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屆柏林台灣會議】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分享台灣公民團體對抗假訊息經驗

【第一屆柏林台灣會議】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分享台灣公民團體對抗假訊息經驗

記者何蕙安/柏林報導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於12月5日受邀出席第一屆柏林台灣會議,分享台灣公民社會對抗假訊息的經驗與觀察,包括台灣諸多公民團體如何透過科技工具、與民眾攜手建立假訊息防線,並透過媒體素養教育增加台灣社會對於龐雜錯誤資訊與政治宣傳的抵抗力與韌性。

第一屆柏林台灣會議是由曾任德國綠黨主席多年的歐洲議會對中關係代表團團長包瑞翰(Reinhard Bütikofer)主辦,在12月5日和6日於柏林舉辦,邀請來自歐洲、美國與澳洲的台灣專家學者與公民團體與會,探討台灣與歐洲的關係、台灣的民主發展、台灣對抗假訊息的經驗以及台灣在印太戰略上的角色。

隨著德國綠黨與自民黨加入德國新政府執政聯盟,台德關係在過去一年多顯著升溫;而中國對台日增的侵略性與台灣在全球高科技產業扮演的重要角色,也讓德國社會日益認知到台灣的重要性。包瑞翰在會議中指出,台灣民主改革已經邁入30年,台灣強勁的公民社會值得國際更多的關注,以及能為國際帶來貢獻。

來自台灣的專家與政府代表部分,除了外交部次長蔡明彥、台灣駐德國代表謝志偉發表演說,還有中研院社會所所長陳志柔、中華經濟研究院主任徐遵慈、鬼島之音共同創辦人吳怡慈與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國際事務經理何蕙安參與座談。

歐盟對外事務部(EEAS)負責對抗假訊息的官員谷爾納(Lutz Güllner)指出,台灣已經成為協同性資訊操弄行動的目標之一,這些行動的手法不一定是推播某種論述或是錯誤資訊,而是散播分化,甚至是壓制特定言論,影響社會對話。

谷爾納呼應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推動的「全民防線」,強調「社會韌性」的養成無法仰賴政府,必須透過公民社會努力,從媒體素養、事實查核、強化新聞學等方面,由下而上的養成與強化。


圖1:由左至右分別為德國之聲東亞特派員William Yang,EEAS官員谷爾納、來自捷克的歐洲議會議員葛洛娃(Marketa Gregorova)、德國特里爾大學台灣研究計畫主持人與博士後研究雷瑪麗(Josie-Marie Perkuh)、與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國際事務經理何蕙安(Hui-An Ho)。

中國對台資訊操弄

兩天的柏林台灣會議共舉辦四場座談,其中在「台灣的數位民主與對抗假訊息的策略」座談是由德國之聲東亞特派員William Yang主持,由EEAS官員谷爾納、來自捷克的歐洲議會議員葛洛娃(Marketa Gregorova)、德國特里爾大學台灣研究計畫主持人與博士後研究雷瑪麗(Josie-Marie Perkuh)、與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國際事務經理何蕙安(Hui-An Ho)座談。

長期駐台的歐台關係研究者馮儒莎(Zsuzsa Anna Ferenczy)與歐洲智庫歐洲價值安全政策中心在台辦公室主任葉皓勤(Marcin Jerzewski)也從台灣飛往柏林與會。

長期關注俄羅斯資訊行動的谷爾納開宗明義地指出,在觀察第三方政府資訊行動時,通常使用「資訊操弄」(information manipulation)一詞,而不只是「惡意假訊息」(Disinformation),意指是協同、系統性地將資訊環境作為策略性工具,常常這些資訊行動未必散播錯誤資訊,但散播分化,破壞社會的穩定性,或是使用科技工具以非正常的方式放大特定訊息的聲量。

此外,另種常觀察到的資訊操弄手段是「壓制言論」,主要是干預公眾言論或討論,包括透過騷擾、恐嚇或威脅等方式「控制對話」,壓制批評的聲音,「這種手段跟假訊息的問題一樣重大」谷爾納指出。

他強調,根據台灣民主實驗室(DoubleThink Lab)與Meta等多個組織的報告顯示,台灣已經成為來自中國的資訊操弄行動的目標——儘管並非所有行動都跟中國政府有關,但都處在這個資訊生態系中,將台灣作為這些策略與行動的實驗基地,在台灣嘗試新的東西。

「我們的確看到一些中國與俄羅斯在資訊策略與內容上前所未有的匯聚,令人擔心。」谷爾納說,「在面對愈來愈細緻與進化的資訊行動中,我們必須保持高度警覺心。這已經不再僅是內容本身的錯誤與否,而是背後使用的策略。」


圖2:歐盟對外事務部(EEAS)負責對抗假訊息的官員谷爾納(Lutz Güllner)

公民社會共同打造台灣社會的資訊韌性

「在此時回顧台灣對抗假訊息的經驗,意義很重大。」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國際事務經理何蕙安表示,儘管台灣長期浸淫在中國的資訊戰之中,但直到2018年發生的關西機場事件,以及地方選舉與公投結果,才讓台灣公民社會強烈意識到假訊息與政治宣傳在真實世界的危害與對社會的分化。

柏林台灣論壇舉行的時間點剛好是2022年11月26日台灣地方大選的一週後,距離前一屆大選剛好滿四年。許多以不同途徑健全台灣資訊生態系的公民行動都是在2018年順勢而生,包括研究資訊戰的台灣民主實驗室、以草根行動推廣媒體素養的假新聞清潔劑,以及透過事實查核健全資訊生態的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台灣政府過去四年後採取許多措施,包括修改相關法令、將媒體素養放入課綱,也大幅加快了闢謠與資訊提供的速度... 但對抗假訊息不能只靠政府。」何蕙安指出,透過法律嚴懲錯誤資訊傳播常落入「打擊言論自由」的討論;許多國家的例子也顯示,一些宣稱打擊「假新聞」的法令或是「假訊息」的認定也常淪為執政者的政治工具,獨立運作、具中立性的公民團體來進行事實查核,就能展現出公民社會在民主社會扮演的重要角色。

從2018年以來,台灣事實查核中心聯手其他公民團體、專家、媒體與科技公司,打造出一個假訊息防線(Line of defense),這個防線是以民眾為第一線,透過查核聊天機器人的運用,即時透過民眾協助,收集熱傳且有害的資訊,在專家用知識闢謠下,發布查核報告,並查核結果提報科技平台,並以推動全民識讀教育來建構社會對假訊息的抵禦能力。

「儘管今年選舉仍然有許多錯誤資訊與謠言,但跟四年相比,我們至少建立起抵禦不實訊息的機制。」何蕙安解釋,不實訊息的流竄常源自資訊的缺乏,使得惡意行動份子得以用錯誤資訊來填補資訊真空。為此,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在應對今年的選舉時,除了闢謠,也試著提供選務相關資訊與知識,解釋選舉程序如何運作,並發布選務謠言劇本,希望增加民眾對於錯誤資訊的免疫力。


圖3: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國際事務經理何蕙安

會議聚焦台灣經驗

捷克籍的歐洲議會議員葛洛娃曾與2021年訪台,了解台灣在抵禦假訊息、惡意網路攻擊等複合式威脅的經驗。葛洛娃表示自己對於台灣政治人物積極對抗假訊息的舉措印象深刻,特別是在新冠病毒議題的溝通上,例如總統、行政院長、部長等都透過社群平台破解錯誤資訊,積極與活躍的程度遠超過歐洲的政治人物。

她觀察,特別是在對抗新冠相關的不實訊息中,台灣許多溝通都是透過有醫療背景的專家,即時且透明的告訴民眾最新的情況與政府採取的措施。

葛洛娃表示,在歐洲,很多都是政治人物自己上第一線溝通,但台灣卻是由專家出馬。

葛洛娃也格外讚揚台灣出色的外交行動。她反思,中國與俄羅斯在非洲散步了許多反歐的論述,但歐洲迄今並未採取太多行動去破解、對抗這些錯誤論述;反觀台灣的外交官積極至歐洲、美國「破解錯誤論述」,與國際社會分享「台灣版本」的故事。

「這讓歐洲可以比較兩岸的說法,進而去選擇我們想要相信的說法。」葛洛娃說。

「讓人們可以獲取足夠資訊,進而互動與參與民主,這是對抗假訊息的重要關鍵。」德國特里爾大學台灣研究計畫主持人與博士後研究雷瑪麗(Josie-Marie Perkuh)聚焦台灣政府如何提供數位基礎設施,提供資訊透明度,讓人們可以透過數位工具參與民主進程,同時獲得足夠的資訊以提前預備未來可能面臨的錯誤資訊衝擊。

谷爾納肯定台灣公民社會「由下而上」建立社會抵禦假訊息的社會韌性手段,政府的角色應該是立法管制與應對安全問題,同時應該是「賦能者」(enabler),致力於提供良好條件與環境,讓公民社會可以推動與實現社會韌性。

「我認為,只有當我們看到來自另一國家政府的惡意行動,當這個行動演變成國家安全、外交政策的問題時,政府必須介入。」谷爾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