢長」是過度詮釋。
他認為較為正確的說法是「運動可在短期內改變血液中的某些分子,這些分子在體外實驗中顯示抑制乳癌細胞的潛力」。
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教授級主治醫師吳教恩也表示,網傳研究確實發現在體外實驗中,運動後的血清可讓癌細胞生長變慢,雖然傳言稱「運動後的血液讓癌細胞不敢長」等說法並非完全錯誤,卻是「過度推論」,研究者通常只是提供一個可能的機轉解釋,而不會這麼武斷地下結論。
流汗目的為散熱、調節體溫,與運動不能劃上等號
針對網傳「流汗就是在製造抗癌血清」說法,陳尚鴻表示,人體流汗的主要目的是幫助散熱與調節體溫,且「流汗」與「運動」並不能劃上等號,例如天氣炎熱或泡溫泉時也會流汗,但這並不會引發與運動相同的生理反應。
此外,該研究測量的是「血清」中運動誘發的因子,而非汗液的成分變化,陳尚鴻指出,由於汗液與血清在成分與濃度上差異甚大,因此不能僅憑「流汗」就推論出「血清中myokines濃度上升」或具有抗癌作用。
體外實驗結果仍須經隨機對照的人體臨床試驗驗證
陳尚鴻表示,網傳研究進行的是「體外實驗」,與「人體臨床試驗」有所差異。體外實驗可在受控條件下觀察特定血清樣本對癌細胞的影響,以協助探索潛在機制或生物標記;然而,人體腫瘤的生理環境更為複雜,還包含免疫細胞、血流與基質等多重交互作用。
他說明,體外觀察到細胞增殖下降20~30%,並不等同於臨床上癌症復發率或死亡率下降 20~30%,這類研究結果需透過隨機對照的人體臨床試驗驗證,才能確立其臨床應用價值。
規律運動有助降低多種癌症風險並改善整體存活率
吳教恩表示,「運動可以抗癌」的說法目前在醫學上是能認可的,也有很多不同的研究團隊都在研究到底運動會改變身體的哪些狀況,例如腸內菌的菌相、血清裡的物質等。
他指出,過去有許多回顧性的研究以問卷方式調查人們的運動頻率、運動強度等,追蹤一段時間後,再看看癌症的發生率是否下降, 只不過,這種問卷的研究等級並不如臨床試驗。而在今年6月,一項重要研究證實,大腸癌病患開完刀之後,除了輔助性化療之外,如果再加上結構化運動,可以降低復發率並改善患者的存活率,這也是第一次有第三期臨床試驗證實「運動可以抗癌」的想法。
陳尚鴻表示,已有多項流行病學與臨床研究顯示,規律運動與較低的癌症發生率、復發率及癌症相關死亡風險有顯著關聯,尤其是乳癌與大腸直腸癌;不過,由於癌症患者的身體狀況差異甚大,建議應在醫師或專業運動指導下,依個人病情與體能調整運動強度與時間。
另根據美國癌症協會的《預防癌症之飲食與運動指引》,建議成人每週進行150~30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騎自行車、游泳),或75~150分鐘高強度運動(如跑步、爬山),或兩者合併達相當運動量,每週達到或超過300分鐘效果最佳。
陳尚鴻說,目前已有臨床證據支持規律運動有助於降低多種癌症風險並改善整體存活率,因此,從公共衛生與個人健康的角度,持續且安全地運動,仍是最實際且科學的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