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路熱傳「新冠又來了,出現這5種症狀要當心」訊息;經查證,網傳「新冠大流行」前提並不存在,目前台灣及全球新冠疫情均呈下降趨勢,且傳言提及的5種症狀都是呼吸道疾病常見症狀,非新冠獨有,無法據此判斷感染新冠。
一、感染症專家表示,網傳「新冠大流行」的前提並不存在,依據疾管署最新監測資料,目前台灣新冠疫情處於低點波動,全球陽性率也呈下降趨勢。
二、感染症及公衛專家均表示,網傳頭暈、腸胃不適、聲音沙啞、肌肉痠痛、味覺喪失等5種症狀,其實都是呼吸道疾病常見症狀,並非新冠獨有,也不適合作為判斷感染新冠的依據。其中,味覺喪失較常見於疫情早期,現在已不明顯。
三、根據疾管署最新疫報資料,目前社區中流行的呼吸道病原體以流感病毒為主,其中以A型H3N2為多,其次為A型H1N1及B型。2025-2026年流感季的重症病例以65歲以上長者及具慢性病史者為多,94%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
目前無論台灣還是全球新冠疫情均處低點,並未大流行,且網傳症狀也非新冠獨有,不宜據此判斷感染新冠。因此,傳言為「易生誤解」訊息。
背景
近日社平台熱傳訊息稱「新冠又來了」,並描述這波新冠疫情可能不會發燒,如果出現持續頭暈、腸胃不適、聲音沙啞、全身痠痛、味覺喪失等5種症狀,就要當心已感染新冠肺炎。
查核
查核點:傳言內容是目前新冠疫情現況嗎?
(一)台北馬偕醫院醫務室主任、感染症專家邱南昌表示,傳言一開頭就說「新冠又來了」,意思是新冠正在流行高峰,但實際上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管署最新統計,目前國內新冠疫情處於低點波動,全球近期新冠病毒陽性率也呈波動下降趨勢;也就是說,網傳「新冠大流行」前提並不存在,相較於新冠,近期流感更為盛行。
邱南昌檢視傳言內容後指出,傳言說法看起來像是過去對新冠的描述,不太像近期症狀。他表示,新冠本來就不一定會發燒,傳言提到的症狀如頭暈、腸胃不適,並非常見的新冠症狀,但確實有可能出現;喉嚨發炎本來就易聲音沙啞;肌肉痠痛也是生病常見症狀;至於味覺喪失則是發生在疫情早期,後來隨著病毒性減弱,患者嗅味覺喪失情況已不明顯。
邱南昌表示,傳言列出的5個症狀都是呼吸道疾病常見症狀,並非新冠患者所獨有,所以不能因為出現這些症狀,就據此判斷自己得的是新冠。
他提醒,雖然目前新冠疫情處於低點,暫時不用太緊張,但建議民眾還是要施打新冠疫苗以預防重症。
(二)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陳秀熙表示,傳言提到的5個症狀,其實比較像是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流感、腸病毒等眾多呼吸道疾病症狀的總和,因此不能根據這5個症狀就直接推論是新冠。
陳秀熙說明,目前新冠大部分都是很輕微的症狀,也不一定會發燒,但臨床發現新冠病毒扮演類似「助攻」的角色,得了新冠後,有可能會讓RSV或流感病情加重,因此銀髮族、慢性病及癌症患者等高風險族群還是要當心。
近期疫情概況
根據疾管署25日最新疫報資料,依實驗室監測資料顯示,目前社區中流行的呼吸道病原體以流感病毒為主,其中以A型H3N2為多,其次為A型H1N1及B型。本(2025-2026)流感季累計325例重症病例及45例死亡,其中重症病例以65歲以上長者(占63%)及具慢性病史者(占83%)為多,94%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
全球流感活動度上升,主要流行型別為A(H3N2),鄰近國家日本、韓國及中國疫情呈上升趨勢;北歐、北非、中美洲及加勒比地區近期活動度及陽性率也上升,西/南/東南亞部分國家以及東/西/中非的流感陽性率超過30%。
至於新冠疫情,目前處低點波動,第47週新冠門急診就診計1,173人次,與前一週持平,主流變異株為NB.1.8.1。全球近期新冠病毒陽性率多呈下降趨勢;鄰近國家/地區印尼疫情上升。目前全球流行變異株以XFG占比最高,其次為NB.1.8.1,鄰近國家/地區如中國、香港、日本、韓國以NB.1.8.1占比為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