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網傳「美國40%感染新病毒株,且提醒民眾戴N95口罩,醫療口罩已罩不住了」?

【錯誤】網傳「美國40%感染新病毒株,且提醒民眾戴N95口罩,醫療口罩已罩不住了」?

事實查核報告#2151
網傳「美國40%感染新病毒株,且提醒民眾戴N95口罩,醫療口罩已罩不住了」?
發布日期/2023年1月19日

經查: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3/1/19版】

因應Omicron新興變異株傳染力較高,近期有傳言宣稱美國感染變異病毒者眾,因此要戴N95口罩,醫療口罩已經沒有防護力了。但此傳言過度簡化美國CDC對口罩佩戴的建議,且錯誤宣稱醫療口罩效力,易引人誤導。查核結果如下:

一、美國公衛專家表示,美國自從2022年2月25日CDC宣布室內公共場所,除醫療機構以外,可以不用戴口罩以來,這一年多來並沒有大的改變。美國CDC建議民眾可依地區風險、個人風險、接觸者風險評估是否戴口罩,但並無建議因應變種病毒一定要戴N95。

二、氣膠專家指出,N95口罩的過濾防護力是比一般醫療口罩高,但是一般民眾處在低風險環境下,無須刻意佩戴N95口罩。一般醫療口罩有三層過濾,以台灣過去防疫3年的經驗已經知道,佩戴醫療口罩搭配安全距離,有助降低感染風險,並不需要刻意使用N95。

三、專家也說,變種病毒株傳染力較高與其變異有關,若病毒粒徑因為變異有改變,人體咳出的飛沫粒徑仍在醫療口罩可過濾範圍內。

四、台灣公衛專家指出,目前防疫重點不在於「佩戴口罩的型態」,而是依照時間、場合及個人需求,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口罩。

傳言過度簡化美國CDC對口罩配戴的建議,且錯誤宣稱「醫療口罩已經罩不住了」,易引人誤導,因此為錯誤訊息。

背景

通訊軟體流傳訊息指稱:

「美國40%感染新病毒株,且提醒民眾戴N95口罩,醫療口罩已罩不住了」。

圖1:通訊軟體流傳訊息擷圖

查核

爭議點、傳言稱「美國40%感染新病毒株,提醒民眾戴N95口罩,醫療口罩罩不住了」,實際情況如何?

查核中心諮詢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全球衛生中心主任暨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全球衛生研究所教授紀駿輝、中山醫學大學職業安全衛生系副教授賴全裕、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陳秀熙。

(一)紀駿輝表示,關於美國CDC口罩的政策,自從2022年2月25日CDC宣布室內公共場所,除醫療機構以外,可以不用戴口罩以來,這一年多來並沒有大的改變。美國CDC也少有強制規定,而多是建議性質。因美國聯邦制的本質,疫情以來,決定室內公共場所是否戴口罩的權限都在州政府;也因此疫情前兩年才會有許多州規定室內公共場所須戴口罩(但室外不需要),卻同時也有一些州禁止任何公私機構要求人們戴口罩這種對比現象。

紀駿輝說,根據CDC網站,建議民眾依據3個條件自行決定是否戴口罩。

第一是地區風險,CDC隨時更新以縣市級為單位,依據過去7天內每10萬人因COVID-19 而住院總人數、過去7天平均醫院病床由COVID-19確診病人占床率及過去7天內每十萬人新增確診總人數,將風險分成3級。

綠色(低風險):民眾自行決定是否戴口罩,但建議在大眾交通工具戴口罩。

黃色(中風險):建議染疫後重症高風險的人(如年老者、慢性病患和免疫不良者)在室內公共場所戴高品質口罩(但並未指定款式或材質)或N95的口罩。

淺紅色(高風險):建議所有人在室內公共場所戴高品質口罩或N95的口罩。

第二個評估條件是個人風險,針對染病後可能有較高重症風險者,建議戴口罩。

第三個條件是接觸者風險,若個人經常接觸的家人、朋友、同事具有染病後發生重症的風險, 則建議戴口罩。

紀駿輝表示,網傳的說法是很典型的錯誤訊息,其所提供的資訊並非完全錯誤,但是犯了過度簡化及誇大原始資訊的錯誤而引人誤解。事實上,美國CDC對口罩的建議是相當複雜的,需要評估不同的條件和狀況,並非像傳言所言因為變種病毒而建議要戴N95。

(二)賴全裕表示,N95口罩的過濾防護力是比一般醫療口罩高,但是一般民眾處在低風險環境下,無須刻意佩戴N95口罩,一來可能不好買,二來也怕民眾不會選擇而買到高阻抗的N95,造成戴起來很悶、或難以呼吸。

賴全裕表示,一般醫療口罩有三層過濾,可初略過濾病毒飛沫、花粉、氣膠微粒等,以台灣過去防疫3年的經驗已經知道,佩戴醫療口罩搭配安全距離,有助降低感染風險,並不需要刻意使用N95。

賴全裕說,但一般民眾若處於通風不良場所,或第一線醫護人員有需要選擇佩戴N95時,建議請口罩供應商提供呼吸阻抗低於105.5 pa (85 L/min檢測流率)以下的N95,且呼吸阻抗數值越低越好。另外,口罩佩戴密合度也是重要關鍵,若需選佩N95時,一定要確認佩戴密合度,才能發揮過濾效果,尤其第一線醫護人員更應該通過密合度檢測。

賴全裕表示,目前新冠變異株的傳播力增加,是因為病毒本身的基因變異,可能讓病毒在空氣中存活時間增加,或要達到人體致病的最低感染劑量下降,其對人體造成的嚴重度是否高於原先病毒株還須有科學驗證。而病毒粒徑若有改變,其咳出人體的飛沫(生物氣膠)粒徑包含奈米至微米範圍,仍然在口罩過濾範圍內,傳言稱因為有變異株所以要改戴N95並不必然成立,仍需視風險決定。

(三)陳秀熙說,疫情來到第三年,現在應該要堅定的立場是採行「精準口罩策略」,也就是說,同一套口罩防疫建議已經不適用所有人了。

陳秀熙說明,防疫重點不在於「佩帶口罩的型態」,而是依照時間、場合及個人需求,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口罩。他舉例說,對個人來說,若是身為高風險族群,或是家中有老人家同住,又或是即將搭乘長程飛機,可能就會需要佩帶防護等級較高的口罩,其他族群則未必需要戴N95口罩。

(四)查核中心檢視美國CDC網站的口罩使用說明,CDC提醒民眾戴上最合適、具保護力且舒適的口罩,包括「醫療口罩」及「N95口罩」等。

美國CDC提供民眾線上查詢自己居住地區的「COVID-19社區級別」,區分為低、中、高三級,再根據不同級別給予不同的防疫建議。

查核中心實測發現,以美國紐約州的Bronx為例,該地區級別為「高」,美國CDC建議一般民眾在室內公共場所應佩戴高品質口罩或N95口罩;加州洛杉磯地區的級別為「中」,CDC則建議「重症高風險族群」在室內或公共場所佩戴高品質口罩或N95口罩;至於夏威夷等低風險地區,CDC僅提醒保持通風,並未特別建議民眾佩戴口罩。

綜合以上,根據美國CDC監測,現在流行病毒株為Omicron相關變異株,但美國公衛專家指出,美國CDC對口罩的建議相當複雜,需要評估不同的條件和狀況,並非像傳言所言因為變種病毒而建議要戴N95。台灣氣膠專家也說,在低風險環境下,一般民眾無須配戴N95,就算病毒變種、粒徑改變,醫療口罩也可以防護。

結論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3/1/19版】

一、美國公衛專家表示,美國CDC建議民眾可依地區風險、個人風險、接觸者風險評估是否戴口罩,但並無建議因應變種病毒一定要戴N95。

二、氣膠專家指出,N95口罩的過濾防護力是比一般醫療口罩高,但是一般民眾處在低風險環境下,無須刻意佩戴N95口罩。一般醫療口罩有三層過濾,以台灣過去防疫3年的經驗已經知道,佩戴醫療口罩搭配安全距離,有助降低感染風險,並不需要刻意使用N95。

三、專家也說,變種病毒株傳染力較高與其變異有關,若病毒粒徑因為變異有改變,人體咳出的飛沫粒徑仍在醫療口罩可過濾範圍內。

四、台灣公衛專家指出,目前防疫重點不在於「佩戴口罩的型態」,而是依照時間、場合及個人需求,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口罩。

傳言過度簡化美國CDC對口罩配戴的建議,且錯誤宣稱「醫療口罩已經罩不住了」,易引人誤導,因此為錯誤訊息。

補充資料

目前美國新病毒株的感染情況為何?

(一)台大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王弘毅說明,傳言稱「美國40%感染新病毒株」,此說法易使人誤解為全美40%的人都感染新病毒株,實際上應是「在採樣且有做定序的患者中,100人有40人感染新病毒株」。

王弘毅表示,目前在美國流行的都是Omicron的子株,其傳染性雖然高,但致重症、致死率都偏低。

(二)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南昌表示,各變種病毒株的感染比例一直在變來變去,例如美國XBB 1.5病毒株的感染比例逐步拉高,目前XBB 1.5、BQ 1.1、BQ 1為主流,但這些變異株的特性都差不多,均為傳染性強,但致重症及致死率則未增加。

邱南昌表示,XBB變異株是Omicron「BA.2.10.1」 及「BA.2.75」的重組變異株,目前證據顯示,XBB的病症跟Omicron變異株類似,以咳嗽、喉嚨痛、發燒等輕症為主。

(三)根據美國CDC對變種病毒的監測,從2022年12月至今,XBB 1.5的占比快速增加,從12月初的5%,到2023年1月14日已占43%。截至目前為止,XBB 1.5已成為美國感染的第一大變異株,BQ 1.1占28.8%位居第二,而第三大變異株則是BQ 1,占比為15.9%。

圖2:美國CDC變種病毒監測頁面/擷自美國C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