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錯誤】網傳「美國新冠確診無須隔離,無須保持距離,確診學生仍可正常上學,確診者和沒確診者的規定是一樣的」?

【部分錯誤】網傳「美國新冠確診無須隔離,無須保持距離,確診學生仍可正常上學,確診者和沒確診者的規定是一樣的」?

事實查核報告#1868
網傳「美國新冠確診無須隔離,無須保持距離,確診學生仍可正常上學,確診者和沒確診者的規定是一樣的」?
發布日期/2022年8月18日

經查: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2/8/18版】

一、美國防疫政策確有放寬,美國CDC最新指南不再提醒保持社交距離,接觸確診者也無須隔離,但不管有無症狀,都應該在5天內篩檢。確診者仍須隔離至少5天。網傳「確診不須隔離、確診學生正常上下學、確診者與未確診者規定一致、沒症狀就無須篩檢」等描述,與美國CDC8月更新指引並不相符合。

二、專家表示,COVID-19目前還未到流感化的程度,目前COVID-19病毒比流感更易傳播,也更易導致有潛在風險因子的人確診後轉為重症,民眾仍須謹慎面對。

因此,傳言為「部分錯誤」訊息。

【查核聲明】網傳文字提供美國CDC防疫指引,本查核報告僅查核傳言文字與美國CDC指引有無落差,美國各州防疫政策不在此報告範疇。

背景

通訊軟體、社群平台自2022年8月13日流傳訊息指稱:

「美國宣布COVID 正式流感化。基本上,即使是新冠確診也無須隔離,無須保持距離,確診學生仍可正常上學。 確診者和沒確診者的規定是一樣的,如果沒有症狀,無須篩檢。」

傳言並附有一則連結,點開後為《CNN》報導,標題為〈CDC ends recommendations for social distancing and quarantine for Covid-19 control, no longer recommends test-to-stay in schools〉(美國CDC移除社交距離與接觸隔離的建議,不再建議執行留校篩檢)。

圖1:通訊軟體流傳訊息擷圖

圖2:社群平台流傳訊息擷圖

查核

爭議點一、傳言稱「美國現行確診無須隔離、確診學生正常上下學、確診者和沒確診者規定是一樣的、無須保持距離、沒症狀無須篩檢」,是否屬實?

查核中心檢視傳言所附連結,為美國媒體《CNN》於2022年8月11日張貼於網站的一則新聞,內容為報導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同日所發布的最新防疫指南

根據《CNN》該則報導,CDC於8月11日公布的防疫指南,不再提醒民眾保持6英尺的社交距離,對於接觸過確診者但沒感染的人,也不必隔離。而在學校方面,接觸過確診者的學生,不必再執行留校篩檢(test-to-stay)。在確診者方面,仍建議要居家隔離至少5天,而且要戴上口罩。

網傳「美國現行確診無須隔離、無須保持距離、確診學生正常上下學、確診者與未確診者規定一致」,是否屬實?

查核中心諮詢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國家衛生研究院疫苗與感染症研究所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齊嘉鈺。

(一)黃玉成指出,美國8月11日公布的防疫指南,要分成一般人與確診者兩部分來看待。在一般人的防疫政策確實鬆綁,但在確診者部分仍維持至少5天居家隔離,而且在家應配戴口罩,如果5天期滿不用快篩確認,還必須自主管理到第10天才能解隔離,因此網傳說確診者無須隔離、確診者規定與未確診者一樣等說法是錯誤的。

(二)齊嘉鈺表示,目前(2022年8月)美國CDC的建議是,有症狀或確診者都應及時隔離。確診的感染者應隔離至少5天;如果必須與他人接觸,應佩戴口罩。感染者只有在未使用退燒藥物的情況下超過24小時沒有發燒,並且所有其他症狀都有所改善,才能在滿5天後解除隔離。

(三)查核中心檢視美國CDC最新防疫指南,已經取消保持社交距離6英尺的說法,但還是建議重症高危險族群,應避開去擁擠場合以及身體接觸。CDC提醒,與人的距離越近,接觸Covid-19病毒的可能性越大。

CDC解釋,是否維持一定距離來保護自己,更重要是先評估特定環境的染疫風險高低,以及是否通風良好。換句話說,CDC已經不再提醒維持6英尺的距離,而改由民眾自行評估。

CDC在另一份針對學校的防疫指南明確指出,確診學生在完成隔離前不應該上學。曾接觸確診者的人,應戴上口罩並且篩檢。但不建議在校內進行定期篩檢,原本要篩檢才能到學校上課的留校篩檢(test-to-stay)也可取消。

網傳美國如果沒有症狀就無篩檢,是否屬實?

查核中心檢視美國CDC最新防疫指南,CDC建議,當有症狀,或曾經接觸或疑似接觸確診者,都應該篩檢。對於沒有接觸風險、也沒有症狀者,若處於高風險染疫的環境,例如長照機構、監獄、遊民收容所等,可優先考慮實施檢測。因此網傳美國沒有症狀就無須篩檢,並不符指引內容。

不過,CDC也說,在Covid-19流行率較低的社區,對一般民眾檢測可能不具效益。

綜合以上,美國防疫政策已經不再提醒保持社交距離,而改由民眾評估風險自行決定。接觸確診者無須隔離,但不管有無症狀,都應該在5天內篩檢。確診者仍須隔離至少5天,且戴上口罩。

因此,網傳「確診不須隔離、確診學生正常上下學、確診者與未確診者規定一致、沒症狀就無需篩檢」等描述,與美國CDC八月更新的最新指引並不相符合。

爭議點二、網傳「美國宣布COVID正式流感化」,台灣專家如何解讀?

(一)依據美國CDC最新防疫指南,其中並無提及「流感」(Influenza或Flu),檢視《全國公共廣播電台》《CNN》《美聯社》《華盛頓郵報》等媒體相關報導,也無美國宣布COVID-19流感化之說法。

(二)齊嘉鈺表示,雖然科學家預期新冠病毒會「逐漸」弱化,但是現況是,COVID-19還沒有達到流感化的程度。目前,COVID-19病毒仍然比流感更容易傳播;與流感相比,COVID-19也更常導致一些有潛在風險因子的人,甚至原本健康的人在感染後惡化成重症。所以還是必須謹慎面對新冠病毒的種種變化和影響。

(三)黃玉成表示,所謂「流感化」是指病毒每年均會變異一次,因此民眾才需每年施打流感疫苗,以對抗每年報到的新流感病毒。但COVID-19一年內就變種好幾次,今年Omicron就出現了亞型變異株BA.4及BA.5,後續狀況如何還待觀察,但目前還不到「流感化」的階段。

黃玉成說,雖然目前COVID-19還未減弱到流感化,但他個人看法更樂觀,認為未來COVID-19會變成「感冒化」。意思是人類將會跟COVID-19共存,但也不用特別打疫苗預防,感染後就跟得到感冒一樣,照目前一般性治療就會痊癒。

黃玉成解釋,歷史上曾出現四種冠狀病毒NL-63、HKU1、OC43、229E,到最後都變成感冒病毒,他認為COVID-19也會如此。

綜合以上,專家認為COVID-19會逐漸弱化,但目前還未到「流感化」的程度。專家也提醒,目前COVID-19病毒比流感更容易傳播,更常導致有潛在風險因子的人轉重症,民眾仍須謹慎面對。

結論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2/8/18版】

一、美國防疫政策確有放寬,美國CDC最新指南不再提醒保持社交距離,接觸確診者也無須隔離,但不管有無症狀,都應該在5天內篩檢。確診者仍須隔離至少5天。網傳「確診不須隔離、確診學生正常上下學、確診者與未確診者規定一致、沒症狀就無須篩檢」等描述,與美國CDC8月更新指引並不相符合。

二、專家表示,COVID-19目前還未到流感化的程度,目前COVID-19病毒比流感更易傳播,也更易導致有潛在風險因子的人確診後轉為重症,民眾仍須謹慎面對。

因此,傳言為「部分錯誤」訊息

【查核聲明】網傳文字提供美國CDC防疫指引,本查核報告僅查核傳言文字與美國CDC指引有無落差,美國各州防疫政策不在此報告範疇。

補充資料

美國為什麼放寬防疫政策?

黃玉成解釋,美國開始放寬對防疫政策,會考量到兩個前提,第一是目前民眾有抗體的比率是否夠高?又可分為確診得到抗體,以及經由疫苗施打得到抗體。第二是高危險族群如果確診,能否能即時提供藥物,以避免重症?這些藥物包括包括口服藥物paxlovid、molnupiravir,注射藥物瑞德西維,或者複合式單株抗體等。黃玉成認為,美國放寬防疫政策,代表的是他們評估COVID-19的危險性已經降低。

不同國家的防疫政策是否可以比較?

齊嘉鈺說,世界各個國家因為自然感染的人口比例、疫苗的覆蓋率,其他防疫措施的寬鬆程度和民眾的配合度等等諸多不同,因此疾病傳播速率大不相同;各個國家的所仰賴的主要經濟活動、模式也不一樣;再者,每個國家的醫療資源、福利制度也各有不同。所以,他國的防疫政策可以參考,很難直接複製貼上或是比較孰優孰劣。

極端的防疫手段,可能對經濟帶來更大的衝擊,反之亦然,貿然全面放寬對疫情的控制,尋求經濟的復甦,也會付出慘痛的代價。因此,在疫情擴散和經濟損失的影響之間找到平衡點,才能找出最適合我們的防疫策略。