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網傳「醫生說:他自己再渴,也不喝瓶裝水,實在太毒了! ...台灣的乳癌等重症經過化驗與塑化劑息息相關」、「影片引用研究稱瓶裝水94%含塑膠微粒恐致癌」?

【錯誤】網傳「醫生說:他自己再渴,也不喝瓶裝水,實在太毒了! ...台灣的乳癌等重症經過化驗與塑化劑息息相關」、「影片引用研究稱瓶裝水94%含塑膠微粒恐致癌」?

事實查核報告#2245
網傳「醫生說:他自己再渴,也不喝瓶裝水,實在太毒了! ...台灣的乳癌等重症經過化驗與塑化劑息息相關」、「影片引用研究稱瓶裝水94%含塑膠微粒恐致癌」?
發布日期/2023年3月16日

經查: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3/3/16版】

近期網路上流傳一支節目影片,引用研究宣稱「94%瓶裝水含塑膠微粒恐致癌」、「塑膠微粒就是塑化劑」等,經過查證如下:

一、網傳影片引用研究宣稱瓶裝水有塑膠微粒;但查詢原始研究,是針對「自來水」所進行的調查,並非「瓶裝水」。

二、專家指出,瓶裝水可能有塑膠微粒,但不會有塑化劑;塑膠微粒不等於塑化劑,且依規定,裝食品、裝飲料的容器不會添加塑化劑。

傳言錯把自來水研究當作瓶裝水研究,也把塑膠微粒跟塑化劑混為一談,因此,為「錯誤」訊息。

背景

社群平台與通訊軟體在2023年3月間流傳一支影片,搭配訊息指稱:
「醫生說:他自己再渴,也不喝瓶裝水,實在太毒了! 請自備水壺 帶著家裡自行過濾的水 上街吧。

台灣的乳癌等重症經過化驗與塑化劑息息相關。

~趕快廣發這個訊息,讓你身邊的人,

身體少點病痛~🙏🙏🙏」

傳言也有較短的版本,搭配同一支影片,指稱:「少喝『瓶裝水』!94%含塑膠微粒恐致癌」,或是「寧願渴死也不喝瓶裝水」。

經檢視,網傳影片為2018年5月發布的節目影片,影片中提及,一個美國非營利組織在五大洲9個國家19個地點買了11個品牌259瓶水,發現只有7%裡面沒有塑膠微粒。影片同時指稱,塑膠微粒就是塑化劑、未經曝曬的瓶裝水經過搖晃就會出現塑膠微粒、洗髮精和沐浴乳擠壓起來會有塑化劑、不管沐浴乳或洗髮精都會讓塑化劑從皮膚吸收、染髮的對苯二胺也會對人體造成危害等。

傳言也建議多喝水多運動幫助排出塑化劑、多吃十字花科的蔬菜可以加強我們肝臟這個排塑化劑的功能



圖1:社群平台傳言擷圖。


圖2:通訊群組傳言擷圖。

查核

爭議點一、網傳「瓶裝水,實在太毒了」、「瓶裝水94%含塑膠微粒恐致癌」,影片提及塑膠微粒就是塑化劑等,是否屬實?

網傳影片引用的研究調查為何?

(一)網傳影片提到美國的非營利組織在五大洲9個國家19個地點買了11個品牌259瓶水進行化驗,並在網傳影片的第47秒至1分12秒引用了美國新聞台畫面。

查核中心以「94% US plastic water」作為關鍵字檢索YouTube平台,找到美國地方媒體《WRTV》在2017年9月7日上傳的新聞影片,這支影片的頭25秒與網傳影片引用的新聞畫面相同,可知此《WRTV》的新聞影片與網傳影片所指的為同一研究。

根據《WRTV》在影片說明欄指出:「Orb Media 的一項研究發現,94% 的美國飲用水含有塑膠微粒(microscopic plastic fiber)。」

查核中心另以關鍵字「bottle plastic 94% water」搜尋,找到《USA Today》、《衛報》等媒體在2017年9月6日的報導。報導指出,美國非營利組織Orb Media針對世界各地的自來水進行調查,發現超過 80% 的樣本含有塑膠微粒,其中美國的污染率為 94% 。

(二)《USA Today》與《衛報》得報導中均附上了Orb Media的調查連結

查核中心檢視此份調查連結,調查人員在2017年初自全球8個不同的地區收集了共159個自來水(tap water)樣本進行分析,這八個地區分別威烏干達坎帕拉、印度新德里、印尼雅加達、黎巴嫩貝魯特、美國、古巴、厄瓜多基多,和歐洲7個國家等。

綜合以上,網傳影片引用的研究,實際上為美國非營利組織的一份研究,針對8處、159個自來水樣本進行調查,並不是網傳影片宣稱的「瓶裝水」研究。

爭議點二、網傳影片稱「搖晃瓶裝水會釋出致癌塑膠微粒」、「塑膠微粒就是塑化劑」,是否屬實?

臺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治醫師兼主任楊振昌,以及成大環境微量毒物研究中心、成大環境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李俊璋。

(一)楊振昌指出,瓶裝水雖然可能含塑膠微粒,但不會有塑化劑,塑膠微粒並不等於塑化劑。

楊振昌說明,台灣的塑膠依回收分類可分為七類,會添加塑化劑的是第三類(PVC),其它六類並不會有塑化劑的問題。而寶特瓶是第一類(PESHAT)。

楊振昌補充,塑膠微粒其實無所不在,過往的研究認為塑膠微粒不會被人體吸收,因此除非上面帶有重金屬或戴奧辛等污染物,否則對人體沒有特別的影響;但近兩三年的研究認為塑膠微粒還是可能對人體有負面影響,只是還有待進一步研究,目前沒有看過文獻指稱塑膠微粒可能跟癌症有關。

(二)李俊璋說明,塑膠微粒和塑化劑是兩回事,網傳影片把塑化劑與塑膠微粒畫上等號並不正確。目前科學界已確定塑化劑會對人體造成危害,而塑膠微粒對人體的危害還沒有定論,但可以確定就算喝到塑膠微粒也不代表喝到塑化劑,而斷言塑膠微粒會致癌也沒有科學根據。

李俊璋解釋塑膠寶特瓶與塑膠微粒的關係。寶特瓶的材質是聚合物,是用塑膠粉(顆粒)去做,因此寶特瓶上可能會有塑膠顆粒的殘留,但並不會搖一搖就釋出,沒那麼容易釋出。

而對於寶特瓶與塑化劑的關係,李俊璋表示,有添加塑化劑的塑膠是PVC,依規定,PVC不能當作食品容器,也不能來裝飲料。能裝飲料的是PET、PE、HDPE等,這些都不會添加塑化劑;當然有可能發生設備遭到污染的情況(例如製作容器的設備同時製作PVC),但是即使在民國100年塑化劑事件剛爆發時,當時針對市面上飲料容器與內容物抽驗369項產品,只有13樣檢出塑化劑,且有檢出的含量也遠低於參考值1PPM;更何況食藥署已在民國100年10月頒布降低食品中塑化劑含量之企業指引,相關企業廠商也比當年更改善,現在發生設備污染、飲料中含有塑化劑的可能性極低。

李俊璋說,退一萬步說,假使塑膠微粒上帶有塑化劑,也要考量攝取劑量的問題。塑化劑在低濃度、未達參考劑量的情況下,即使終身暴露也不會造成危害,因此即使瓶裝水中含有微量塑化劑,可能一天要喝到上百瓶才會達到危害劑量。

李俊璋補充,塑化劑在溫度越高、脂肪量越高的食物中越容易被溶出,一般民眾在不易分辨容器材質的情況下,外食、外帶飲料時,建議儘量使用自己的環保餐具最為安全。

綜合以上,專家指出,瓶裝水中可能會含有塑膠微粒,但塑膠微粒不等於塑化劑,且依規定,裝食品、裝飲料的容器不會添加塑化劑。

至於塑膠微粒,其對人體的危害未有定論,但目前沒有證據支持塑膠微粒會致癌

爭議點三、網傳影片提及化妝品、沐浴乳、洗髮精、染髮劑中含有塑化劑,會從皮膚吸收進入人體,是否屬實?

(一)李俊璋說明,化妝品、沐浴乳與洗髮精常會為了香氣而添加香精,而在過去,鄰苯二甲酸二乙酯(DEP)塑化劑會被作為定香劑而用來保存香精,因此添加香精的沐浴乳等產品可能就會檢測到塑化劑。但現在廠商對於塑化劑都會特別注意,食藥署也有相關限制

而網傳影片提到染髮劑中含有的對苯二胺(PPD),李俊璋說明,對苯二胺是一種色料,不是塑化劑,以前有人認為對苯二胺會致癌,但國際癌症中心(IARC)是將其分類為第三類(不能歸類為對人類的致癌性),其在動物實驗中的致癌性不明確、在人類中也沒有資料,另外歐盟也將對苯二胺視為可用。只不過還是很多人對對苯二胺心存疑慮,因此有替代品就會替代。

(二)楊振昌說,塑化劑雖然會從皮膚吸收,但從皮膚吸收的量不大,對人體主要的影響還是來自口服。早期化妝品、沐浴乳、洗髮精、香水等產品的定香劑裡可能會有塑化劑,定香劑的作用是讓香氣比較持久,但現在廠商與民眾都很重視塑化劑的影響,即使不是所有廠商都不用含塑化劑的定香劑,會使用的比例應很少見;而這些產品並不是用PVC包裝,並不會有從容器釋出塑化劑的問題。

楊振昌補充,有些清潔產品如沐浴乳、洗髮精等,可能含有會干擾內分泌的物質,但法規的限制含量是0.1%以下,因此在正常使用、使用後清洗乾淨的情況下,對人體的風險很低。

綜合以上,化妝品、沐浴乳與洗髮精中的香精在過去會在有塑化劑的定香劑中保存,但現在食藥署已對相關殘留量有標準規範,正常使用的負面風險很低。

爭議點四、網傳影片稱多喝水、多運動、多吃十字花科的蔬菜可幫助排出塑化劑,是否建議這麼做?

李俊璋說,塑化劑的代謝物質會從尿液、汗水排出人體,它的半衰期是24小時,其實很快就可以排出,而多喝水多排尿、多運動多排汗則可以加速它從體內排掉。不過「多吃十字花科類蔬菜可幫助排出塑化劑」沒聽過相關科學證據。

楊振昌說,塑化劑本來就會排出人體,不用刻意做些什麼,但多喝水、多運動本來就是好的;而塑化劑是脂溶性,多吃蔬菜可能可以減少脂類攝取並加速腸胃蠕動,對加速排出塑化劑可能有間接的好處。

結論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3/3/16版】

近期網路上流傳一支節目影片,引用研究宣稱「94%瓶裝水含塑膠微粒恐致癌」、「塑膠微粒就是塑化劑」等,經過查證如下:

一、網傳影片引用研究宣稱瓶裝水有塑膠微粒;但查詢原始研究,是針對「自來水」所進行的調查,並非「瓶裝水」。

二、專家指出,瓶裝水可能有塑膠微粒,但不會有塑化劑;塑膠微粒不等於塑化劑,且依規定,裝食品、裝飲料的容器不會添加塑化劑。

傳言錯把自來水研究當作瓶裝水研究,也把塑膠微粒跟塑化劑混為一談,因此,為「錯誤」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